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篇裡,我分享了從「想留海外卻被現實打臉」,到「靠每天半小時行動疊加」的過程。那段時間很辛苦,無論是石沉大海的履歷,還是被取消的二面,都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該放棄。
但轉職最奇妙的地方在於,當你做好了準備,機會往往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緣分:從 Threads 到 LINE 社群
契機來自於一篇 Threads。有一位網友分享他如何透過政府的「產業供應鏈」網站,把自己的轉職經驗公開分享,並在過程中建立了人脈。
我覺得他的歷程很值得參考。更重要的是,他為了幫助其他轉職者,另外開設了一個 LINE 的友誼社群。
我二話不說加入了這個社群。
一開始,我沒有急著發言,而是先觀察大家的討論,同時自己也蒐集一些相關的產業資料。等過了一段時間,我才在群組裡做了自我介紹:
我分享了自己外派的背景,參與過物聯網專案,也表達出自己對環保、節能產業的興趣。最後我寫道:「希望能有機會和產業的前輩聊聊,學習一些第一手經驗。」
這樣的自我介紹看似簡單,卻打開了一個新的轉機。
貴人出現:一個關鍵的引薦
就在我自我介紹不久後,群裡有一位前輩回應了。
他本身也有海外工作經驗,對於我「曾外派越南」的背景特別有共鳴。
巧的是,他過去待過一家新創公司,而那間公司正好在尋找具有國際經驗的人才。
於是,他提出要幫我引薦。
這就是我的「貴人」。
當時看到這則訊息,我真的有一種「黑暗中有人遞來一盞燈」的感覺。經過無數次石沉大海,終於有人願意為我打開一扇門。
面試挑戰:沒有業務經驗
得到引薦後,我很快迎來了面試。
但挑戰馬上就來了——最尖銳的問題是:
「你沒有業務經驗,要怎麼證明你的能力?」
這個問題其實我早就想過。於是我回答:
- 在工廠時,我有機會直接接觸客戶,協助處理海外需求。
- 每年我都要帶領三十五場以上的客戶參訪,現場解說、回應問題。
- 我也曾和採購合作,理解客戶在意的點,不只是產品,而是整個供應鏈能否解決他們的問題。
所以,雖然我不是銷售出身,但我具備「理解客戶語言、轉化需求」的能力。這才是一個業務的本質。
面試官聽完後,點點頭,繼續往下問。雖然我心臟還是砰砰直跳,但至少我知道,這一題我沒有完全被打倒。
面試結束後,面試官甚至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
「你的表現比你的履歷還要好。」
這句話讓我鬆了一口氣,也讓我確信:履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經驗轉化成「公司聽得懂的價值」。
技能盤點與補強:轉職的核心
這次面試經驗,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得:
- 盤點技能:把外派經驗拆解成「能對公司有用的能力」,而不是流水帳。
- 能轉換的部分:客戶互動、專案協調、跨國經驗。
- 不足的部分:真正的銷售技巧,可以靠線上課程或進到職位後再補強。
換句話說,轉職不是「你要百分之百符合」才有機會,而是要能告訴公司:
「我有 A、B 的能力能馬上用,C 的部分我願意邊做邊補。」
這樣,公司才會覺得你有價值。
最終突破:拿到 Offer
當收到錄取通知的那一刻,我腦海裡閃過過去半年所有的片段:
- 那些每天逼自己半小時的 Podcast、履歷修改。
- 那些石沉大海的履歷與 Coffee Chat 拒絕。
- 那場因為談薪而被取消的二面。
所有的低谷、所有的準備,最後都推著我來到這一刻。
這份 Offer,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個證明:外派後的經歷,並不是斷層,而是可以被轉化成下一步的基石。
給未來外派回台轉職者的 Checklist
如果你也正在考慮外派後的轉職,我想給你一份檢查清單:
- 盤點技能:把海外經驗轉換成「公司聽得懂的語言」。
- 工具疊加:Podcast、AI、英文課程,沒有哪個是萬靈丹,但疊加起來就有效。
- 建立人脈:社群自我介紹,用 Carl 的公式:先展示努力 → 再提出需求。
- 接受低谷:面試失敗、薪水談崩是常態,不要因此全盤放棄。
- 接住貴人:機會來臨前,先把自己準備好,才能抓住。
過來人寄語
我不否認,這一路上有運氣的成分。
如果沒有遇到願意引薦的前輩,我可能還在原地打轉。
但我更清楚的是:如果沒有前期的準備,這份運氣也不會轉化為結果。
那些每天半小時的累積,那些被拒絕卻仍然投遞的勇氣,才是讓我最終接住機會的原因。
所以我想留給你一句話:
「轉職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每天一點小行動堆疊出來的。沒有方向很正常,但只要你願意開始,方向就會慢慢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