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人生名場面:
健身卡辦了,健身房卻成了你人生中最遙遠的地方;線上課程買了,進度永遠停留在「歡迎加入本課程」。
別懷疑,你不是意志力太弱,只是方法太土。要養成新習慣,不是靠堅強的意志力,而是靠聰明的「誘惑綑綁」策略。
這是一種心理學的自我激勵技巧,簡單說就是:「把你愛做的事,綁在你該做的事上。」
你想偷懶沒關係,但請偷得有策略。
原因解析:人類大腦討厭『延遲快樂』
大腦有個特性叫即時獎勵偏誤(present bias),它熱愛現在、不信未來。
說白話就是:「未來健康的我」再怎麼誘人,也敵不過「現在追劇的爽感」。
一、這也是為什麼?
- 我們願意熬夜看Netflix,卻懶得讀五頁書。
- 願意滑手機一小時,卻懶得運動十五分鐘。
所以,心理學家凱蒂.米爾克曼(Katy Milkman)提出了「誘惑綑綁(Temptation Bundling)」的概念,讓我們在「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間搭一條橋。
二、用快樂釣出自律
步驟一:找出「你該做但會拖延」的事。
例如:運動、打掃、寫報告、備課、整理報表。
步驟二:列出「你最愛但常內疚」的事。
例如:追劇、喝咖啡、聽Podcast、玩手遊、吃甜點。
步驟三:綁起來!
- 只能在健身時看你最愛的韓劇。
- 只能在摺衣服時聽Podcast。
- 只能在完成工作報告後喝珍奶。
這就像給你的大腦上一門課:「做該做的事,才有資格爽。」
長期下來,這種結構會降低自制力的消耗、讓你把「該做的事」也跟愉悅感連結起來。
三、實戰觀察
我曾經在企業內訓裡讓學員做一個小練習:
寫下「你最抗拒但必須做的工作」和「你最放鬆開心的活動」,結果很多人寫出:「開會vs喝咖啡」、「寫報告vs滑社群」、「整理資料vs聽音樂」。
於是我給他們的任務是:
- 開會時可以配自己最愛的拿鐵(但不能滑手機)。
- 每完成一份報告,就可以休息五分鐘滑IG。兩週後,完成率提升了37%。
原因不只是「有獎勵」,而是他們重新定義了「做事」這件事:從痛苦的義務,變成可以享受的小儀式。
四、行動方案:今天開始「騙」自己一點點
- 列出三件你「該做但拖延」的事。
- 為每件事,找一個「你最想做的事」綁一起。
- 設定明確規則:只有完成前者,才能享受後者。
如果你能堅持三週,你會發現:
原本靠意志力硬撐的習慣,開始靠「慾望」在推著你走。
因為我們終於學會一種高級的自律,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設計讓自己快樂地前進。
🌳Mio人資長總結一句話
別再跟意志力拼輸贏,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用快樂騙自己努力」。
海涵人資顧問 | 中小企業內訓 | IATOPL CBSM
邀請您加入海涵人資 | Line@ ID:@human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