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農曆七月,靈異故事總帶著禁忌與恐懼。
前幾天,在長期照護機構,我遇到一位失智奶奶對我說: 「妳剛剛坐到我兒子的位子了。」
而她的兒子,其實兩天前才剛往生。那一刻,我心頭一震。正念提醒我:不排斥、不恐懼、不執著,而是用覺察與祝福去面對未知。 或許鬼月不可怕,它也能是一個「愛與連結」的月份。
一段心頭一震的經歷
在午後的光線裡,奶奶真實地感受到兒子的存在。
她本人並不知道消息,因為家屬選擇隱瞞,怕她憂傷。
有人會稱之為「幻覺」,有人則說這是「靈異事件」。
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用正念的力量來面對這樣的未知?

靈異事件背後的心理反應
得知奶奶兒子已經往生兩天時,我的頭皮發麻。
尤其是我正坐在「他的位置」,那感覺既真實又毛骨悚然。
遇到靈異事件時,人們常見有三種自然反應:
- 恐懼:心跳加速、渾身不安,想立刻逃離現場。
- 否認:急於用理性解釋,告訴自己「只是幻覺」。
- 執著:過度解讀,甚至陷入迷信。
這些反應都很人性,但也容易加重心理負擔。
正念,提供了另一條調適的道路。
用正念面對靈異事件的五個方法
正念面對靈異事件的核心,是在未知裡保持清明與慈悲。
1.覺察情緒
停下來,誠實感受當下情緒─害怕、緊張、或毛毛的感覺。
允許它們存在,不要否認或壓抑。
2.理性理解
提醒自己:許多靈異經驗可能來自心理狀態、失智症、記憶錯置或文化暗示。
理性分析並不是否定,而是幫助自己不被恐懼淹沒。
3.心中祝福
如果覺得有靈體存在,可以心中默默念:
「願你安息、願我平安。」
這種善意的祝福能安撫自己,也能柔和場景氛圍。
4.正念練習
透過深呼吸、身體感知或短暫靜坐,提醒自己:
「我仍在此刻,我是安全的。」
讓心回到當下,不被腦中想像牽著走。
5.尋求支持
如果靈異經驗頻繁干擾生活,勇敢尋求心理師、精神科或可信任的朋友協助。
自我照顧,本身就是正念的一部分。
保持尊重:陪伴人,也尊重未知
在照顧長輩的現場,我學到一件事:
不論我們相不相信,都要對他們的感受保持尊重。
當奶奶說「兒子剛剛在」,我並沒有急著糾正或否認。
因為對她來說,那是真實的經驗,也是她此刻安慰的來源。
正念提醒我:
- 面對看不見的事物,可以選擇尊重,而不是嘲笑或恐懼。
- 面對長輩的感受,可以選擇陪伴,而不是急著糾正。
這樣的尊重,不只是對靈異的態度,
更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慈悲。
農曆七月的新眼光:鬼月 ≠ 恐懼
在台灣,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充滿禁忌與恐懼氛圍。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想,《可可夜總會》給我們另一種詮釋:
- 亡者的存在,是愛的延續。
- 他們留在我們記憶裡,也留在我們的牽掛中。
正念提醒我:
- 不必完全否認靈異經驗的存在感。
- 也不必被恐懼困住。
- 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未知裡保持慈悲與清明。
或許農曆七月,不只是「鬼月」,它也可以是「愛與連結的月份」。
正念,讓我們在未知中不恐懼
靈異事件,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
有人感到恐懼,有人視為信仰。
但在正念的眼光裡,它是一種練習:
在未知裡,不排斥、不恐懼、不執著。
這種態度,不只是在面對靈異時適用,
更是我們面對人生所有不確定性的關鍵。
那你呢?
當遇到「解釋不了」的經驗, 你會選擇逃避否認,還是願意帶著正念、 用祝福與清明來學習面對?
我自己的正念靈異小QA
Q1:正念能幫我克服對靈異的恐懼嗎?
A1:正念不等於消除恐懼,而是幫助你看見、理解它,進而不被牽著走。
Q2:遇到靈異事件,我該做什麼第一步?
A2:先深呼吸,覺察自己的情緒,提醒自己:「我仍然安全。」
Q3:農曆七月真的需要害怕嗎?
A3:文化習俗值得尊重,但正念視角提醒我們,這也可以是「愛與連結」的月份。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起點,來自我在 🎭療癒職場小劇場 分享的真實故事─
一位失智奶奶對我說「兒子剛剛在和我說話」。
這篇文章的起點,來自我在 🎭療癒職場小劇場 分享的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失智奶奶對我說「兒子剛剛在和我說話」。
如果你想看完整的現場故事與文化反思,可以到那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