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喜歡的店家休息,擴充新的口袋名單〉2025-10-06
從中秋節前夕到雙十之後,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有兩次連假。除了有些精打細算的上班族會透過特休把兩個連假連在一起外,許多餐飲業者的營業時間會和平時有所不同。
因為我一直以來習慣於在固定的店家買固定的品項,認為這樣長期下來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認知負擔。然而,不只是最近常吃的早餐店在中秋連假的這三天都沒有營業,幾乎天天吃的便當店,更是一路休到雙十連假結束後,才重新開業。
令人安心的每日吃飯流程被打破,無可奈何地,接下來這幾天都必須面對困擾人類已久的千古難題--「晚餐要吃什麼?」
想老半天,也很難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這個問題絕對不是「需要花時間想要吃什麼」而已,關連到的是一個流暢生活節奏的斷裂。在吃固定的店家時,由於事前清楚知道這間店在哪些時段會特別忙碌,我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範圍裡面出門,以此避開人潮。所以,經常都是我買到便當之後,店家才開始大排長龍。
然而,當我要挑選新的店家時,這些店家的營業時間、人潮多寡、每份餐點的份量都沒有清楚的認知,也許我平時買晚餐的時間它才剛開,還在準備中;反之太晚買的話,萬一份量過多,不但會影響到晚上可以出門跑步的時間,甚至妨礙睡眠,影響次日安排。
於是「思考晚餐吃什麼」不只是「多考慮一件事」,而是從「不必考慮」變成「需要考慮」,從「整齊安心的規劃」變成「牽一髮而動全身」。
放假這幾天的實際情況是:每天都得重新思考今天吃什麼,沿著Google地圖搜尋,不是太貴就是太遠,而且一不小心拿來和平時吃的相比較,其他的店總是令人覺得差點意思,最後都有種「累了,隨便解決」的感覺。
變化是可貴的契機,休養是既定的行程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今天晚餐前我換了一個方式,沒有先查、沒有思考就直接出門,且直直往不同於平時買飯地點的另一個方向走。想說到鄰近的大學附近,看看那條晚餐街上有什麼店開著再決定(畢竟是節日,就算網上查到想吃的也不見得有開)。
在快要抵達預期的街道前,我就在轉角看見一個在等蔥抓餅的學生,瞥見她臉上期待的表情,總覺得應該會是一間好吃的店,便停下來點了蔥抓餅和熱壓吐司。回家吃了之後,味道果然還不錯。
轉念一想,這或許是個難得的契機,讓我去探索附近好吃的店,加到自己的名單裡。在平時有好吃、便宜又均衡的便當時,我完全不會想要以蔥抓餅和熱壓吐司當晚餐。但在今天吃到這間不錯的店之後,當未來再遇到便當店沒開的情況,或許我就多了一個可以快速想到的替代選項了。
當然,我還是會想要平時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當天要吃什麼,但當我們擁有更豐富的口袋名單時,這個「不必思考的舒適圈」也就擴得更大,有更多--但不至於令自己感到困擾的--方案可以選擇。
事實上,無論是我常去的早餐店還是便當店,他們本來就每週有一天固定的休息日。如果我能夠趁這一週的時間,成功找到一個能填補休息日的穩定選擇,反而可以讓之後的日子更輕鬆、更有準備。
這麼一想,店休似乎就不再只是一件令人困擾的事了。而且,休息也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從店家的一側來說,這樣的養精蓄銳,能夠讓他們從每日的繁忙中喘一口氣,也許還能創作出不一樣的新菜色。就像一場耗時數年的馬拉松比賽,在補給處稍稍調整速度,或許能夠讓我們在未來看到更遠、更難得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