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朋友,有點發福,但容光煥發,也沒有第2型糖尿病、腎功能下降之類的慢性病,和一般胖=不健康的印象大相逕庭。
預防第2型糖尿病的金科玉律是減重優先,這話固然一點也沒錯,不過其中還有一些值得仔細討論的地方。《Nature Medicine》最新研究告訴我們,體脂肪「在哪裡」比「有多少」可能更重要。
即使體重沒有下降,甚至上升些許,只要脂肪堆積在相對安全的位置,仍可能改善代謝,降低第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
我認為這項大型研究的價值在於,打破了長久以來「想預防糖尿病,對體重錙銖必較是必然路徑」的傳統觀念。
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約5.9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第2型糖尿病佔壓倒性多數,引發後續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神經病變等重大威脅。
眼光轉回臺灣,糖尿病患者估計超過250萬人,每9個成人就有1個是糖友,比例相當高。
第2型糖尿病是日積月累成形的疾病,在它成氣候之前,有一段稱為「糖尿病前期」的時間。
糖尿病前期可以理解成血糖已經偏高,但還不到糖尿病那麼嚴重的階段,就像站在懸崖邊,再走幾步就會掉下去,但也有機會轉身離開。
每年約有5~10%的人會由前期惡化,進展成真正的第2型糖尿病。每個身在前期的人,終其一生有超過七成風險變為病人的一員。
如何讓自己在真正生病前踩剎車?臨床建議通常強調「至少減掉5~10%的體重」,以減少疾病風險。
然而,長期堅持減重並不容易,超過九成的肥胖患者會復胖,就算短時間成功,飲食與運動的壓力也常讓人半途而廢。
研究團隊於是反問:除了體重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防治目標?用白話文來說,「如果體重數字下不來,還有沒有別條路走?」
體重未降,血糖卻回復正常?
德國「糖尿病前期生活型態介入註研究(Prediabetes Lifestyle Intervention Study,縮寫PLIS)」,還有美國「糖尿病預防計畫(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縮寫DPP)」的長期追蹤,提供給我們一個完全違反直覺的答案。
註:「生活型態介入」是指以改善飲食、增加運動量、行為支持等方式,不使用藥物來降低代謝風險。
PLIS監測結果顯示,有約22%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接受生活型態介入1年後,體重沒有下降,甚至略為上升,但血糖卻恢復到正常範圍(即糖尿病前期緩解),這個反常現象,吸引研究者進一步探究原因。
後續的長期追蹤顯示,這些「體重未減輕但情況好轉」的參與者,在接下來10年內演變成第2型糖尿病風險大幅降低了71%。
在DPP資料庫驗證中,結果十分相似,估計糖尿病風險下降73%。
也就是說,至少對部分患者來說,真正決定風險的不是體重數字,血糖能不能回復正常才是關鍵。
當然,接下來你一定會問,難道不是一定要先減重才能降血糖?
皮下脂肪像安全倉庫,暫存能量不傷身
研究人員深入分析,發現成功扭轉糖尿病前期的緩解者和未緩解者相比,最大差異在於,身上脂肪分布大不同。
緩解者增加的脂肪大多堆積在皮下,也就是大腿、臀部下方等位置,稱為皮下脂肪。
未緩解者增加的脂肪則主要堆積在體腔內,包裹在肝臟、胰臟等器官四周,叫作內臟脂肪。
結果顯示,即便體重相同,但脂肪儲存的地點不同,帶來的健康結局卻截然不同。打個比方,緩解者的皮下脂肪像是一座「安全倉庫」,吸收多餘能量,讓脂肪安分待在那裏。
反之,內臟脂肪則彷彿撒下一把隱形火種,會誘發體內慢性發炎,干擾胰島素作用,加速糖尿病進展。
體內荷爾蒙環境改變,決定血糖能否逆轉
研究團隊觀察緩解者的生理變化,歸納出4個特徵:
- 胰臟β細胞功能改善
胰臟β細胞負責分泌胰島素,緩解者在接受生活介入後,β細胞的分泌反應變好,能穩定控制血糖;未緩解者則停滯不前。 - 胰島素敏感性提升
緩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明顯改善,代表等量的胰島素能更有效降低血糖。相對的,未緩解者幾乎沒有變化。 - 腸泌素效應增強
緩解者的GLP-1敏感性增加,不僅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還能更有效抑制升糖素,避免血糖上升。 - 脂聯素(Adiponectin)增加
皮下脂肪會分泌脂聯素,有助於提升全身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緩解者的脂聯素上升,可能是血糖獲得改善的重要因子。
若精煉成一句話來說,脂肪分布會左右身體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和體內荷爾蒙環境,進而決定血糖控制成效。
新發現給日常生活和臨床治療哪些啟示?
因此,不要再「單看」體重數字,應該把血糖能否回到正常也納入重要目標。對一般人來說,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小地方能下手。
1. 運動能改變脂肪分布
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能優先減少內臟脂肪,即使體重沒有減輕,代謝健康仍可改善。
2. 飲食型態影響脂肪堆積位置
同樣是攝取過量熱量,飽和脂肪更容易促進內臟脂肪堆積,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來源包括魚油、堅果、橄欖油等)則比較傾向被穩定儲存在皮下脂肪。
3. 使用藥物的啟示
部分降血糖藥物,例如胰島素增敏劑Thiazolidinedione,雖然其副作用是會增加體重,但能促進脂肪從內臟移向皮下,提升胰島素敏感性。
4. 醫療指標不應只看體重
單靠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重數字,不足以全面反映代謝健康。研究人員指出,監測血糖改善,加上特定的營養和運動來促進脂肪重新分佈,可以為減重遇上難關的病人提供扭轉糖尿病前期的替代路徑。
整體來說,這提醒我們,預防糖尿病不是只有「少吃多動、快去減肥」一條路。真正該追求的是讓身體「代謝變健康」,而這件事不總是跟體重計上的數字畫上等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