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沒有人不怕搞砸吧?至少我以前是這樣。
好像從小到大,腦中都有個隱形的魔咒,不斷的重複著一句話:「千萬不能失敗」。只要一搞砸,就好像有個刺眼的標籤「啪」地一聲貼在臉上,上面用紅字寫著大大的「你不行」。那一瞬間,之前所有的努力,好像都化成了灰燼。
後來我才慢慢搞懂,這個根深蒂固的魔咒,其實源自於一種叫做「固定型思維」的心態。那是我內心的一套劇本,劇本上寫著:「我的能力,都是天生的,早就注定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抱著這套劇本,我當然怕得要死啊。因為每一次搞砸,都在證明「我這個人就是不行」。所以,我寧願待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圈裡,也不敢去碰可能讓自己出糗的事情。
但後來我一直在想,如果…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來看「失敗」這件事呢?
如果每一次的搞砸,都不是最終判決,而是告訴我:「嘿,這裡有東西可以學喔!」那會怎麼樣呢?於是,我開始學著如何將搞砸後的痛苦,轉化為推動我成長的燃料,把狼狽摔倒,變成蓄勢待發的蹬地。

若非歷經搞砸,怎知自己,既是平凡的陶土,也是無價的黃金
從「我不行」到「我還不行」
我們的內心上演著怎樣的對白呢?史丹佛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的研究揭示了兩種劇本:
- 固定型思維:它像一位嚴苛的法官,當我搞砸時,它會在我耳邊低語:「看吧,我天生就不是這塊料。」它讓失敗變成一道無法逾越的高牆。
- 成長型思維:則像一位熱情的教練,它會鼓勵我:「太好了,這又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它相信能力是可以鍛鍊的肌肉,每一次的失敗,都是讓我更強大的起點。
我們內心的劇本,往往深受文化濾鏡的影響。在重視「面子」的東方社會,失敗常與個人恥辱掛鉤,使我們極力避免犯錯,讓我們不自覺地滑向固定型思維。相反地,在推崇「快速失敗,快速學習」的西方創業環境,冒險與實驗被當作常態,失敗被視為創新的必然過程,而這正與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
然而,光有成長型思維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從逆境中學習「滿血復活」的能力。
- 掌控感 : 我是命運的舵手,緊握方向盤,在浪潮中保持冷靜。
- 承諾感 : 我對我的征途充滿熱忱,崎嶇只是風景,不是放棄的理由。
- 挑戰心 : 我將壓力視為試煉,每一次迎戰都讓我更強大。
- 自信心 : 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披荊斬棘,突破迷霧。
這四個能力,共同構成了我們面對挫折時的內在安全網,讓我們在風雨中能站穩腳跟。
從瓦礫中拾取寶藏
若想從失敗的瓦礫中撿到寶藏,我們首先得學會當個好偵探,釐清案情。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將失敗分為三種類型:
- 基本型失敗: 這是可預防的疏忽或錯誤,我們能透過優化流程(SOP)來避免。
- 複雜型失敗: 這是由多重不可控因素交織導致的結果,需要系統性的全面檢視。
- 智慧型失敗: 這是在未知領域進行深思熟慮的實驗後,結果不如預期。這是最有價值的失敗,它雖然表面上「失敗」了,卻為我們換來了「此路不通」的寶貴新知。
如果我們將所有失敗都貼上「搞砸」的標籤,尤其在重視「面子」的文化裡,就會扼殺創新,錯失從「智慧型失敗」中學習的黃金機會。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轉變為:盡力減少「基本型失敗」,並鼓勵從「智慧型失敗」中學習。
然而,辨識出「智慧型失敗」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無責備的復盤」這張尋寶圖來挖掘其中的價值。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採用這種文化,其核心精神在於,不找戰犯,只找真相。 它的目標是檢討系統與流程的問題,而非追究「誰是兇手」的個人責任。當團隊成員不再害怕被指責,才能坦誠地分享資訊,拼湊出完整的真相,並將抽象的教訓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
一個有效的復盤,需要幾個關鍵步驟:
- 客觀重建: 還原事件時間軸,避免陷入「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後見之明。
- 深度挖掘:利用「五個為什麼」,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直到找到問題的核心。
- 雙向學習: 不僅是失敗,成功的專案也該復盤。找出做對了的關鍵因素,才能將成功模式複製下去。
這不是絆腳石,這是我的路
當我們擁有了心態與方法,也可以試試從哲學的視角,來安放我們與挫折之間的關係。
- 斯多葛的智慧:古羅馬的斯多葛學派主張,我們無法選擇會發生什麼,但永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正如馬可·奧理略在《沉思錄》中所言:「擋在路上的東西,終將成為道路」 這句話告訴我,失敗不是路障,而是道路的一部分。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鍛鍊心智的機會,就像健身房裡的重量訓練,阻力越來越大,肌肉也越練越強。
- 失敗者的勝利:歷史上,許多我們眼中的成功者,他們的履歷表上都寫滿了失敗。他們的共同點並非從未失敗,而是他們如何回應失敗。湯瑪斯·愛迪生,將失敗重新定義為實驗的過程,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這句話消除了失敗的負面標籤,說明失敗不只是意外插曲,更是劇情得以延續的轉折。
結論:擁抱不完美的勇氣
從搞砸到成長,是將挫折重新定義為學習的過程,我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行動框架:
- 心態:練習切換頻道,將「我不行」轉為「我還不行,但我可以學」。
- 方法:當自己的偵探,復盤並寫下失敗日誌,誠實面對自己,找出真正的原因。
- 哲學:拓寬生命視野,將挫折視為道路的一部分,並學會順勢而為。
最後,我想說,失敗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它也不保證我們最終一定會成功。但它或許是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必經之路。
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搞砸,或許才是一個人能給自己最勇敢的禮物。
延伸閱讀: 一場與自己的和解練習
[即時精選推推]
深入內心:聊完了如何面對失敗,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探討《你內心的聲音:是嚮導,還是審判官?》,看看是誰在定義你的「失敗」。
[Oren精選推推]
找回自我:失敗感是否讓你迷失?推薦閱讀《我是誰?在人生的多重角色中,如何不迷失自己?》,重新定位自己。
[即時精選推推]
為你的內心築一座庭院:學會設立心理界線,是溫柔對待自己的第一步。這篇文章教你如何重拾生命的主導權。
[Oren精選推推]
一歲小孩教我的事:有時候,我們需要像孩子一樣的勇氣,跌倒了,不代表你不行,我們只是還在學。
讀到這裡的朋友,你的腦海中,是否也閃過某些又好氣又好笑的「搞砸」往事呢?
有時候,當我們不再急著苛責自己時,才會發現,正是那些行不通的嘗試,教會了我們如何前行。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交換一下彼此的「失敗筆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