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的教育列車之二|國家把教養責任交給焦慮的家庭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文/島國觀察室

學校教一半,家長補一半,補習班再收尾——我們都在替教育擦屁股。

導言

  晚上 10 點半,孩子的作業還沒寫完。父母一邊安撫情緒、一邊拿著紅筆檢查;電腦螢幕上開著線上學習平台,數學題目不斷閃爍。這是許多家庭的日常,「陪寫功課」早已成為現代家長的隱性勞動。

raw-image

  從幼兒園的語言啟蒙,到國小的學習銜接,再到中學的升學壓力,家長被迫接手國家教育體系未竟的責任。我們不是不願意投入,而是整個制度早已假設「家庭會自己處理」。當教育被行政化、學校被績效化,家長成了教育的「替代者」。

一、教育的外包化:學校只上半天,學習卻全天進行

  近年許多家長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孩子在學校待的時間縮短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

  國小低年級多半採半天課,下午時間不是安親班、就是補習班;幼兒園更明顯,家長為了語言啟蒙、品格教育、音樂才藝,必須自己找資源或付費課程。

  政府推行「雙語政策」,表面上是讓孩子早期接觸外語,實際上卻成為家長的新負擔。

raw-image

根據教育部 2024 年「雙語教育推動進度報告」,目前國小英語師資仍短缺約 20%,偏鄉甚至超過 40%。當公立學校無法提供足夠課程時,家長只能自己掏錢。中產家庭送外師、上線上課程;弱勢家庭則只能在 YouTube 找影片,讓孩子自學。

  教育政策的理想與現場落差,讓家庭變成「非正式學校」。我們用自己的時間與金錢,補上體制的缺口。這並非家長的選擇,而是被迫承擔的現實。

二、升學制度的階級陷阱

  台灣的教育體系向來強調「公平」,但現實卻是階級再製最穩定的機器。教育部 2024 年統計顯示,北部高中與大學升學率仍明顯高於中南部,城鄉差距在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反而擴大。

  所謂「學習歷程檔案」原意是讓學生展現多元能力,但家長很快就發現:需要時間、金錢與指導才能完成漂亮的成果。

raw-image

  有資源的學生能參加社團競賽、實驗計畫;沒有資源的學生,只能在學校填寫形式報告。結果是:升學制度繼續獎勵中產階級,懲罰貧困家庭。

補習班、安親班則成為另一個縮影。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2023 年台灣家庭平均教育支出佔可支配所得的 15.6%,為亞洲僅次於韓國的第二高。對許多家長而言,補習不再是「加分」,而是「基本生存」。而當補習費用成為階級門檻,教育就不再是翻轉命運的梯子,而是守護階級的高牆。

三、技職教育的邊緣化:國家需要的人,教育卻不想培養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有一種「升學至上」的文化。家長的概念停留在:「不讀書就只能當技工」、「考不上大學就沒出路」。然而現實卻是,國家產業最缺的正是技職人才。

raw-image

  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 10 年技職院校學生人數下降 23%,許多科系面臨招生不足。同時,勞動部指出,製造業、半導體、電機、焊接、機械加工等技術職缺口超過 15 萬人。

  教育與產業需求完全脫節,結果是:學校培養出一批不想進工廠的學生,而企業在市場上找不到願意動手的年輕人。

raw-image

  更諷刺的是,家長對技職體系的不信任,正是制度長期貶抑的後果。當升學率被當作政績,技職教育就成了「次等選項」。這不僅讓孩子失去選擇,也讓國家失去產業競爭力。

  教育部在 2024 年提出「技職再造計畫」,希望結合企業學徒制,但推動進度緩慢,教師待遇與師資培訓仍嚴重不足。

  若政府仍只重視學術菁英,而忽略中階技術人力,台灣將面臨真正的技術斷層。

四、科技取代了閱讀,也取代了思考

  疫情後,線上學習成為常態。各種 AI 平台、學習 App、雲端教材紛紛進入校園。表面上這是進步,實際上卻帶來新的危機。

raw-image

  越來越多孩子「不願意閱讀」,更精確地說:他們習慣「被餵知識」。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的學習行為越來越依賴影片、簡報、摘要,而不是完整的文本。教師回饋指出:「學生看影片懂,但讓他寫一段話就卡住。」

  根據 2024 年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調查,台灣國中生平均每天閱讀文字量較 10 年前下降 35%,但影音使用時間增加近 70%。

  孩子學會了「搜尋答案」,卻失去了「思考過程」。智慧教育若沒有閱讀基礎,只會變成碎片化的知識消費。

raw-image

  AI 工具本應輔助學習,但在缺乏批判性訓練的情況下,孩子學到的只是「如何更快產出看起來像答案的內容」。這樣的教育,不但無法提升競爭力,反而削弱判斷力與耐心。

五、教育責任錯位:家長背著國家的包袱前進

  教育理論上應該是社會共同的責任,但在現實中,它變成家庭的私人戰場。公立學校人力不足、課程難以因材施教,政府預算又多半用在制度維持而非內容創新。

結果是,家長成為教育體系最後一道防線。我們替學校補習、替老師安撫、替制度擦屁股。當教育成本不斷上升,家長的心理壓力也隨之飆高。

raw-image

  根據兒福聯盟 2025 年《親職壓力調查》,有 63% 的家長表示「對孩子教育感到焦慮」,其中 42% 認為「政府在教育上幫不上忙」。家長的焦慮不只是怕孩子輸,更是怕自己無能為力。

  而當教育變成階級競賽、資訊競賽、時間競賽,所有人都在消耗自己。教育的崩壞從來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每一個「家長替制度補洞」的選擇,慢慢堆疊出來的。

六、回歸本質:讓教育重新成為「公共品」

  要讓家長從教育的重擔中解放,政府必須重新定義教育責任。

  1. 重建校內學習完整性。教育部應明訂核心課程不得外包,確保學生在校內能完成主要學習,不再依賴外部機構。
  2. 縮小城鄉差距與補助不平衡。偏鄉學校可仿照芬蘭模式,設置「教育共學中心」,集中語言與技術師資。
  3. 重新強化技職體系。建立「高中前導學程」與企業實習制度,讓學生提早接觸產業。
  4. 數位教育應納入閱讀與思辨能力。AI、平板、線上教材應輔助,而非取代閱讀。教師培訓中必須加入媒體識讀與資料查核訓練。
  5. 將家長教育制度化。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可開設「親職共學課程」,以線上與實體並行,提供實用資源與情緒支持。

  唯有讓教育再次回到「公共品」的角色,家長才能不再孤立於體制之外。

七、結語:家長的焦慮,其實是國家的焦慮

  家長之所以焦慮,並非因為不夠努力,而是看見制度的無能為力。

  當國家把教育的缺口交給家庭去補,每一個家庭就成了微型的教育部,卻沒有預算、沒有專業、也沒有喘息的空間。

  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學習,但快樂不是靠家長犧牲換來的。教育若繼續依賴家長的燃燒,最終只會讓整個世代一同耗盡。

  孩子不只是家長的責任,也是國家的未來。當家庭被迫接手國家該做的事,教育早已失速。下一代的命運,不該靠誰比較焦慮來決定。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雙語教育推動進度報告》(2024 年)。
  2. 教育部,《學生輔導法》修正條文(2024 年 12 月 18 日)。
  3. 主計總處,《2023 年台灣家庭教育支出統計》。
  4. 勞動部,《產業人力缺口與技術職需求報告》(2024 年)。
  5. 教育部,《技職再造計畫》政策白皮書(2024 年)。
  6. 國家教育研究院,《青少年閱讀與數位學習行為調查》(2024 年)。
  7. 兒童福利聯盟,《2025 年親職壓力與教育焦慮調查報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218會員
100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10/19
拒學、焦慮、失眠,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國家未來的隱憂。
Thumbnail
2025/10/19
拒學、焦慮、失眠,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國家未來的隱憂。
Thumbnail
2025/08/16
當你身邊的人開始把「馬鈴薯」說成「土豆」,「影片」說成「視頻」,「飛彈」說成「導彈」,滿口的「老鐵!哥們!家人們!」,小孩的幼兒園表演歌曲變成「抖音歌曲」,甚至連低俗的「黑桃A」也成為熱門曲目時,文化入侵早已產生效果。
Thumbnail
2025/08/16
當你身邊的人開始把「馬鈴薯」說成「土豆」,「影片」說成「視頻」,「飛彈」說成「導彈」,滿口的「老鐵!哥們!家人們!」,小孩的幼兒園表演歌曲變成「抖音歌曲」,甚至連低俗的「黑桃A」也成為熱門曲目時,文化入侵早已產生效果。
Thumbnail
2025/08/13
《壯闊台灣》是一個專注於提升全民「民防與社會韌性」的 NGO(非政府組織),成立以來,持續在全台推動防災知識、急救技能及跨單位演練。你知道它是做什麼的嗎?
Thumbnail
2025/08/13
《壯闊台灣》是一個專注於提升全民「民防與社會韌性」的 NGO(非政府組織),成立以來,持續在全台推動防災知識、急救技能及跨單位演練。你知道它是做什麼的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時光飛逝又來到了這時候─孩子剛考完下學期期中考的這一刻。 2號目前才小一,所以這次考試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大考 (上一次是上學期的期末考)(聽說現在有的小學把一年級小可愛們的大考挪到下學期才開始,是為了讓他們多做一點準備嗎?)(還是只是讓家長們多一點時間裝備自己承受晴天霹靂的震撼感?),
Thumbnail
時光飛逝又來到了這時候─孩子剛考完下學期期中考的這一刻。 2號目前才小一,所以這次考試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大考 (上一次是上學期的期末考)(聽說現在有的小學把一年級小可愛們的大考挪到下學期才開始,是為了讓他們多做一點準備嗎?)(還是只是讓家長們多一點時間裝備自己承受晴天霹靂的震撼感?),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不寫作業,我不知道從哪裡可以看出我是個壞學生。
Thumbnail
不寫作業,我不知道從哪裡可以看出我是個壞學生。
Thumbnail
2024年02月27日,台灣113年學測成績放榜,悻悻學子還在一定的熱度,心境上遲遲無法平復。但是不管成績好或壞,父母有引導子女的義務。
Thumbnail
2024年02月27日,台灣113年學測成績放榜,悻悻學子還在一定的熱度,心境上遲遲無法平復。但是不管成績好或壞,父母有引導子女的義務。
Thumbnail
昨天回饋很多的新聞其中之一---「孩子課表滿,睡覺時間少」這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太誇張了太離譜了。怎麼會這樣子排課程呢?導致孩子的作業和晚餐都在車上完成。 . 等等,一個問題:這樣的課表為什麼會曝光呢?以怎樣的心態曝光呢?我猜應該是以「炫耀的心態」曝光吧?還說孩子樂在其中。應該介紹家長
Thumbnail
昨天回饋很多的新聞其中之一---「孩子課表滿,睡覺時間少」這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太誇張了太離譜了。怎麼會這樣子排課程呢?導致孩子的作業和晚餐都在車上完成。 . 等等,一個問題:這樣的課表為什麼會曝光呢?以怎樣的心態曝光呢?我猜應該是以「炫耀的心態」曝光吧?還說孩子樂在其中。應該介紹家長
Thumbnail
「瑨兒,等等一樣,就交給你了。」 導護週因要提前離開,我都會請班長代我讓大家放學。 星期四我三聲五令,叮囑孩子們放學時好好排隊,不要亂轟轟的。 對面的六年級倒數2天畢業,也就是說,剩一年啊。
Thumbnail
「瑨兒,等等一樣,就交給你了。」 導護週因要提前離開,我都會請班長代我讓大家放學。 星期四我三聲五令,叮囑孩子們放學時好好排隊,不要亂轟轟的。 對面的六年級倒數2天畢業,也就是說,剩一年啊。
Thumbnail
親:「寒假補習班要先上新學期的進度課程,你會繼續補吧?」 子:「唉喲…我覺得好累哦,我在補習班愈來愈常是在睡耶……」 親:「是嗎?那我就給你一點壓力,看你要不要自願去補!」 完#
Thumbnail
親:「寒假補習班要先上新學期的進度課程,你會繼續補吧?」 子:「唉喲…我覺得好累哦,我在補習班愈來愈常是在睡耶……」 親:「是嗎?那我就給你一點壓力,看你要不要自願去補!」 完#
Thumbnail
這種情形一年比一年鮮明, 一年比一年時間提前的更早。 網路發達的時代, 在家也能從容自學, 來學校主要功能就是交朋友。 所以當學習過程 沿路被學業、考試、補習、上傳……的輪迴壓著打, 打到高三學測前的時候, 他們突然發覺, 原來自己最欠的, 是「專屬於自己的大量念書時間」!
Thumbnail
這種情形一年比一年鮮明, 一年比一年時間提前的更早。 網路發達的時代, 在家也能從容自學, 來學校主要功能就是交朋友。 所以當學習過程 沿路被學業、考試、補習、上傳……的輪迴壓著打, 打到高三學測前的時候, 他們突然發覺, 原來自己最欠的, 是「專屬於自己的大量念書時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