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銀行」與兒童金錢教育(六):申請與計畫,「薪水」外的另一種想像〉2025-09-16
在這個系列文章剛開始時,我提到這個「文林銀行」的計畫存在著一個前提,它是作為一個「改良的獎勵制度」出現的。為了討論這個制度的優缺點,我們暫時放下了對「獎勵制度」的一般性批評,先將之視為「體制內教育中難以完全避免的方法」。
不過,在我們大略地討論完了校園中施行此類計畫的方方面面,開始思考一般家長與體制外教育者可以如何從中學習時,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面對「用獎勵利誘」的方法,不適合將文林幣所有的操作方式照單全收。
做家事該不該給錢?很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要在家中落實金錢教育,我們一般會有兩個主要目標:一、讓孩子知道金錢獲取不易;二、讓孩子有自由支配錢財,思考如何花錢、承擔花錢後果的練習。
這兩個目標分別對應「得到錢」與「花錢」的過程,以文林銀行的設計來說,就是透過校方與導師發放「薪水」,以及開設柑仔店讓孩子消費來分別落實。
但如果是在家中,我們其實不需要特別印製一種「家庭專用貨幣」,然後再準備各式貨品讓他購買(雖然可能會挺有趣的)。因為全家人都心知肚明,就算孩子沒有購買,那些東西多半還是會落到他的手上。相較之下,直接給他真正的錢,讓他到真實店家中消費,會是更加直接有效的做法。
我們要如何給他們錢?根據賴老師的說法,他會和孩子共同設定出家事的酬勞,譬如洗碗五塊錢、拖地十塊錢等等,然後他會為孩子購置一本記帳本和一個零錢包,讓孩子練習記帳、核對資產。
這樣的做法引導我們回到前面提過的問題:「讓孩子做家事應不應該給錢?」。就像在文林國小,不同的導師會在不同的情況發放薪資,我認為這件事情最終也需要取決於每個家庭不同的狀況與重視的價值觀。
有些家庭會認為,家事是每個成員的義務,希望讓孩子明白「那本來就是他自己的事」(尤其如果是讓他洗自己使用的碗);另外一些家庭可能更重視「家務是一項具生產力的工作」,希望讓孩子了解,不是只有外出工作才重要,家務勞動本身也有足以獲得收入的價值。
這些想法都有它的道理,所以這裡並不是要給出一個「家事該不該給錢」的標準答案,而是在於,每個家庭覺得什麼事情最重要,家長應該充分地表達給孩子知道。
得到資金的另一種思路:申請經費或發起計畫
另一方面,我的想法是,我們不見得要把「花錢」跟「賺錢」拆成兩件事。要讓孩子練習用錢與讓他知道金錢得來不易,其實有另一種做法。我認為「申請經費」或「發起計畫」是件同樣值得練習,且能夠給孩子帶來啟發的方法。
譬如說,孩子如果想要買電動,我們可以請他寫一份申請書,說明自己為什麼想要買這個主機或遊戲,買了之後他打算怎麼使用(包含時間分配),以及為了買這個東西,他願意付出哪些努力。
又或者,他希望每個月能夠得到較多的零用錢,他也應該要說明理由,自己什麼地方需要用錢,為什麼應該得到更多錢等等。如果他想要透過家務勞動來賺取更多零用錢,我也認為這應該由孩子主動提議、發起,而不是由家長來「開缺」,讓他們為了金錢獎勵而改變自己、貼合家長的設定。
即便想要花錢買垃圾食物或小裝飾品,我們也會希望他能夠辨識自己為什麼想法,和家長說出這些小物或零食的「慰勞效果」。這種自我理解和懂得照顧自己的想法,也很值得鼓勵。
雖然同樣是從父母那裡獲得資源,以此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我認為,透過主動發起的計畫與經費申請,可以減少那種「用外部獎勵強化行為」的狀況,激發孩子更多的自主性。而這種「個人化」的空間,也正是家庭或小規模的體制外教育比學校更具彈性的地方,是我們應當善加利用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