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浪潮推進之下,人工智慧(AI)已成為社會各領域的共通基礎設施。對教會而言,AI 既不是「替代聖靈的靈性捷徑」,也不是「不可碰觸的禁器」,而是一種需要被正確定位、善加管理與負責使用的工具。
本文嘗試從神學定位、實務應用、風險治理到落地路徑提出一套可操作的框架,使 AI 真正成為教會的「新同工」。 一、神學定位:AI 的位份與邊界 1. 形像與器用:人按上帝形像被造(imago Dei),承擔愛與關係的呼召;AI 只是人所造之器,不能承擔愛、悔改、敬拜等屬靈行動。 2. 次序與責任:在所有牧養、宣講、決策中,人要對 AI 的輸出負責,並以聖經真理與共同體分辨作最終準則。 3. 恩賜觀:AI 如同一項「普遍恩典」下的技藝,能提升人的治理與管家職分;但屬靈生命的成長仍須借真道、聖靈與群體生活而成就。 二、應用地圖:AI 可以實際幫上什麼忙? 1) 講章預備與神學研究 資料匯整:快速彙編相關經文脈絡、歷史文化背景、神學觀點光譜與要點摘要。 研經輔助:提供詞彙語源、平行經文、主題脈絡與綜合提綱,協助釐清論證結構。 例證收束:協助整理案例與比喻,但所有引用需核驗來源、避免抄襲與杜撰。 2) 靈修與門訓 個別化靈修計畫:依年齡、信主年日、生命處境生成讀經進度、默想提問與禱告要點。 小組查經:產生經文觀察—解釋—應用的導引問題,並提供多版本經文對照與歷代詮釋概覽。 新媒體教材:將教義要點轉為投影片、講義與短影音腳本,擴大裝備觸及面。 3) 牧養關懷與輔導支援 初步陪談腳本:在同工無法即刻到位時,提供有同理與界線感的回應草案與經文勉勵。 分流與轉介:針對危機語句(自傷、家暴等)給出立即轉交真人與求助資源的 SOP 提示(AI 不可獨立處理危機)。 知識備援:整理憂鬱、哀傷、成癮等主題的心理教育資料,輔助牧者與關懷同工裝備。 4) 行政與組織治理 文書自動化:會議議程、記錄摘要、追蹤清單、服事排班與通知訊息之產生與整理。 資料洞察:出席、關懷與裝備課程數據的視覺化,輔助長執掌握趨勢與資源配置。 公共溝通:協助撰寫報告、公關聲明、宣傳文案與 FAQ,確保語氣一致、內容準確。 5) 宣教、跨文化與傳播 即時翻譯與在地化:講章/教材多語轉譯與文化語境調整,支援跨文化宣教與國際連結。 無障礙與可近用:自動字幕、逐字稿與語音合成,服務聽語障與銀髮族群。 數位佈道:規劃社群貼文節奏、關鍵字策略與短影音腳本,將內容以年輕世代可理解的形式傳遞。 6) 教育與裝備(主日學、神學/門訓課程) 課綱設計:由主題反推學習目標、單元結構、作業與評量規準。 模擬與辯思:建立「立場—反立場—綜合」的神學討論情境,訓練分辨力與表達力。 兒少教材:將抽象教義轉譯為互動活動與故事腳本,兼顧趣味與正確性。 7) 慈惠與社區事工 需求盤點:彙整社區公開資料與會內問卷,辨識弱勢需要與資源縫隙。 資源媒合:建立服務項目、志工能力與受助需求之間的配對建議。 三、主要風險:為什麼需要治理? 1. 錯誤與幻覺:生成內容可能「看似合理但不正確」,涉及經文引用、史料與專有名詞時尤需復核。 2. 教義偏差:AI 會混合多源資料,若無教派與信仰告白的邊界設定,容易產生混雜結論。 3. 隱私與個資:處理會友資料、關懷紀錄與奉獻數據,需嚴格遵守法規與最小揭露原則。 4. 倫理與版權:不得未經授權擷取受保護內容;引用需標註來源,避免「洗稿」。 5. 過度依賴與去人性化:把關懷與教導外包給機器,會削弱真實臨在與牧者聲音。 6. 深偽與詐騙:聲音/影像偽造提高,需建立驗證與通報機制。 四、導入路徑:從試點到擴散 1. 現況盤點:梳理人力、流程、資料類型與敏感級別(公開/內部/機密)。 2. 成立 AI 治理小組:牧者、長執、資訊/資安、法遵、關懷、教育與青年代表共同擬定政策。 3. 工具選型原則: 支援中文與原文研經工作流; 具備權限分層、日誌追蹤、資料不外流或可控外流; 提供「人審」與參考來源輸出; 可與既有雲端硬碟、投影簡報、影音平台整合。 4. 三個試點專案(建議): 講章輔助:經文脈絡+提綱+例證的「三合一」草稿流程; 行政自動化:會議紀錄與追蹤清單生成; 跨語字幕:主日講道字幕與逐字稿。 5. 評估與擴散:以「時間節省」「錯誤率」「牧養觸及面」「志工滿意度」為指標,每季檢討一次,逐步擴大應用。 6. 預算與培力:納入授權訂閱、資安防護、教育訓練、內容授權與備援計畫。 五、操作範例與 SOP(摘選) A. 講章預備五步驟 1. 定題—經文樞紐:輸入主題、經文段落、受眾輪廓與教派立場。 2. 脈絡—要義摘要:生成歷史文化背景、結構分析與神學張力(已/未然、律法/福音、恩典/責任)。 3. 提綱—應用導向:形成 3–4 點主線,每點含一段應用問題與禱告方向。 4. 例證—來源清單:只給「可查考來源」與「可公開使用素材」之清單,由講者自行核驗與改寫。 5. 自審—同行複核:對照教義邊界與版權清單,至少經一位同工或長老過目。 講章提示範本(可複製調整) 「請依改革宗/福音派立場,針對〈羅馬書 8:18–30〉,為成年人主日崇拜生成講章提綱(3–4 點),每點附關鍵經文、歷史背景與當代應用,語氣莊重克制。請列出參考來源,避免杜撰。」 B. 危機分流基本線(AI 僅當提醒器) 若輸入含自傷、家暴、成癮急症等語句,AI 應立即輸出: 1). 關懷與傾聽語;2) 請對方立刻聯絡真人同工/牧者;3) 提供在地緊急資源;4) 停止進一步分析並記錄事件交接。 C. 敏感資料處理三原則 最小化(只收需要的)、匿名化(能去識別就去識別)、有限期(定期檢視與刪除)。 六、衡量與回饋:如何判斷「真的有幫助」? 效率面:講章與行政平均用時是否下降?重複性工作是否明顯減輕? 品質面:錯誤率與更正次數是否下降?內容是否更有條理、可追溯來源? 牧養面:關懷觸及範圍是否擴大?門訓參與度與完成率是否提升? 風險面:資料外洩/版權爭議/錯引經文等事件是否減少? 七、結語:AI 讓教會「更像教會」 當 AI 承擔的是「整理、提示、輔助」而非「替代、裁決、主導」,教會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禱告、宣講、陪伴、服事與差傳上。AI 能成為得力同工,但永遠無法取代那位在我們中間行走的主。 ♡附錄:教會使用 AI「建議守則」(10 條)♡ 1. 神學優先:一切輸出以聖經與教義為最高準則;AI 不得作為信仰真理的仲裁者。 2. 人負責任:建立「人審機制」(Human-in-the-loop),所有公開內容須由指定同工審閱。 3. 來源可追:鼓勵標示資料來源與版本;對史料、統計、引文務必可查可證。 4. 隱私合規:遵守個資法與教會內規;敏感資料採最小化、匿名化與期限管理。 5. 資安到位:啟用多重驗證與權限分級;禁用個人帳號處理機密資料;定期稽核使用日誌。 6. 倫理邊界:AI 不提供醫療/法律/財務等專業裁示;危機議題一律轉交真人並遵循 SOP。 7. 版權敬重:不得以 AI 生成或轉錄規避授權;引用與改寫皆需標示與核可。 8. 降低偏見:對涉及族群、性別、身心狀況等議題之輸出,必須以團隊多元視角覆核。 9. 透明溝通:向會友說明 AI 的使用範圍、限制與資料處理方式,維持信任。 10. 持續培力:每季檢討一次成效與風險,更新教材與工具,確保同工具備必要素養。 ♡建議:附加兩則固定聲明♡ 「本內容包含 AI 協助整理,已由教會同工審閱。」 「AI 不取代專業與牧者關懷;若涉危機或專業議題,請直接聯絡教會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