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開學時刻,身邊有不少媽媽朋友,在小孩入學沒多久,因為孩子種種不專心、過動的跡象,或是打擾班級上課的行為引起老師注意,而常常會接到老師電話,被詢問孩子是否有看醫生?或是有沒有讓他服藥?我在孩子一年級時,也曾經接過這樣來自老師關心的電話。
對家有過動兒的家長而言,這似乎是一個開學起手式。
第一次接到電話時,我也是嚇的不知所措,因為我覺得孩子在家只是比較活潑,和我在一起都還好啊,為什麼才一入小學,就被老師說他是「過動兒」,患有「過動症」呢?**********
到底什麼是「過動症」?它和不能專心,活潑好動有什麼差別呢?如果只是活潑好動、不能乖乖坐好上課,這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本來就會有的現象嗎?尤其是小男生,像一條蟲一樣動來動去、精力旺盛的停不下來,很常見啊!
假設「愛動」是孩子的行為特質,為什麼只是為了要讓他融入群體生活,服從指令,就一定要用藥物去改變他,讓他看起來比較正常或是容易被管教呢?
從孩子在7歲被確診為ADHD 注意力缺失不足過動症開始的那一天,我的心中就充滿了各式各樣像以上的問號?
一直到今天他11歲了,我仍然覺得,這些所謂的症狀,顯示的是孩子個體的不同。我認為如果我們把孩子的行為特質看成是一個光譜,那麼極度安靜的特質在一端,過動的特質就在另一端,他們在光譜上的呈現,有時候取決於環境和群體文化的影響,也會讓所謂的過動兒有機會在光譜上移動,呈現出不同的行為表現,從過動改變到專注。
你要如何在這個光譜上直直的切一條線?然後說:「好!從這邊開始它就是一種疾病!叫做過動症!」這些特質的呈現,並不是驗血、驗光、三高、患癌指數,有著非黑即白的結果論啊!
我最大的糾結點是,如果人外在的長相可以不同,那為什麼人內在大腦的構造不能不同?而大腦的不同,如果可以解釋為個體的「不同」,為什麼我們要稱過動兒的過動症為一種「疾患」與「不足」呢?這代表了一種「標籤」。
在我的理性腦中,我同意大部分的醫生和老師看法,我的孩子需要控制自己。但在我的感性腦裡,我覺得用病症或疾患來標籤和抑制這些有所謂過動症的孩童,其實只是為了在社會裡生活的少數人服從多數人而已,而我們所謂的社會規範,就是去方便大多數的人。
因此,我與我的孩子為了過大多數人的團體生活,不干擾到他人,我的孩子必須被抑制,這是令我覺得最難過的地方。
**********
在經過了多年的摸索,我有了這樣的體悟,是不是過動症其實已經並不是這麼重要。最重要的是做為父母親,在面臨糾結難解的問題時,我們要依自己孩子狀況的輕重緩急,來選擇自己和孩子能應對的方式。
請自問:
「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和孩子在當下與團體中,都比較輕鬆和壓力較小的過生活?」
「什麼樣的學習在現階段可以讓孩子較不費力的先接受,並有所成長與被啟發?」
「什麼樣的對待可以讓孩子和你自己晚上至少可以好好的睡一覺、reset 明天再出發?」
最可怕的是,如果孩子明明已經不同,我們卻還是硬要花數倍的時間要求他做到和別人相同。
關於專家的建議,可以參考。但是最重要的是做為父母親,我們要常常提問與學習,當自己清楚了,選擇與方法也就慢慢出來了。絕對沒有馬上出現的好方法,方法都是慢慢摸索、自己和孩子調整出來的。
最後,鼓勵大家,正視與接納,是面對家中特殊兒的最好態度。請接納孩子因為他的不同,所以他會走一條和別人不同的道路。
他可能必須格外努力,但還是有可能不能成為什麼。他也可能有一天因為他的獨特,真的成為什麼大人物,就像是奧運游泳金牌「飛魚」菲爾普斯一樣。但那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不管他現在和未來是什麼樣子,他永遠是我們可愛的孩子,這是可以確定的。
**********
我是一位過動兒的媽媽、上班族、素人作家,熱愛音樂與自然芳香療法。為了和孩子一起面對他的與衆不同,我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書寫了 《我們都是孩子的引導師》這本書,與同為父母的你分享。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或者身旁也有類似的朋友面臨相同的困擾,請您追蹤我的粉專 : 凱西的奇幻教室 或者協助大方分享我的文章,因為我相信不是只有我和我的孩子,許多的家庭應該也在這條不容易的道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