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的教育列車之三|升學幻覺與技職真空:當教育成了階級再製的工廠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文/島國觀察室

當升學成為唯一出口,教育就失去了方向。

導言

  每年夏天,台灣的升學戰場如期開打。補習班的霓虹燈整夜閃爍,孩子在家裡做著模擬試題,家長則在擔心分數線的起伏。

  我們以為教育是通往希望的橋樑,卻不知有多少家庭被這座橋壓得喘不過氣。高學歷不再保證高收入,技術職卻缺人到無法運轉。

  當教育只剩升學一途,國家就會陷入「知識過剩、技能短缺」的惡性循環。而這場幻覺,正在讓下一代失去重新出發的機會。

一、升學神話的破裂

  台灣社會長期以「考試導向」作為教育的核心。孩子從小被訓練在分數與段考中競爭,考上名校成了成功的唯一證明。然而,升學率攀高的同時,教育的不平等卻更加明顯。

  教育部 2024 年統計指出,北部學生進入前十所大學的比例,是南部的 3.2 倍。學習歷程檔案原意良善,但在實務上卻成了中產階級的遊戲場。有資源的家庭能聘請顧問、安排志工與競賽活動,弱勢學生連交通費都成問題。

  升學不再代表公平,而是階級的延伸。教育本該是翻轉命運的工具,如今卻成了社會再製的框架。

二、學歷通膨與能力錯位

  根據主計總處 2024 年勞動市場調查,25 至 34 歲的大學畢業人口佔該年齡層 72%,但有 32% 的新鮮人從事與科系無關或低薪工作。學歷不再是保證,而是新的負擔。

raw-image

  當高等教育普及化後,文憑的價值被稀釋。學校為了招生而開設「熱門系」,企業卻反映找不到實用人才。教育與產業的落差,使學習成了一種社會焦慮的延伸。

  許多學生在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擁有的是無法變現的知識,而缺乏能立刻投入工作的技能。

三、技職教育的邊緣化

  台灣曾以技職為基礎國策。在 1980 至 1990 年代,工專與高職培養出電子、機械、製造等核心人才。然而,隨著「全面升學化」政策推行,技職體系逐漸被學術化、邊緣化。

  教育部統計顯示,十年間技職院校學生減少超過 20%,許多學校為求生存改名為「科技大學」,卻失去實作導向。

raw-image

  勞動部也指出,製造、機電與綠能產業的技術職缺超過 15 萬人,一邊是學生過剩,一邊是企業缺工。根源在於價值觀的偏差。

  多數家長仍相信「念大學比較有前途」,寧願讓孩子進入私立末段大學,也不願選擇設備完善、就業穩定的技職體系。

四、制度誤導:政績導向的升學文化

  教育行政機關的績效仍以升學率為指標。學校若能培養出「滿級分學生」或「名校榜單」,即可獲得獎勵與曝光。教師評鑑制度也傾向與升學成果綁定,間接壓縮了多元教育的空間。

  教師工會全國聯合會 2025 年調查指出,68% 的高中教師認為升學壓力使課堂創新明顯下降。當教育被政治化、被媒體化,學生便成了「績效表格上的數字」。這種制度性誤導,使教育的價值逐漸偏離初衷—從「培育人」變成「生產數據」。

五、日本經驗:制度與文化並重的技職典範

  相較於台灣的「學歷主義」,日本在技職教育上展現出高度成熟的制度設計與社會尊重。

(一)專門學校制度(Senmon Gakkō)

  日本於 1976 年修訂《學校教育法》第 124 條,建立「專門學校」制度,由文部科學省(MEXT)主管。學生修業兩至三年可取得「專門士」資格,具備報考大學院(研究所)資格。

raw-image

  截至 2024 年,日本全國共有約 2,750 所專門學校、65 萬名學生,就業率高達 95%。制度上,技職與學術教育地位並列,沒有「次等教育」之分。

(二)產學合作制度與企業參與

  經濟產業省與 MEXT 合作成立「產學合作推進協議會」,由企業提供實習、設備與師資,建立「學習與就業一體化」的教育鏈。如豐田、日立、Sony 均設有合作課程,學生在學期間即進入企業現場。

raw-image

(三)職人文化與社會尊重

  日本社會高度推崇「以技立身」的職人精神。NHK 節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展現工匠之道,政府亦設立「Japan Skills Competition」由首相頒獎,將技術榮耀化為國家認同。

(四)升學與就業並行

  約 27% 的專門學校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學,其餘直接就業,薪資與一般大學畢業生相當。教育不再劃分階級,而是尊重不同的天賦與志向。

raw-image

六、台灣現況對照:制度斷層與文化失衡

  台灣的技職體系並非沒有法源,而是缺乏定位。「技職再造計畫」雖不斷推出,但多停留在補助與短期合作層面,缺乏法制化與長期產學鏈結。

  此外,技職師資普遍以學術背景為主,缺乏產業實務經驗,使課程內容與現場需求脫節。學生畢業後仍需重新學習,導致「學用落差」成為長期問題。

  更根本的挑戰在於文化。當「升學成功」仍被視為唯一成就,社會自然輕視那些選擇以技能立身的青年。

七、可行的技職重建方向

(一)強化產學合作制度,建立「就讀即就業」機制

  不需推翻現行學制,而應以現有高職、技專體系為基礎,與企業簽訂「合作教育契約」,讓學生自二年級起進行半工半讀。

  企業提供津貼與實習指導,政府給予稅務減免。此舉可同時達成三個效果:減輕弱勢家庭負擔、提升技術能力、穩定就業市場。

(二)制定「產學合作促進法」

  由教育部、勞動部與經濟部共同立法,明定企業參與教育課程的權責,保障學生實習安全與勞動條件。

(三)技職師資實務化與待遇提升

  建立「產業導師」制度,讓具十年以上實務經驗者可兼任教職,薪資結構與專任教師對等,縮短學用落差。

(四)建立「技職榮譽體系」與社會宣傳

  政府應設立「國家技術勳章」與「青年技能獎」,並透過媒體、影視與公共活動重新塑造職人形象。

(五)從國中階段導入適性探索課程

  讓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能體驗不同職種,透過模組課程、實作營隊,建立勞動價值與多元志向的尊重。

八、結語:教育的出路,不只一條

  教育不該是一場淘汰賽。當制度只獎勵升學,國家將失去創造與製造的能力;當孩子被迫在書桌前追逐分數,社會也將失去勞動的尊嚴。

  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再多設幾所大學,而是讓每一種才能都有被看見、被尊重的機會。讓讀書的人有未來,讓動手的人有尊嚴。唯有如此,教育才能重新成為國家的希望,而非家庭的重擔。


參考資料

  1. 文部科學省(MEXT),《専修学校制度概要》(2024)。
  2. 文部科學省 × 経済産業省,《産学連携推進協議会報告書》(2023)。
  3. 厚生労働省,《Japan Skills Competition 報告書》(2024)。
  4. 日本專門學校協會,《2024 年度專門學校統計年鑑》。
  5. 教育部,《技職再造計畫白皮書》(2024)。
  6. 勞動部,《產業技術需求白皮書》(2024)。
  7. 主計總處,《青年勞動市場概況》(2024)。
  8. 教師工會全國聯合會,《2025 年高中教師教學壓力調查報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353會員
103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10/19
學校教一半,家長補一半,補習班再收尾——我們都在替教育擦屁股。
Thumbnail
2025/10/19
學校教一半,家長補一半,補習班再收尾——我們都在替教育擦屁股。
Thumbnail
2025/10/19
拒學、焦慮、失眠,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國家未來的隱憂。
Thumbnail
2025/10/19
拒學、焦慮、失眠,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國家未來的隱憂。
Thumbnail
2025/08/16
當你身邊的人開始把「馬鈴薯」說成「土豆」,「影片」說成「視頻」,「飛彈」說成「導彈」,滿口的「老鐵!哥們!家人們!」,小孩的幼兒園表演歌曲變成「抖音歌曲」,甚至連低俗的「黑桃A」也成為熱門曲目時,文化入侵早已產生效果。
Thumbnail
2025/08/16
當你身邊的人開始把「馬鈴薯」說成「土豆」,「影片」說成「視頻」,「飛彈」說成「導彈」,滿口的「老鐵!哥們!家人們!」,小孩的幼兒園表演歌曲變成「抖音歌曲」,甚至連低俗的「黑桃A」也成為熱門曲目時,文化入侵早已產生效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升上五年級開啟人生新篇章卻遇到學校一連串的改革,再度看孩子們如何發揮搞怪天份活出精采人生! ※此故事只著重在校園革命部分。
Thumbnail
升上五年級開啟人生新篇章卻遇到學校一連串的改革,再度看孩子們如何發揮搞怪天份活出精采人生! ※此故事只著重在校園革命部分。
Thumbnail
我們本該自由且明朗的學生,如今我卻像是分數的俘虜一般在名為刻板印象的鬥獸場廝殺
Thumbnail
我們本該自由且明朗的學生,如今我卻像是分數的俘虜一般在名為刻板印象的鬥獸場廝殺
Thumbnail
.認識復臨國際學校生活與課程 .三大優勢—國際化教育環境 .三大優勢—自我成長與管理 .三大優勢—品格培養與能力 .了解更多,成為國際化英才!
Thumbnail
.認識復臨國際學校生活與課程 .三大優勢—國際化教育環境 .三大優勢—自我成長與管理 .三大優勢—品格培養與能力 .了解更多,成為國際化英才!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學校與學習是不同的概念。學校提供方便的學習環境,但真正的學習之路可能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要讓孩子的學習空間侷限在學校或3C產品裡,世界之大,充滿學習的機會。
Thumbnail
學校與學習是不同的概念。學校提供方便的學習環境,但真正的學習之路可能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要讓孩子的學習空間侷限在學校或3C產品裡,世界之大,充滿學習的機會。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孩子到國家辦的學校讀書,爸媽怎能接受孩子健康走進去、躺著推出來?事關全國師生「安全的職業環境、安全的受教權」,如果家長們以後只能各憑本事、自力救濟保護自家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改革能算是成功嗎?
Thumbnail
孩子到國家辦的學校讀書,爸媽怎能接受孩子健康走進去、躺著推出來?事關全國師生「安全的職業環境、安全的受教權」,如果家長們以後只能各憑本事、自力救濟保護自家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改革能算是成功嗎?
Thumbnail
社會是個大染缸,就像重啟人生一樣。
Thumbnail
社會是個大染缸,就像重啟人生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