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當升學成為唯一出口,教育就失去了方向。
導言
每年夏天,台灣的升學戰場如期開打。補習班的霓虹燈整夜閃爍,孩子在家裡做著模擬試題,家長則在擔心分數線的起伏。我們以為教育是通往希望的橋樑,卻不知有多少家庭被這座橋壓得喘不過氣。高學歷不再保證高收入,技術職卻缺人到無法運轉。
當教育只剩升學一途,國家就會陷入「知識過剩、技能短缺」的惡性循環。而這場幻覺,正在讓下一代失去重新出發的機會。
一、升學神話的破裂
台灣社會長期以「考試導向」作為教育的核心。孩子從小被訓練在分數與段考中競爭,考上名校成了成功的唯一證明。然而,升學率攀高的同時,教育的不平等卻更加明顯。
教育部 2024 年統計指出,北部學生進入前十所大學的比例,是南部的 3.2 倍。學習歷程檔案原意良善,但在實務上卻成了中產階級的遊戲場。有資源的家庭能聘請顧問、安排志工與競賽活動,弱勢學生連交通費都成問題。
升學不再代表公平,而是階級的延伸。教育本該是翻轉命運的工具,如今卻成了社會再製的框架。
二、學歷通膨與能力錯位
根據主計總處 2024 年勞動市場調查,25 至 34 歲的大學畢業人口佔該年齡層 72%,但有 32% 的新鮮人從事與科系無關或低薪工作。學歷不再是保證,而是新的負擔。

當高等教育普及化後,文憑的價值被稀釋。學校為了招生而開設「熱門系」,企業卻反映找不到實用人才。教育與產業的落差,使學習成了一種社會焦慮的延伸。
許多學生在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擁有的是無法變現的知識,而缺乏能立刻投入工作的技能。
三、技職教育的邊緣化
台灣曾以技職為基礎國策。在 1980 至 1990 年代,工專與高職培養出電子、機械、製造等核心人才。然而,隨著「全面升學化」政策推行,技職體系逐漸被學術化、邊緣化。
教育部統計顯示,十年間技職院校學生減少超過 20%,許多學校為求生存改名為「科技大學」,卻失去實作導向。

勞動部也指出,製造、機電與綠能產業的技術職缺超過 15 萬人,一邊是學生過剩,一邊是企業缺工。根源在於價值觀的偏差。
多數家長仍相信「念大學比較有前途」,寧願讓孩子進入私立末段大學,也不願選擇設備完善、就業穩定的技職體系。
四、制度誤導:政績導向的升學文化
教育行政機關的績效仍以升學率為指標。學校若能培養出「滿級分學生」或「名校榜單」,即可獲得獎勵與曝光。教師評鑑制度也傾向與升學成果綁定,間接壓縮了多元教育的空間。
教師工會全國聯合會 2025 年調查指出,68% 的高中教師認為升學壓力使課堂創新明顯下降。當教育被政治化、被媒體化,學生便成了「績效表格上的數字」。這種制度性誤導,使教育的價值逐漸偏離初衷—從「培育人」變成「生產數據」。
五、日本經驗:制度與文化並重的技職典範
相較於台灣的「學歷主義」,日本在技職教育上展現出高度成熟的制度設計與社會尊重。
(一)專門學校制度(Senmon Gakkō)
日本於 1976 年修訂《學校教育法》第 124 條,建立「專門學校」制度,由文部科學省(MEXT)主管。學生修業兩至三年可取得「專門士」資格,具備報考大學院(研究所)資格。

截至 2024 年,日本全國共有約 2,750 所專門學校、65 萬名學生,就業率高達 95%。制度上,技職與學術教育地位並列,沒有「次等教育」之分。
(二)產學合作制度與企業參與
經濟產業省與 MEXT 合作成立「產學合作推進協議會」,由企業提供實習、設備與師資,建立「學習與就業一體化」的教育鏈。如豐田、日立、Sony 均設有合作課程,學生在學期間即進入企業現場。

(三)職人文化與社會尊重
日本社會高度推崇「以技立身」的職人精神。NHK 節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 仕事の流儀〉展現工匠之道,政府亦設立「Japan Skills Competition」由首相頒獎,將技術榮耀化為國家認同。
(四)升學與就業並行
約 27% 的專門學校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學,其餘直接就業,薪資與一般大學畢業生相當。教育不再劃分階級,而是尊重不同的天賦與志向。

六、台灣現況對照:制度斷層與文化失衡
台灣的技職體系並非沒有法源,而是缺乏定位。「技職再造計畫」雖不斷推出,但多停留在補助與短期合作層面,缺乏法制化與長期產學鏈結。
此外,技職師資普遍以學術背景為主,缺乏產業實務經驗,使課程內容與現場需求脫節。學生畢業後仍需重新學習,導致「學用落差」成為長期問題。
更根本的挑戰在於文化。當「升學成功」仍被視為唯一成就,社會自然輕視那些選擇以技能立身的青年。
七、可行的技職重建方向
(一)強化產學合作制度,建立「就讀即就業」機制
不需推翻現行學制,而應以現有高職、技專體系為基礎,與企業簽訂「合作教育契約」,讓學生自二年級起進行半工半讀。
企業提供津貼與實習指導,政府給予稅務減免。此舉可同時達成三個效果:減輕弱勢家庭負擔、提升技術能力、穩定就業市場。
(二)制定「產學合作促進法」
由教育部、勞動部與經濟部共同立法,明定企業參與教育課程的權責,保障學生實習安全與勞動條件。
(三)技職師資實務化與待遇提升
建立「產業導師」制度,讓具十年以上實務經驗者可兼任教職,薪資結構與專任教師對等,縮短學用落差。
(四)建立「技職榮譽體系」與社會宣傳
政府應設立「國家技術勳章」與「青年技能獎」,並透過媒體、影視與公共活動重新塑造職人形象。
(五)從國中階段導入適性探索課程
讓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能體驗不同職種,透過模組課程、實作營隊,建立勞動價值與多元志向的尊重。
八、結語:教育的出路,不只一條
教育不該是一場淘汰賽。當制度只獎勵升學,國家將失去創造與製造的能力;當孩子被迫在書桌前追逐分數,社會也將失去勞動的尊嚴。
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再多設幾所大學,而是讓每一種才能都有被看見、被尊重的機會。讓讀書的人有未來,讓動手的人有尊嚴。唯有如此,教育才能重新成為國家的希望,而非家庭的重擔。
參考資料
- 文部科學省(MEXT),《専修学校制度概要》(2024)。
- 文部科學省 × 経済産業省,《産学連携推進協議会報告書》(2023)。
- 厚生労働省,《Japan Skills Competition 報告書》(2024)。
- 日本專門學校協會,《2024 年度專門學校統計年鑑》。
- 教育部,《技職再造計畫白皮書》(2024)。
- 勞動部,《產業技術需求白皮書》(2024)。
- 主計總處,《青年勞動市場概況》(2024)。
- 教師工會全國聯合會,《2025 年高中教師教學壓力調查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