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砸了,然後呢?我從失敗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我想,沒有人不怕搞砸吧?至少我以前是這樣。

好像從小到大,腦中都有個隱形的魔咒,不斷的重複著一句話:「千萬不能失敗」。只要一搞砸,就好像有個刺眼的標籤「啪」地一聲貼在臉上,上面用紅字寫著大大的「你不行」。那一瞬間,之前所有的努力,好像都化成了灰燼。

後來我才慢慢搞懂,這個根深蒂固的魔咒,其實源自於一種叫做「固定型思維」的心態。那是我內心的一套劇本,劇本上寫著:「我的能力,都是天生的,早就注定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抱著這套劇本,我當然怕得要死啊。因為每一次搞砸,都在證明「我這個人就是不行」。所以,我寧願待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圈裡,也不敢去碰可能讓自己出糗的事情。

但後來我一直在想,如果…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來看「失敗」這件事呢?

如果每一次的搞砸,都不是最終判決,而是告訴我:「嘿,這裡有東西可以學喔!」那會怎麼樣呢?於是,我開始學著如何將搞砸後的痛苦,轉化為推動我成長的燃料,把狼狽摔倒,變成蓄勢待發的蹬地。

raw-image

若非歷經搞砸,怎知自己,既是平凡的陶土,也是無價的黃金


從「我不行」到「我還不行」

我們的內心上演著怎樣的對白呢?史丹佛心理學家卡蘿·德威克的研究揭示了兩種劇本:

  • 固定型思維:它像一位嚴苛的法官,當我搞砸時,它會在我耳邊低語:「看吧,我天生就不是這塊料。」它讓失敗變成一道無法逾越的高牆。
  • 成長型思維:則像一位熱情的教練,它會鼓勵我:「太好了,這又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它相信能力是可以鍛鍊的肌肉,每一次的失敗,都是讓我更強大的起點。

我們內心的劇本,往往深受文化濾鏡的影響。在重視「面子」的東方社會,失敗常與個人恥辱掛鉤,使我們極力避免犯錯,讓我們不自覺地滑向固定型思維。相反地,在推崇「快速失敗,快速學習」的西方創業環境,冒險與實驗被當作常態,失敗被視為創新的必然過程,而這正與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

然而,光有成長型思維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從逆境中學習「滿血復活」的能力。

  • 掌控感 : 我是命運的舵手,緊握方向盤,在浪潮中保持冷靜。
  • 承諾感 : 我對我的征途充滿熱忱,崎嶇只是風景,不是放棄的理由。
  • 挑戰心 : 我將壓力視為試煉,每一次迎戰都讓我更強大。
  • 自信心 : 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披荊斬棘,突破迷霧。

這四個能力,共同構成了我們面對挫折時的內在安全網,讓我們在風雨中能站穩腳跟。


從瓦礫中拾取寶藏

若想從失敗的瓦礫中撿到寶藏,我們首先得學會當個好偵探,釐清案情。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美·艾德蒙森將失敗分為三種類型:

  • 基本型失敗: 這是可預防的疏忽或錯誤,我們能透過優化流程(SOP)來避免。
  • 複雜型失敗: 這是由多重不可控因素交織導致的結果,需要系統性的全面檢視。
  • 智慧型失敗: 這是在未知領域進行深思熟慮的實驗後,結果不如預期。這是最有價值的失敗,它雖然表面上「失敗」了,卻為我們換來了「此路不通」的寶貴新知。

如果我們將所有失敗都貼上「搞砸」的標籤,尤其在重視「面子」的文化裡,就會扼殺創新,錯失從「智慧型失敗」中學習的黃金機會。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轉變為:盡力減少「基本型失敗」,並鼓勵從「智慧型失敗」中學習。

然而,辨識出「智慧型失敗」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無責備的復盤」這張尋寶圖來挖掘其中的價值。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採用這種文化,其核心精神在於,不找戰犯,只找真相。 它的目標是檢討系統與流程的問題,而非追究「誰是兇手」的個人責任。當團隊成員不再害怕被指責,才能坦誠地分享資訊,拼湊出完整的真相,並將抽象的教訓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

一個有效的復盤,需要幾個關鍵步驟:

  • 客觀重建: 還原事件時間軸,避免陷入「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後見之明。
  • 深度挖掘:利用「五個為什麼」,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直到找到問題的核心。
  • 雙向學習: 不僅是失敗,成功的專案也該復盤。找出做對了的關鍵因素,才能將成功模式複製下去。

這不是絆腳石,這是我的路

當我們擁有了心態與方法,也可以試試從哲學的視角,來安放我們與挫折之間的關係。

  • 斯多葛的智慧:古羅馬的斯多葛學派主張,我們無法選擇會發生什麼,但永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正如馬可·奧理略在《沉思錄》中所言:「擋在路上的東西,終將成為道路」 這句話告訴我,失敗不是路障,而是道路的一部分。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鍛鍊心智的機會,就像健身房裡的重量訓練,阻力越來越大,肌肉也越練越強。
  • 失敗者的勝利:歷史上,許多我們眼中的成功者,他們的履歷表上都寫滿了失敗。他們的共同點並非從未失敗,而是他們如何回應失敗。湯瑪斯·愛迪生,將失敗重新定義為實驗的過程,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這句話消除了失敗的負面標籤,說明失敗不只是意外插曲,更是劇情得以延續的轉折。

結論:擁抱不完美的勇氣

從搞砸到成長,是將挫折重新定義為學習的過程,我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個行動框架:

  • 心態:練習切換頻道,將「我不行」轉為「我還不行,但我可以學」。
  • 方法:當自己的偵探,復盤並寫下失敗日誌,誠實面對自己,找出真正的原因。
  • 哲學:拓寬生命視野,將挫折視為道路的一部分,並學會順勢而為。

最後,我想說,失敗從來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它也不保證我們最終一定會成功。但它或許是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必經之路。


擁抱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搞砸,或許才是一個人能給自己最勇敢的禮物。




延伸閱讀: 一場與自己的和解練習

[即時精選推推]

深入內心:聊完了如何面對失敗,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探討《你內心的聲音:是嚮導,還是審判官?》,看看是誰在定義你的「失敗」。

[Oren精選推推]

找回自我:失敗感是否讓你迷失?推薦閱讀《我是誰?在人生的多重角色中,如何不迷失自己?》,重新定位自己。

[即時精選推推]

為你的內心築一座庭院:學會設立心理界線,是溫柔對待自己的第一步。這篇文章教你如何重拾生命的主導權。

[Oren精選推推]

一歲小孩教我的事:有時候,我們需要像孩子一樣的勇氣跌倒了,不代表你不行,我們只是還在學。



讀到這裡的朋友,你的腦海中,是否也閃過某些又好氣又好笑的「搞砸」往事呢?

有時候,當我們不再急著苛責自己時,才會發現,正是那些行不通的嘗試,教會了我們如何前行。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交換一下彼此的「失敗筆記」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ren
72會員
33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聊電影的光影,也寫下生活的百味。梳理那些卡在心底的思緒,練習在喧囂中緩緩呼吸。我是 Oren,邀請你一起在文字中,找回內心的安穩與平靜。
Oren的其他內容
2025/09/12
這篇文章深度剖析了「內疚感」與「羞恥感」的關鍵區別。內疚針對「事」,是溫暖的成長階梯,促使我們彌補與修正。羞恥則攻擊「自我」,是冰冷的內耗漩渦,讓人自我否定。文章提供了正念、自我同情等練習,教我們辨識這兩種聲音,選擇聆聽內心的嚮導而非審判官,最終透過與自己和解,實現深刻的自我關愛。
Thumbnail
2025/09/12
這篇文章深度剖析了「內疚感」與「羞恥感」的關鍵區別。內疚針對「事」,是溫暖的成長階梯,促使我們彌補與修正。羞恥則攻擊「自我」,是冰冷的內耗漩渦,讓人自我否定。文章提供了正念、自我同情等練習,教我們辨識這兩種聲音,選擇聆聽內心的嚮導而非審判官,最終透過與自己和解,實現深刻的自我關愛。
Thumbnail
2025/08/29
總是感到莫名的疲憊,覺得人生被他人左右嗎?這篇文章分析「心理界線」的重要性。你將能辨識自己是易受影響的「篩網之牆」,還是孤獨的「堡壘之牆」,並找到成為理想「庭院之牆」的具體方法。學習如何溫柔而堅定地說「不」、停止討好,這不僅是為了重拾人生主導權,更是學會愛自己、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開始。
Thumbnail
2025/08/29
總是感到莫名的疲憊,覺得人生被他人左右嗎?這篇文章分析「心理界線」的重要性。你將能辨識自己是易受影響的「篩網之牆」,還是孤獨的「堡壘之牆」,並找到成為理想「庭院之牆」的具體方法。學習如何溫柔而堅定地說「不」、停止討好,這不僅是為了重拾人生主導權,更是學會愛自己、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開始。
Thumbnail
2025/08/06
你是否也曾被「便宜沒好貨」、「名牌才有品味」的消費迷思綁架?本文作者分享個人經驗,從追求品牌到發掘內在需求,分享如何切換到「創造者腦袋」,透過重新定義物品、探索內在需求、發掘免費美好等3個日常練習,擺脫消費焦慮,用創意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質感生活。
Thumbnail
2025/08/06
你是否也曾被「便宜沒好貨」、「名牌才有品味」的消費迷思綁架?本文作者分享個人經驗,從追求品牌到發掘內在需求,分享如何切換到「創造者腦袋」,透過重新定義物品、探索內在需求、發掘免費美好等3個日常練習,擺脫消費焦慮,用創意打造真正屬於自己的質感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面對錯誤的心理反應與成長經歷,尤其是如何擺脫對錯誤的恐懼,並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藉由個人經歷,說明認識與承認錯誤的過程,讓我們更能欣賞錯誤的意義與成長機會。本文鼓勵讀者重新定義錯誤,並以正面的心態迎接未來挑戰。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面對錯誤的心理反應與成長經歷,尤其是如何擺脫對錯誤的恐懼,並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藉由個人經歷,說明認識與承認錯誤的過程,讓我們更能欣賞錯誤的意義與成長機會。本文鼓勵讀者重新定義錯誤,並以正面的心態迎接未來挑戰。
Thumbnail
負面的經驗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敗似乎總是被視為一種負面的經驗,是應該被避免的。然而,失敗卻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只有經歷過失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成功的價值,並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因此,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它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階梯。
Thumbnail
負面的經驗 在人生的旅途中,失敗似乎總是被視為一種負面的經驗,是應該被避免的。然而,失敗卻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只有經歷過失敗,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成功的價值,並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因此,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它是通向成功的必要階梯。
Thumbnail
能夠幫助我走到成功的錯誤就是正確
Thumbnail
能夠幫助我走到成功的錯誤就是正確
Thumbnail
但也正因為沒有人生來完美,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不論你對你做的事情再有自信、付出多大努力,會失敗的時候就是會失敗。 然而,失敗不代表著你的寫作人生就毫無轉機。我們必須學會與失敗相處,並把曾經醜陋的自己牢記在心。
Thumbnail
但也正因為沒有人生來完美,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不論你對你做的事情再有自信、付出多大努力,會失敗的時候就是會失敗。 然而,失敗不代表著你的寫作人生就毫無轉機。我們必須學會與失敗相處,並把曾經醜陋的自己牢記在心。
Thumbnail
正視失敗並非易事,但只有正視失敗,才能獲得成長的學習機會。逃避失敗只會阻礙個人的成長,而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幫助他人正視失敗,從中汲取經驗的關鍵。
Thumbnail
正視失敗並非易事,但只有正視失敗,才能獲得成長的學習機會。逃避失敗只會阻礙個人的成長,而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幫助他人正視失敗,從中汲取經驗的關鍵。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Thumbnail
在探討自律與自制力中,我們發現了許多關於心智與行為之間微妙關係的啟示。首先,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挫折與失敗,並學會以寬恕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陷入無盡的罪惡感之中。當我們認識到失敗時,自我批判的聲音若隨之而來,我們便應該學會對自己給予信任、安慰、鼓勵和寬容,就如同我們對待朋友或學生一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