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學校教一半,家長補一半,補習班再收尾——我們都在替教育擦屁股。
導言
晚上 10 點半,孩子的作業還沒寫完。父母一邊安撫情緒、一邊拿著紅筆檢查;電腦螢幕上開著線上學習平台,數學題目不斷閃爍。這是許多家庭的日常,「陪寫功課」早已成為現代家長的隱性勞動。
從幼兒園的語言啟蒙,到國小的學習銜接,再到中學的升學壓力,家長被迫接手國家教育體系未竟的責任。我們不是不願意投入,而是整個制度早已假設「家庭會自己處理」。當教育被行政化、學校被績效化,家長成了教育的「替代者」。
一、教育的外包化:學校只上半天,學習卻全天進行
近年許多家長發現一個矛盾現象:孩子在學校待的時間縮短了,但學習壓力卻更大。
國小低年級多半採半天課,下午時間不是安親班、就是補習班;幼兒園更明顯,家長為了語言啟蒙、品格教育、音樂才藝,必須自己找資源或付費課程。
政府推行「雙語政策」,表面上是讓孩子早期接觸外語,實際上卻成為家長的新負擔。

根據教育部 2024 年「雙語教育推動進度報告」,目前國小英語師資仍短缺約 20%,偏鄉甚至超過 40%。當公立學校無法提供足夠課程時,家長只能自己掏錢。中產家庭送外師、上線上課程;弱勢家庭則只能在 YouTube 找影片,讓孩子自學。
教育政策的理想與現場落差,讓家庭變成「非正式學校」。我們用自己的時間與金錢,補上體制的缺口。這並非家長的選擇,而是被迫承擔的現實。
二、升學制度的階級陷阱
台灣的教育體系向來強調「公平」,但現實卻是階級再製最穩定的機器。教育部 2024 年統計顯示,北部高中與大學升學率仍明顯高於中南部,城鄉差距在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反而擴大。
所謂「學習歷程檔案」原意是讓學生展現多元能力,但家長很快就發現:需要時間、金錢與指導才能完成漂亮的成果。

有資源的學生能參加社團競賽、實驗計畫;沒有資源的學生,只能在學校填寫形式報告。結果是:升學制度繼續獎勵中產階級,懲罰貧困家庭。
補習班、安親班則成為另一個縮影。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2023 年台灣家庭平均教育支出佔可支配所得的 15.6%,為亞洲僅次於韓國的第二高。對許多家長而言,補習不再是「加分」,而是「基本生存」。而當補習費用成為階級門檻,教育就不再是翻轉命運的梯子,而是守護階級的高牆。
三、技職教育的邊緣化:國家需要的人,教育卻不想培養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有一種「升學至上」的文化。家長的概念停留在:「不讀書就只能當技工」、「考不上大學就沒出路」。然而現實卻是,國家產業最缺的正是技職人才。

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 10 年技職院校學生人數下降 23%,許多科系面臨招生不足。同時,勞動部指出,製造業、半導體、電機、焊接、機械加工等技術職缺口超過 15 萬人。
教育與產業需求完全脫節,結果是:學校培養出一批不想進工廠的學生,而企業在市場上找不到願意動手的年輕人。

更諷刺的是,家長對技職體系的不信任,正是制度長期貶抑的後果。當升學率被當作政績,技職教育就成了「次等選項」。這不僅讓孩子失去選擇,也讓國家失去產業競爭力。
教育部在 2024 年提出「技職再造計畫」,希望結合企業學徒制,但推動進度緩慢,教師待遇與師資培訓仍嚴重不足。
若政府仍只重視學術菁英,而忽略中階技術人力,台灣將面臨真正的技術斷層。
四、科技取代了閱讀,也取代了思考
疫情後,線上學習成為常態。各種 AI 平台、學習 App、雲端教材紛紛進入校園。表面上這是進步,實際上卻帶來新的危機。

越來越多孩子「不願意閱讀」,更精確地說:他們習慣「被餵知識」。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的學習行為越來越依賴影片、簡報、摘要,而不是完整的文本。教師回饋指出:「學生看影片懂,但讓他寫一段話就卡住。」
根據 2024 年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調查,台灣國中生平均每天閱讀文字量較 10 年前下降 35%,但影音使用時間增加近 70%。
孩子學會了「搜尋答案」,卻失去了「思考過程」。智慧教育若沒有閱讀基礎,只會變成碎片化的知識消費。

AI 工具本應輔助學習,但在缺乏批判性訓練的情況下,孩子學到的只是「如何更快產出看起來像答案的內容」。這樣的教育,不但無法提升競爭力,反而削弱判斷力與耐心。
五、教育責任錯位:家長背著國家的包袱前進
教育理論上應該是社會共同的責任,但在現實中,它變成家庭的私人戰場。公立學校人力不足、課程難以因材施教,政府預算又多半用在制度維持而非內容創新。
結果是,家長成為教育體系最後一道防線。我們替學校補習、替老師安撫、替制度擦屁股。當教育成本不斷上升,家長的心理壓力也隨之飆高。

根據兒福聯盟 2025 年《親職壓力調查》,有 63% 的家長表示「對孩子教育感到焦慮」,其中 42% 認為「政府在教育上幫不上忙」。家長的焦慮不只是怕孩子輸,更是怕自己無能為力。
而當教育變成階級競賽、資訊競賽、時間競賽,所有人都在消耗自己。教育的崩壞從來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每一個「家長替制度補洞」的選擇,慢慢堆疊出來的。
六、回歸本質:讓教育重新成為「公共品」
要讓家長從教育的重擔中解放,政府必須重新定義教育責任。
- 重建校內學習完整性。教育部應明訂核心課程不得外包,確保學生在校內能完成主要學習,不再依賴外部機構。
- 縮小城鄉差距與補助不平衡。偏鄉學校可仿照芬蘭模式,設置「教育共學中心」,集中語言與技術師資。
- 重新強化技職體系。建立「高中前導學程」與企業實習制度,讓學生提早接觸產業。
- 數位教育應納入閱讀與思辨能力。AI、平板、線上教材應輔助,而非取代閱讀。教師培訓中必須加入媒體識讀與資料查核訓練。
- 將家長教育制度化。教育部與地方政府可開設「親職共學課程」,以線上與實體並行,提供實用資源與情緒支持。
唯有讓教育再次回到「公共品」的角色,家長才能不再孤立於體制之外。
七、結語:家長的焦慮,其實是國家的焦慮
家長之所以焦慮,並非因為不夠努力,而是看見制度的無能為力。
當國家把教育的缺口交給家庭去補,每一個家庭就成了微型的教育部,卻沒有預算、沒有專業、也沒有喘息的空間。
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學習,但快樂不是靠家長犧牲換來的。教育若繼續依賴家長的燃燒,最終只會讓整個世代一同耗盡。
孩子不只是家長的責任,也是國家的未來。當家庭被迫接手國家該做的事,教育早已失速。下一代的命運,不該靠誰比較焦慮來決定。
參考資料
- 教育部,《雙語教育推動進度報告》(2024 年)。
- 教育部,《學生輔導法》修正條文(2024 年 12 月 18 日)。
- 主計總處,《2023 年台灣家庭教育支出統計》。
- 勞動部,《產業人力缺口與技術職需求報告》(2024 年)。
- 教育部,《技職再造計畫》政策白皮書(2024 年)。
- 國家教育研究院,《青少年閱讀與數位學習行為調查》(2024 年)。
- 兒童福利聯盟,《2025 年親職壓力與教育焦慮調查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