🎧 EP026主題:成人成己——從小我到大我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思考:「我能從世界上得到什麼?」一份好工作、一段親密關係、一個安穩未來。反過來,你是否曾想過:「我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或是「如果有一天我不存在了,這個世界會少了些什麼嗎?」

我認識一位長輩,是一名公務員,在服務退役官兵的單位工作。父親過世後,家境陷入困難。他得知此事,盡全力來幫忙。替我們申請一切可能的生活補助與獎助學金,並透過私人關係幫母親找到輕鬆的兼職,並在節日送來生活物資。我們兩家沒有任何私人關係,幫助我們,長輩也得不到一丁點好處。但他始終如一,直至我們大學畢業、進入職場、生活獨立為止。其實,我們並不是他唯一幫助的家庭,還有許多的案例。每當過年去他家拜訪,能感到那股無所求的俠義心腸,還有臉龐散發的慈愛關懷,總讓我感動並感恩。

我認識一對年輕夫婦,也是小農,用有機無毒的方式栽種水稻。由於堅持手工除草、撿螺,耕作面積有限,因此收入也有限。農閒時舉辦活動,邀請來自都市的親子體驗農耕生活,了解食物的來源,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自然農法的重要性,不論是對身體健康、土壤保育或生態平衡。日子過的辛苦,但很喜悅。從世俗的角度,他們的影響力很有限。即便如此,我常在他們身上看到積極的人生態度,他們相信這是一種召喚,也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除了這兩個案例,還有許多,讓我看到了人生意義與使命感的真實體現,不只為了自己,更是致力於給他人、給社會、給世界留下什麼,改變什麼。這一集,我想順著這個脈絡,從「小我」走向「大我」的生命旅程中,發掘其中所蘊藏著深刻且雋永的幸福感。


人生意義的十字路

「人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似乎是被普遍接受的常識,我們以為人總是優先滿足自己、尋求歡愉。另一方面,從古自今、許多生命故事卻展現了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義行——似乎為他人付出,更能綻放生命的光芒,也更能感受深深的富足。這個看似悖論的現象,要如何解釋呢?

從「我需要什麼」走向「我被他人需要什麼」,背後不只是個人情懷或道德勸說,也有科學根據。我們從以下四個面向來檢視:

1. 神經科學與生理學:

「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老話,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助人者快感」(Helper's High)是指幫助他人後,所感受到的快樂。這種感覺類似運動後的「跑者高潮」,大腦在行善時,會分泌多巴胺與催產素,使人感受愉悅和放鬆。研究還表明,助人行為除了產生幸福感,也能降低壓力水平與提高免疫力。只要是出於真誠動機的利他行為,都可能產生「助人者快感」。上面提到幫助我的長輩,或在23集中提及轉任社工師的企業高管,我能感知他們內在這份純然的快樂。

2. 心理學:

人會做出利他行為,不僅是因為道德要求或外部期待,而是與生俱來的共情(empathy)。孟子說:「人飢已飢,人溺已溺」,當個體對他人的困境感同身受時,自然浮現助人意願。

我們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人們在滿足了生存需求與安全需求後,透過利他行為,能強化關係,進而滿足愛與歸屬需求。此外,利他行為能「獲得他人認可、提升自我價值」,進而滿足尊重需求。到了自我實現層次,內在動機是「活出最好的自己並有所貢獻」,幫助他人不再只為了建立關係或獲取尊重,而是自我實現的自然呈現。

3. 社會學:

不論是動物界的蜜蜂社會,或是植物界的紅杉群聚,利他有助於群體生存。相較其他生物,人類在大自然獨自生存的能力並不強,因而發展為高度互賴的社會性動物。社會學家羅伯特·泰弗士(Robert Trivers)提出的「互惠利他」原則——「今天你幫助我,未來我幫助你」,雖然助人行為短期可能有成本、有風險,但長期會建立互助關係,當自己有需要時,群體也願意回饋。

隨著文明進展,合作成為群體之間的核心優勢。那些彼此支持、相互幫助的群體,更容易在競爭中存活並發展,久而久之,利他傾向被傳承下來,成為一種普世文化。「為自己活」讓我們得以生存,但「為他人活」讓我們被接納與被認可,能強化凝聚感與身份認同,對社會穩定與集體安全感至關重要。

4. 信仰與靈性層面:

大多數信仰與靈性教導都指出:當我們關注的不再只是「我」,而是「我們」,就是走向覺知、覺醒與覺悟的大門。

從靈性角度看,「你」與「我」是同一個生命整體,我與他人、與自然、與宇宙並不是分離的。因此幫助別人就像照顧自己,幫助你,就是成就我。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只是「個體」,而是整體的一部分時,會有強烈的歸屬感、心更加安在,也更有生命力。我們將在下一集,會嘗試從不同信仰與古老思想中,來詮釋「生命意義與目的」。

利他是一種「生命智慧」,它不是簡單的犧牲,而是成就更完整的自己。


小我的困境

在24集中,曾談及我在28歲時所遭遇的人生困境。那時,感到的是空虛,失去了「活著」的生命力;感到的是焦慮,人生苦短,不甘心庸庸碌碌,就此走向終點;感到的是孤獨,即使身旁有人,但像隔著一層玻璃,他人無法靠近,也不願去靠近別人。

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對「人類存在困境」有段很精采的論述。弗洛姆認為,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 我們不只是活著,還會意識到自己是活著的。我們知道自己會死亡,會與他人分離,會失去所愛。我們能反思過去、想像未來,也因此會意識到自己的有限與孤立。這種意識,讓人類同時擁有自由與孤獨:

  • 自由:我們不再完全受本能支配,可以選擇與創造。
  • 孤獨:我們脫離了原初的「合一」狀態(包括與母親、與自然、與群體的無意識融合),成為一個獨立個體。
  • 因此,生而為人,必定會感受到這種孤獨與分離感。

而人們又是如何應對這種難以承受的疏離感呢?可能是設法融入主流價值與集體模式,藉由放棄獨特性來獲得歸屬感;可能是透過性愛、娛樂、消費等方式,來暫時忘記孤獨;可能是投向權威,藉由服從來獲得安全感,以上等等…

弗洛姆認為這些方法都是暫時的,甚至是反效果。他認為,真正能化解這種「存在性孤獨」,不是回到依附或自我放棄,而是在保持獨立自我的前提下,建立深層連結。弗洛姆稱之為「成熟的愛」。這裡的愛不一定受限於伴侶間的情愛,它是一種積極的「給予」能力。而「給予」不等於犧牲,而是出於內在的充盈與力量。成熟的愛不是融合成一體而失去界限,而是在獨立完整的基礎上與他人連結。透過愛,跨越自我中心的孤立狀態,與世界建立真實而深刻的連結。

剛做自由顧問時,我腦中想的是怎麼拿下這個客戶?怎麼提高收入?怎麼創造口碑?當我總是關注「自己」時,更容易患得患失,反而不夠自信,也難被他人信任。隨著時間推移,當我開始思考: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如何幫助組織成功?如何支持學員成長?當我更多關注「他人」時,反而事情變得容易了,在客戶面前更加真誠且開放,反而收獲了信任;面對的困難總會出現資源,助力解決,似乎走對了賽道,上天都會為你開路。凡事都有因果,只是我們不一定看的到,境隨心轉,當聚焦改變了,視角調整了,也許,人生境域也不同了。


從小我走向大我:建立「跨越人我」的使命感

「當我知道自己被需要,我就知道我還活著」,這是納綷集中營倖存者、也是心理學家Victor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裡說的話。Frankl指出:意義感常常來自「超越自我」的行為。當我們為他人、為某個價值而努力,我們會感受到生命的深層意義,這也是他獨創的意義治療法的核心價值。

我們大多數人,從兒時成長到年輕,是「小我導向」——我想要什麼?我能得到什麼?當我們慢慢成熟,角色愈發多元化,與他人的連結逐漸加深,會自然走向「大我導向」——我能帶來什麼改變?我能創造什麼貢獻?使命感,常常誕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

使命感不一定要「改變世界」或「開創偉業」,而是「熱情所在或天賦所及的領域,因你而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從眼前腳下開始思考,現在的生命場域中,有哪個空間、哪個角落,因為你的存在,因而變得更好的?


這裡,不是要你捨棄自己,而是擴展生命的半徑。以下三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更大的視角:

  • 「誰因我而變得更好?」,你的存在,對誰來說是有意義的、很重要的?
  • 「我的能力,在哪裡能發揮最大價值?」,你所擅長的,能不能為他人創造價值?
  • 「如果今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想為誰、做些什麼努力呢?」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是為了呼應心中的召喚。我們不需要等到「成功」之後再去貢獻,因為成功沒有標準,是主觀的、甚至是無常的。從今天開始,在你能力範圍內,發自熱情,嘗試做一件「不為自己」的事,在過程中去感知與體驗。

也許,你會說:「我現在都過得不夠好,哪有心力再去考慮他人?」,的確,愛他人之前,需要先愛自己。如果我們當下身心都處於匱乏狀態,是不可能也無力走向大我,就算去做,並非富足狀態也很難持續。這裡想表達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走在路程中,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有起伏,也必然有波折。所以,有時要減速,有時要停歇,有時甚至可以躺平。只要,我們清楚知道終點在哪裡,方向是什麼,有了座標,人生就不會迷路。


結尾

今天,我們試著從「小我」走向「大我」的生命旅程中,試著發掘與幸福的關係:

🎯首先,從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與信仰等四個面向,發掘「跨越人我」所蘊含的意義。幫助他人,不是犧牲,而是成就自己。越願意給出愛,越會感到被愛包圍。

🎯其次,只關注小我會讓人焦慮、空虛;看見大我,卻能擁有寬廣與平靜。

🎯最後,走向大我的使命,不一定要卓越或偉大,只要「熱情所在或天賦所及的領域,因你而有所不同」。

📌本週實踐行動 今天邀請你,做一件「不求回報的善意行動」。

  • 也許是捐贈物資或款項給需要幫助的個人或團體

  • 也許是陪伴一位身處困境的親人、朋友、同事或有緣人,讓他不再孤單、不再無助,多一些力量去面對人生難題

  • 也許是將你走過生命低谷的故事或經驗,寫在臉書或微信朋友圈,或是用訊息分享給可能需要的朋友

完成後,在當晚入睡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做了什麼?對方有什麼反應?我內心有什麼感受?

仰望繁星點點的夜空,人的一生顯得如此渺小且短暫,即使如此,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過去,無可取代的過去,也有著各自的未來,無限可能的未來。我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只有當下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散發光亮,傳遞溫暖,不論世俗眼光的大小或輕重,做最好的自己,讓世界因你而不同。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Apple Podcast Google Podcast | KKBox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2會員
31內容數
這裡,不談華麗語言,没有標準答案 
這裡,把目光回到內在,发掘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不是結果,而是能力 只要願意,每個當下,試著靠近更真實、更溫暖的自己 每集的主題,可能是一個故事、一個觀點、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則簡單的小練習 幸福的力量,不在於知道得多,而在於願意改變一點 從現在起,一起練習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2025/08/28
你有沒有想過—— 📍 如果離開這個世界,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 📍 沒有使命感的人生,為什麼常感到忙碌卻空虛? 📍 如何用 5 個關鍵步驟找到屬於你的使命? 使命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讓你篤定前行的召喚。 在這一集,我將帶你看見生命的方向,讓你活得更清晰、更有力量。
Thumbnail
2025/08/28
你有沒有想過—— 📍 如果離開這個世界,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 📍 沒有使命感的人生,為什麼常感到忙碌卻空虛? 📍 如何用 5 個關鍵步驟找到屬於你的使命? 使命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讓你篤定前行的召喚。 在這一集,我將帶你看見生命的方向,讓你活得更清晰、更有力量。
Thumbnail
2025/08/24
你有沒有想過 -什麼才是你人生真正的「北極星」? -為什麼有時候達成目標,心裡卻依然空落落? -當價值觀與現實衝突時,你會怎麼選? 這一集,分享如何找出並排序自己的價值觀,讓它成為你做決定、建立關係、規劃人生的行動指南 價值觀不是一段漂亮的文字,而是一種活出來的態度。準備好梳理你的內心羅盤了嗎?
Thumbnail
2025/08/24
你有沒有想過 -什麼才是你人生真正的「北極星」? -為什麼有時候達成目標,心裡卻依然空落落? -當價值觀與現實衝突時,你會怎麼選? 這一集,分享如何找出並排序自己的價值觀,讓它成為你做決定、建立關係、規劃人生的行動指南 價值觀不是一段漂亮的文字,而是一種活出來的態度。準備好梳理你的內心羅盤了嗎?
Thumbnail
2025/08/17
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生活每天都是重複與例行公事,還有什麼理由繼續下去? -為什麼有些人,即使面對艱難,依然能堅持到底? -意義感,真的能讓幸福更穩定嗎? 在這一集,我從薛西弗斯的神話談到幸福四象限與 Victor Frankl 的意義觀,分享我如何在工作、家庭與生活中找到「值得堅持的理由」。
Thumbnail
2025/08/17
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生活每天都是重複與例行公事,還有什麼理由繼續下去? -為什麼有些人,即使面對艱難,依然能堅持到底? -意義感,真的能讓幸福更穩定嗎? 在這一集,我從薛西弗斯的神話談到幸福四象限與 Victor Frankl 的意義觀,分享我如何在工作、家庭與生活中找到「值得堅持的理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時代的變遷,科技與AI的來臨,我們常常被迫面對各種壓力和期望,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這時候,我們需要學會選擇好好善待自己。 人生短暫,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評價之中 ,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思維,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Thumbnail
時代的變遷,科技與AI的來臨,我們常常被迫面對各種壓力和期望,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這時候,我們需要學會選擇好好善待自己。 人生短暫,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活在他人的期待和評價之中 ,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思維,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
Thumbnail
今天想來聊聊什麼是夠好、更好的自己 ? 如何定義及影響我們 ? 從小我們從家庭到學校,出社會乃至整個人生,我們都深受著一個集體意識的影響,那就是:「我必須要更努力才有用!要夠好!好還要更好!不能讓別人失望!或讓別人看不起!」 當我們探討夠好和更好的自己時,我們可以深入思考3個常見的迷思和誤解,進一
Thumbnail
最近對於小我與感謝過去感到疑惑,在學習身心靈這條路上,似乎小我自身帶有貶低的意思,恐懼的、負面的、退縮的、只利己的都是小我的訊息,而我們許多擁有壞結果的事情,都是因為選擇小我的聲音,但另一方面,也經常聽到要去感謝過去,也包括感謝因為聽從小我而經歷的,那些我們認為壞結果的過去。
Thumbnail
最近對於小我與感謝過去感到疑惑,在學習身心靈這條路上,似乎小我自身帶有貶低的意思,恐懼的、負面的、退縮的、只利己的都是小我的訊息,而我們許多擁有壞結果的事情,都是因為選擇小我的聲音,但另一方面,也經常聽到要去感謝過去,也包括感謝因為聽從小我而經歷的,那些我們認為壞結果的過去。
Thumbnail
我們總是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卻沒有想到”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我們總是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卻沒有想到”更好地成為自己”。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做自己」是很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會藉由理解自己、調和內在衝突、逐漸能為自己負責。 成為自己並不容易,但每當完成一個階段, 我們會越來越感到內外一致的喜悅和感到自己無所不能的力量。 ◎理解自己的方式可藉由他人回饋、深度談話、回顧自己的日記、諮商、或各種探索團體。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做自己」是很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會藉由理解自己、調和內在衝突、逐漸能為自己負責。 成為自己並不容易,但每當完成一個階段, 我們會越來越感到內外一致的喜悅和感到自己無所不能的力量。 ◎理解自己的方式可藉由他人回饋、深度談話、回顧自己的日記、諮商、或各種探索團體。
Thumbnail
在我們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極限。這並不是缺陷,而是我們獨特個性的一部分。試圖突破自己的極限,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往往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與煩惱。取而代之的,我們應該學會放過自己,專注於那些讓我們快樂、滿足並能夠獲得成就感的事情。 首先,自我接納是我們內心平靜的基石。接納自己
Thumbnail
在我們的一生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極限。這並不是缺陷,而是我們獨特個性的一部分。試圖突破自己的極限,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往往只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痛苦與煩惱。取而代之的,我們應該學會放過自己,專注於那些讓我們快樂、滿足並能夠獲得成就感的事情。 首先,自我接納是我們內心平靜的基石。接納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價值,活出自信與幸福,放下負面的想法和對自己的打壓,應該要專注於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價值,活出自信與幸福,放下負面的想法和對自己的打壓,應該要專注於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