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的力量!《韌性》:在逆境中找到更堅強的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in put >-------->[[ 讀書心得 × 視覺筆記 × 個人成長 ]]<--------< out put

📌 閱讀{N}次方 × 我的視覺塗鴉筆記:https://naan.pse.is/5wzpz9

📌 閱讀{N}次方 × 一起聽讀好書 Bar:https://naan.pse.is/5wzpzw

任何創造都由摧毀開始。――美國著名詩人,愛得華·康明斯(E.E.Cummings)


大衛・費德曼(David Feldman)在《韌性》中,帶我們看見人如何在創傷與失落之後,仍能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他提醒我們: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韌性」是一種可以練習的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即使遍體鱗傷,仍能慢慢修復,再一次往前走。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疫情、極端氣候、甚至身邊親友的驟然離世,都讓我們一次次問自己:「我能承受多少?」「還能走下去嗎?」這本書提供的答案是:韌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肌肉

韌性不是反彈,而是再生

許多人以為「韌性」就是迅速回到過去,但作者強調,真正的韌性不是反彈,而是再生。挫折不是一個「暫停鍵」,它往往像推力一樣,逼迫我們改變。

我曾在職場低潮時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像跌進谷底。但那段經歷迫使我放下完美主義,學會承認不足,也更勇敢嘗試新挑戰。雖然痛苦,卻成為我成長的重要契機。

接受不確定性,才能前進

「逃避只會否定現實,避之不談反而會變成否認事實。」書中的這句話令人深思。很多時候,我們抗拒痛苦,反而被困住。唯有正視現實,才能找到新的路。

花蓮洪災後的新聞畫面讓我想起這一點。有些災民失去家園,卻仍選擇留在現場,一件件整理殘破的物品。那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一種溫柔的宣告:「生活還要繼續。」在承認現實之後,他們展現出一種沉靜卻堅強的力量。

希望是一種選擇

費德曼指出,希望不是天真樂觀,而是一種選擇。即使未來不確定,我仍可以選擇相信「我還能做些什麼」。

疫情期間,工作一度停滯,我焦慮不安。但我選擇參與線上課程,重新安排生活節奏。焦慮沒有馬上消失,可是那個小小的行動,讓我感覺自己並非全然無助。希望並不總是宏大的標語,它往往只是每天向前一步的勇氣。

韌性的日常練習

韌性不是靠一次頓悟養成,而是日常中反覆累積的結果。作者建議:培養支持性的關係、練習感恩、尋找生活意義、照顧好身心。

我開始每天記錄「小確幸」:一杯熱咖啡、朋友的一句話、一個可以安靜發呆的午後。這些細碎的幸福,逐漸成為我抵抗焦慮的養分。當我們懂得欣賞這些小片刻,心裡的韌性就會悄悄變厚。

寬恕,不是為了別人,而是釋放自己

除了天災,還有許多創傷都是人類對他人行使「殘暴」和「非人性」行為的結果。費德曼引用屠圖大主教的話:「寬恕便是放棄報復的權利。」寬恕並不是縱容,而是拒絕讓憤怒與痛苦繼續囚禁自己。

我們都曾因不公或傷害而心懷憤怒,但長期緊握這份情緒,只會讓創傷不斷加深。寬恕是一種艱難卻解放的選擇,讓人能說:「我不再只是受害者。」在許多社會與個人創痛的故事裡,寬恕都是走向重生的重要一步。

結語:在混亂中,練習韌性

極端氣候、戰爭、瘟疫,這些名詞已不再遙遠,而是成為我們時代的日常。我們無法避免所有的苦難,但能練習與它們共處

「韌性」提醒我們:不是否認痛苦,而是帶著傷口繼續前行;不是假裝樂觀,而是選擇在黑暗中尋找一點光。正如書中所說,「即便幻想消失,縱然你活著也會哀默心死」——我們需要相信,仍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或許,我們都正在寫自己的韌性故事。願這份練習,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裡,依舊能擁抱愛、擁抱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閱讀N次方
37會員
84內容數
●讀書心得 × 視覺筆記 × 個人成長● 歡迎來到《閱讀 [N] 次方》── 一本書、一張筆記、一場分享,啟動你的成長倍數效應。 讓知識看得見,讓思考更有感,一起將學習與成長放大到 N 次方 🚀 #個人成長 #商業思維 #閱讀筆記 #刻意練習 #財富自由 ❥ 合作邀約 📧:fonamia31@gmail.com
閱讀N次方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我們可以試著避開取捨的現實,卻無法逃離它們。」選擇,不是損失,而是把力量保留給真正值得的事。
Thumbnail
2025/09/24
「我們可以試著避開取捨的現實,卻無法逃離它們。」選擇,不是損失,而是把力量保留給真正值得的事。
Thumbnail
2025/09/01
「不是所有壓力都會摧毀我們,有些壓力會讓我們更強大。」——真正長久的力量,不是堅固到不會碎,而是能在衝擊裡重新站起來。
Thumbnail
2025/09/01
「不是所有壓力都會摧毀我們,有些壓力會讓我們更強大。」——真正長久的力量,不是堅固到不會碎,而是能在衝擊裡重新站起來。
Thumbnail
2025/08/25
有沒有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即時滿足」?我們越追逐,卻越感到空虛——痛與快樂,就像盪鞦韆的兩端,只有允許自己擺向痛的一邊,才能真正回到快樂。
Thumbnail
2025/08/25
有沒有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即時滿足」?我們越追逐,卻越感到空虛——痛與快樂,就像盪鞦韆的兩端,只有允許自己擺向痛的一邊,才能真正回到快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因此,在發了願之後,即使遇到困難擋在前面,也只會認為這只是一時受阻而已,反而能夠讓自己更加堅強起來,勇於突破。所以說,在身處逆境之時,也能夠反覆實踐心想事成的法則,讓自己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都能好好的運轉。而不會是一遇到逆境,就認為心想事成的法則失效了,開始怨天尤人,這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因此,在發了願之後,即使遇到困難擋在前面,也只會認為這只是一時受阻而已,反而能夠讓自己更加堅強起來,勇於突破。所以說,在身處逆境之時,也能夠反覆實踐心想事成的法則,讓自己無論在何種情況之下,都能好好的運轉。而不會是一遇到逆境,就認為心想事成的法則失效了,開始怨天尤人,這
Thumbnail
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堅持不放棄可能是一種固執和執念。但如果我們能靜心接受現狀,離開固有的想法和信念,生命將自然帶領我們走向新的可能性。接受是相信內在智慧和宇宙,使我們看見更多不同的可能。這是轉變信念、情緒和事件的重要一步。
Thumbnail
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時,堅持不放棄可能是一種固執和執念。但如果我們能靜心接受現狀,離開固有的想法和信念,生命將自然帶領我們走向新的可能性。接受是相信內在智慧和宇宙,使我們看見更多不同的可能。這是轉變信念、情緒和事件的重要一步。
Thumbnail
「堅持」這個字向來有褒獎之意味,意即在面對困境時,持續地努力,不氣餒。與「堅持」相反的應當是「放棄」。「放棄」則有貶義,被人批評為懦弱、逃避、失敗。然則,不論堅持或是放棄,它都應該是中性的,不應加以標籤。堅持可以沒有意義,放棄或許得到更好。人們常以為堅持則勝利在望,放棄則一無所有,這實在是荒誕。人生
Thumbnail
「堅持」這個字向來有褒獎之意味,意即在面對困境時,持續地努力,不氣餒。與「堅持」相反的應當是「放棄」。「放棄」則有貶義,被人批評為懦弱、逃避、失敗。然則,不論堅持或是放棄,它都應該是中性的,不應加以標籤。堅持可以沒有意義,放棄或許得到更好。人們常以為堅持則勝利在望,放棄則一無所有,這實在是荒誕。人生
Thumbnail
挑戰和困難 生命中充滿了挑戰和困難,我們常常會在面對重重阻礙時感到力不從心,想要放棄。但是,我們要明白,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都有無數次的努力和堅持。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曾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他們從未放棄,最終都成就了自己的
Thumbnail
挑戰和困難 生命中充滿了挑戰和困難,我們常常會在面對重重阻礙時感到力不從心,想要放棄。但是,我們要明白,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都有無數次的努力和堅持。歷史上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曾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他們從未放棄,最終都成就了自己的
Thumbnail
人生需要有四種姿態 對過去 看淡 但不是不在乎是深藏 對現在 要信 相信沒有事情辦不到 對未來 要惜 珍惜所有擁有知足常樂 用勇敢 用熱情 用真誠 用正面 深植這四種態度 想法在腦海裡 去擁抱我們的人生 珍惜生命 💖💖💖💖💖💖💖💖💖�
Thumbnail
人生需要有四種姿態 對過去 看淡 但不是不在乎是深藏 對現在 要信 相信沒有事情辦不到 對未來 要惜 珍惜所有擁有知足常樂 用勇敢 用熱情 用真誠 用正面 深植這四種態度 想法在腦海裡 去擁抱我們的人生 珍惜生命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內心掙扎和奮發努力,傳達了積極樂觀的訊息,鼓勵讀者在困難中堅持下去。文章充滿了力量和勇氣的訊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內心掙扎和奮發努力,傳達了積極樂觀的訊息,鼓勵讀者在困難中堅持下去。文章充滿了力量和勇氣的訊息。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你未曾體驗的,並非不存在; 只要你願意,就能持續拓展, 讓生命力引導你越來越好
Thumbnail
你未曾體驗的,並非不存在; 只要你願意,就能持續拓展, 讓生命力引導你越來越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