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經過 Day 31 和 Day 32 全新的題目類型練習,發現自己對於指標定義和拆解,較為弱項,所以決定針對北極星相關練習,多練習幾次,讓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對應的商業思維以及數據敏感度
📌 產品背景
假設我現在是 冥想與睡眠輔助 App(類似 Calm、Headspace) 的 PM。
App 的功能包含
- 免費用戶:每天可聽 1 段隨機冥想或白噪音
- 付費用戶:解鎖完整音頻庫(冥想課程、助眠故事、音樂)
- 新功能:AI 個人化睡眠推薦
🎯 關於挑選北極星指標(NSM)
我的北極星指標(NSM)
我會選擇 👉 有效聆聽次數(≥5 分鐘)
為什麼?
- 代表用戶價值:用戶只有真正聽滿一段音頻,才算獲得放鬆或助眠的效果
- 可行動化:例如「每週至少聆聽 3 次,每次 ≥5 分鐘」,能直接衡量習慣養成
- 與營收相關:當用戶養成穩定習慣,自然更願意升級成付費用戶,解鎖更多內容
GPT 建議
- 可以再加一個「週活使用者的有效聆聽次數」角度,這樣更能反映「習慣養成」,避免只有一次使用就被算進去
- e.g. 「每週每位活躍用戶的平均有效聆聽次數」,更能符合公司「打造每日習慣」的目標
為什麼不是其他候選指標?
- 下載量:屬領先指標,只能代表市場推廣效果,若用戶下載後不打開,對留存沒有幫助
- 日活(DAU):屬領先指標,比下載量更好,但還是不夠精準,日活可能很高,但如果大家只是打開 App 一下就關掉,無法代表真正的使用價值
- 付費率:雖然和營收相關,但它是落後指標,如果用戶沒有感受到產品的價值,付費率自然會下降
因此,「有效聆聽次數」比這些指標更能反映產品的 核心價值
🔍 驅動因子拆解
沿著用戶的使用流程,打開 app → 找到想要聆聽的內容 → 持續聆聽 5 分鐘 → 下次打開 app 繼續聆聽 → 持續回訪,我拆解了 3 個影響 NSM 的驅動因子
內容數量
- 內容是否足夠豐富,能滿足不同場景(助眠、放鬆、專注)
體驗品質
- 內容品質與產品體驗是否能讓用戶「沉浸 ≥5 分鐘」
- 可觀察數據:平均聆聽時長、跳出率、放棄率
使用頻率 & 個人化推薦
- 用戶是否能被 AI or 產品的演算法,推薦到合適的內容,進而持續回訪
- 喚回機制是否有用,讓使用者固定回訪
- 可觀察數據:週回訪率、推薦點擊率、推薦滿意度、喚回機制點擊率
這些驅動因子共同影響「有效聆聽次數」,也就是 NSM
💡 額外思考:如果高層只想盯「付費率」?
如果高層只想盯「短期營收」,你要怎麼說服他們 NSM 不能只設「付費率」?
如果只設「付費率」當 NSM,我認為會有這些問題:
- 產品可能為了推轉換而塞滿廣告或強制升級引導,結果體驗變差
- 新用戶或免費用戶被嚇跑,長期留存下滑
- 品牌口碑受損,後續獲客成本上升
更關鍵的是:付費率是落後指標,它受「有效聆聽」驅動
👉 若先確保用戶願意每天有效聆聽,付費轉換自然會水到渠成
📌 我的學習
這次練習讓我更清楚:
- NSM 的選擇要緊扣「產品核心價值」
- 有效聆聽次數比日活、下載量或付費率更能代表「習慣養成」,也才符合公司的長期目標
- 追短期收入容易犧牲體驗,取捨過程中必須取捨和透過使用者體驗辨識,哪些要素更能夠產生產品的長期價值
這次的練習,我認為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脈絡有進步,雖然還是要看相關文章檢視自己的思考但我覺得這次思考順暢許多
這是我第 33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