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無助」變成你的職場習慣:學會自救,才有翻盤的可能!
很多人不是沒能力,而是「太習慣失敗」了。真正可怕的不是跌倒,而是你開始相信「反正我就是這樣」。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一種看似溫和、實際上會「慢性消滅幹勁」的心理陷阱。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Seligman)做過經典的實驗:他讓狗狗經歷一連串「不論怎麼掙扎都逃不掉」的電擊。結果當電源關掉、出口打開時,那些狗竟然都乖乖趴著不動。
聽起來殘酷,但你我在職場上其實常常演同一齣戲。
- 被主管否決十次提案後,就乾脆不提。
- 被面試拒絕五次後,就不想再投履歷。
- 被客戶刁難二次後,就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做業務。
那一刻你不是懶,而是被「無助」給教育了。
我常在訓練課裡看到這種「職場無助症」。
舉例來說,有學員在課後告訴我:「主管永遠不會聽我的建議。」
- 我問:「你試過幾次?」
- 他說:「兩次。」
- 我忍不住笑著回:「那你至少得試個十次,才有資格說『永遠不會』吧?」
多數人不是被現實打敗,而是被「自己腦中的預測」限制了。
他們提前幫未來下了定論:
- 「我不行」
- 「老闆不會改」
- 「這市場沒救」
久而久之,這些語言就成了心理的「枷鎖」,越戴越緊。
✅ 讓「無助」退散的三步驟
① 覺察現況
- 先承認你「現在真的很無力」,而不是假裝堅強。
- 能說出「我有點放棄自己」的那一刻,其實就是開始復原的起點。
② 專注小勝利
- 不要幻想一夜翻盤,先從能掌控的事開始。
- 每天完成一個小任務、一次小改善,讓自己重新「看到影響力」。這叫自我效能感的回收工程。
③ 重新詮釋挫敗
- 失敗不等於結局,而是「資料回饋」。
別問「為什麼又不行?」
試著問:「這次我學到了什麼?」
- 這個問法,看似小差異,其實是決定你是「卡關」還是「成長」的分水嶺。
🌳Mio人資長給各位戰士的真心話
你不是沒救,只是被「無助」訓練得太乖。
真正的強者,不是從不失敗,而是每次跌倒都還能撿回一點希望。
所以,別再說「反正沒用」了,那句話比任何主管的批評都更具殺傷力。
重啟掌控感的關鍵,就藏在你願不願意再試一次。
海涵人資顧問 | 中小企業內訓 | IATOPL CBSM
邀請您加入海涵人資 | Line@ ID:@human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