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結構談跑步的旨趣〉2025-10-04
未來
我大約是從半年前開始計畫並穩定跑步的。雖然最初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有更好的體力,一方面應對可能的緊急危難,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在跟參與課程的小孩們跑來跑去時,不會氣喘吁吁、玩得不盡興。
但在安排逐漸增加的跑步菜單時,我也看準了一場九月的馬拉松比賽,希望能在幾個月的練習之後,可以試著跑跑看半馬。兩週前,那場比賽結束了,但相較於「達成目標的喜悅」,我得到的是「一次有趣且有成就感的經驗」以及「那麼,接下來呢?」的自我追問。
現在
在思考自己要如何制定新的跑步目標時,意外看到這個禮拜有地方跑步團體組織的免費五千公尺賽事,帶著一顆「測試看看自己當前實力」的心情,我也去參加了比賽。隱約地希望這樣的測驗,能夠為我未來的跑步方向提供一些指引。
大概是因為比賽的氛圍,或者隨時有人可以參照的緣故,測驗出來的結果比自己練跑時的最快紀錄還要快了三分鐘多,以每公里平均速度來說,直接快了四十幾秒。
對沒有什麼比賽或團跑經驗的我來說,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我有設想到可能會比平時快一些,但差距仍比我想像中的大得多,而且跑完也不沒有覺得特別疲憊。
這個結果是令人振奮的,這意味著我不只擁有進步空間,那個進步甚至近在眼前。帶著這種興奮感,在回家完成預定的工作之後,我就一直在網路上研究各種練跑相關的知識,思考我該如何安排後續的練習。
過去
為了要讓練習能夠「更科學」,我將這段時間累積下來的跑步資料連結到Strava、RQ等網站,透過圖表、折線、數據來試圖更清晰地知道我現在的「跑力」,以此來做更符合自己水準,既不會讓自己受傷、又能持續進步的訓練設計。
在這種興奮感之下,原本預計要用來補眠,或為其他工作做準備的時間,都在這些整理記錄、研究工具網站、規劃後續練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那些工具網站將那些本來已逝的時光變成了可見的紀錄,將進步的可能性分解成一個個可以逐步達成的小目標。一切在這些工具之下變得更可期,且更加超越於時間。
無論從人的體能還是行程安排來說,我們都不是隨時想去跑步就能跑步,但透過整理這些紀錄,我們隨時可以進入一種「廣義的跑步」活動之中,讓曾經的跑步,在當下以未來跑步基準之姿態展開。
三種時間作為實踐活動的環節
事實上,能夠以時間為軸,拆解樂趣結構的活動不會只有跑步。任何持續性的、能夠看見進步方向的活動都是如此。現代跑步在這裡的顯著性在於,它被拆解成了各式各樣的數字:除了時間、距離、配速、名次之外,許多跑者甚至時刻監測自己的運動心率、精密規劃需要的卡路里、碳水與水分補給。
這些數字讓我們可以更清晰地具象化過去,鋪排出一條穿過無數當下,抵達未來的道路。在每一次跑動的當下,你是過去完成那樣距離的自己、更是未來跑得更快的自己。
身體用最真實的疲勞感與愉悅感,串起哲學上難以驗證的人格同一性。紀錄是你的跑步、規劃是你的跑步、運動的當下,你成為你的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