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put >-------->[[ 讀書心得 × 視覺筆記 × 個人成長 ]]<--------< out put
:
📌 閱讀{N}次方 × 我的視覺塗鴉筆記:https://naan.pse.is/5wzpz9📌 閱讀{N}次方 × 一起聽讀好書 Bar:https://naan.pse.is/5wzpzw
任何創造都由摧毀開始。――美國著名詩人,愛得華·康明斯(E.E.Cummings)
大衛・費德曼(David Feldman)在《韌性》中,帶我們看見人如何在創傷與失落之後,仍能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他提醒我們: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韌性」是一種可以練習的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即使遍體鱗傷,仍能慢慢修復,再一次往前走。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疫情、極端氣候、甚至身邊親友的驟然離世,都讓我們一次次問自己:「我能承受多少?」「還能走下去嗎?」這本書提供的答案是:韌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肌肉。
韌性不是反彈,而是再生
許多人以為「韌性」就是迅速回到過去,但作者強調,真正的韌性不是反彈,而是再生。挫折不是一個「暫停鍵」,它往往像推力一樣,逼迫我們改變。
我曾在職場低潮時懷疑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像跌進谷底。但那段經歷迫使我放下完美主義,學會承認不足,也更勇敢嘗試新挑戰。雖然痛苦,卻成為我成長的重要契機。
接受不確定性,才能前進
「逃避只會否定現實,避之不談反而會變成否認事實。」書中的這句話令人深思。很多時候,我們抗拒痛苦,反而被困住。唯有正視現實,才能找到新的路。
花蓮洪災後的新聞畫面讓我想起這一點。有些災民失去家園,卻仍選擇留在現場,一件件整理殘破的物品。那不是消極的接受,而是一種溫柔的宣告:「生活還要繼續。」在承認現實之後,他們展現出一種沉靜卻堅強的力量。
希望是一種選擇
費德曼指出,希望不是天真樂觀,而是一種選擇。即使未來不確定,我仍可以選擇相信「我還能做些什麼」。
疫情期間,工作一度停滯,我焦慮不安。但我選擇參與線上課程,重新安排生活節奏。焦慮沒有馬上消失,可是那個小小的行動,讓我感覺自己並非全然無助。希望並不總是宏大的標語,它往往只是每天向前一步的勇氣。
韌性的日常練習
韌性不是靠一次頓悟養成,而是日常中反覆累積的結果。作者建議:培養支持性的關係、練習感恩、尋找生活意義、照顧好身心。
我開始每天記錄「小確幸」:一杯熱咖啡、朋友的一句話、一個可以安靜發呆的午後。這些細碎的幸福,逐漸成為我抵抗焦慮的養分。當我們懂得欣賞這些小片刻,心裡的韌性就會悄悄變厚。
寬恕,不是為了別人,而是釋放自己
除了天災,還有許多創傷都是人類對他人行使「殘暴」和「非人性」行為的結果。費德曼引用屠圖大主教的話:「寬恕便是放棄報復的權利。」寬恕並不是縱容,而是拒絕讓憤怒與痛苦繼續囚禁自己。
我們都曾因不公或傷害而心懷憤怒,但長期緊握這份情緒,只會讓創傷不斷加深。寬恕是一種艱難卻解放的選擇,讓人能說:「我不再只是受害者。」在許多社會與個人創痛的故事裡,寬恕都是走向重生的重要一步。
結語:在混亂中,練習韌性
極端氣候、戰爭、瘟疫,這些名詞已不再遙遠,而是成為我們時代的日常。我們無法避免所有的苦難,但能練習與它們共處。
「韌性」提醒我們:不是否認痛苦,而是帶著傷口繼續前行;不是假裝樂觀,而是選擇在黑暗中尋找一點光。正如書中所說,「即便幻想消失,縱然你活著也會哀默心死」——我們需要相信,仍有值得期待的未來。
或許,我們都正在寫自己的韌性故事。願這份練習,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裡,依舊能擁抱愛、擁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