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驚醒,心跳急促,肌肉緊繃,腦中念頭翻湧,莫名的恐慌、焦煩、擔憂一波波襲來。面對未解的難題、未知的未來,那些毫無來由的情緒總能在瞬間將人吞噬,讓人本能地伸手,渴望抓住身旁任何一根救命浮木。難以言喻的極度不適,像是在黑暗裡無聲呼喊,卻始終無人聽見。告訴自己要保持冷靜、別再想了,然而,放不下的執念如同魔咒,一直勒住胸口、緊箍著頭,越想掙脫就越是深陷,慌亂焦躁愈發猛烈蔓延,似乎永遠找不到一處可以讓人須臾安身之所。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試過許多方法:閱讀、冥想、正念、呼吸練習……,偶爾奏效,心能暫時安靜片刻,勉強撐起一副鎮定模樣。然而更多時候,驚恐與焦慮又會在不經意間猛然反撲,令人措手不及。那時才無奈了解:表面看似平靜,其實脆弱如沙堡,一觸即潰。
某夜,偶然翻到蘇軾的〈赤壁賦〉。學生時代曾背誦過,記憶早已模糊,但文章開頭的那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忽然讓心停頓了一下。那一刻,我忍不住好奇:寫下這些字的人,他是真的平靜無波嗎?還是,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平靜?
九百多年前(公元1082年),四十七歲的蘇軾,歷經政治潰敗、牢獄之災,被貶黃州。他曾堅信的價值與理想一夕瓦解,以為正確的事被現實宣判為錯誤,人生彷彿被懸在半空,不知何處著地。正是在這段幽暗失意的時光裡,他與友人夜泛赤壁,將深藏心底的迷惘與憂懼,以提問與自剖的方式,慢慢摸索、細細洞察,終於重新找到定位,找到一條能繼續行駛的航道。於是,他寫下五百餘字,將這條通向自在之道,留給了探尋心路的人們。
順著文字前行,我們看見那「縱一葦凌萬頃」的一葉扁舟,泛於浩瀚江面之上。這畫面令人直覺地感受渺小孤獨、不知所措,甚至擔心危險而心生畏懼。生活中,我們也常陷於類似境地:面對難以掌握的未來,總憂心自己會被遺棄於茫然之中,孤立無助。然而,蘇軾看到的不是恐懼,而是自由,那種「浩浩乎不知所止」的無垠遼闊。或許,渺小本身並非真正的問題;真正束縛我們的,是那份執著於安穩確定的念頭。當放下這些,反而變得輕盈。原來,自由不在擁有,而在於心中空出的那片廣闊。
接著,他們唱起歌來:「擊空明溯流光」。空明,是水波空靈明澈;流光,是光影隨流而動。這是江上風景,也是人生縮影。起與滅、得與失、苦與樂,不都是空明流光嗎?光彩絢爛,似有若無,來去匆匆,瞬息即逝。人所追求放不下的,終究是留不住,如同光影。若我們只是靜靜看著它們流動,不追不拒,是否才最輕鬆?歌聲尾端,傳來「望美人天一方」。美人遠在天邊不可及,而他仍仰望。那美人,是理想、是信念,有距離卻清晰。望,不為了得到,只為確知心的方向。正因心裡存有那道理想之光,我們才得以獲得前行的力量,腳步因此踏實。
正當心緒稍定,簫聲忽起,「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那聲音敲開心底緊閉的門,被壓抑的憂傷與掩藏的恐懼紛紛湧現。每個人都曾如此:以為早已放下,卻因一句話、一幕場景、一個念頭,舊痛瞬間復燃。人習慣逃,用忙碌、麻痺、推託來掩蓋心底的聲音。然而,蘇軾選擇不逃避,他「正襟危坐,愀然問客」:咦,為何如此憂傷?這句話看似問人,實則問己。他不退縮地面對心中的痛苦,直問:那是什麼?為何如此?做到這並不容易,需要勇氣。人之所以畏懼痛苦,是因為誤以為痛會摧毀自己,但真正困住人的,往往是逃避。越逃,苦越逼近;一旦停下,轉身直視,它反而失去威力。蘇軾在這裡所做的,正是停下,坦然直視內在的苦楚。
深藏於心底的情緒,究竟是怎樣的執念?正如客喟嘆的那句「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短短幾個字,直刺內心深處的憂懼——害怕消逝、恐懼失去。縱使英雄蓋世、功業輝煌,也終會歸於沉寂。人生如寄於天地,渺然如滄海一粟;我們羨長江之綿延不息,羨明月之亙古不滅。厭惡無常、渴望永恆,這份糾結正是人心最深處的執著。
然而就在這一刻,蘇軾並未困守在嘆息聲裡。他在那片波光流影中,緩緩完成了心的轉身,看見生命原本的樣貌,揭開了生命的密碼。
【密碼一:物我何別】
看見原本的整體連結
蘇軾說:「水與月,逝者未嘗往,盈虛莫消長」。課堂上常以「表象會變;本體不變」來解讀這句話。然而,若再細看疑問便生:什麼是表象?什麼是本體?兩者如何區別?這樣區分「表/體」的解釋方式,是否反倒落入了蘇軾本欲打破的二元迷霧之中。
「變者觀之,天地不能一瞬」,天地萬物流轉,沒有一息停歇。「不變者觀之,物我皆無盡」,物與我同屬一體,無可分別,皆循天地自然法則而共生不息。聽到這裡,讓大家更困惑了:何以物我無盡呢?
或許,蘇軾談論水與月,並非要我們探究什麼是表/什麼是體、什麼會變/什麼不變,而是引領我們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觀看世界。
試著喝一口水,想想一顆水分子曾經歷在河流、雲端、古生物或星辰中恆常的旅行,最後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或是一個碳原子可能來自外太空、土壤、植物或動物,然後構成了我們,終又流向四方,無止無盡;能量亦在萬物間流轉不息,從陽光到穀粒,從食物鏈到身體,最終化作驅動我們行動的力量,再由我們去影響這個世界……。我們與世界不斷流轉、交換,從未停歇;早在亙古的永恆裡,便已一同無盡地存在著。
若天地萬物同在流動與共存之中,那麼「物/我」之別、「常/變」之異,都不過是心起分別、念生界線而已。執著於「物常」(江月恆在)也好,執著於「我變」(人總在變)也罷,說到底,這些分別都源自於自我侷限、執念偏誤。事實是:人如江月,亦變亦恆,本不必刻意去分別。
如果深入探究這種分別心從何而來,往往會發現這是出自一種求安的本能,卻在過程中執著緊抓、佔有一切。為了求得安心,我們不斷劃分我與非我、敵與友、好與壞、得與失……,於是界線越畫越清楚,世界也越分越對立:我強他弱、我對他錯、我有他無……,一道道楚河漢界築成了永不可破的鴻溝,孤獨、焦慮、衝突便越來越深。
文章中,客之「物常而我變」的感嘆,正是源自這種分別心所生的執念。而真正能坦然面對的密鑰,悄然藏於東坡那句「又何羨乎」的深意之中。
還記得剛剛喝的水嗎?水在杯中之時不是我;飲入口中成了我;排出後又不是我。那麼,水與「我」的界線究竟在哪?事實上,這條邊界從未能固定,因為我們與世界本是一個整體,持續交換著物質、能量與氣意,流轉於各種狀態之間。界線本不存在,分別無從生起,物我一體永存,因而渴望如物之恆常也就顯得多餘了,又何羨乎。
我們從不曾真正孤獨,而是一直身在整體之中;萬物亦復如是,無一不在其中。既然如此,物我何別?若是放下對於物/我、常/變、有/無、是/非、得/失、表/體......的二元分別,自然不會再是與世界對抗的孤點,而是與萬物共振、同起同落的存在著。
萬物同體,彼此無別,何須羨慕?蘇軾以極其高妙的筆法點醒我們:以整體觀照,分別心消融,物我一體無別,心便能真正安頓,自在隨之自然而生。
【密碼二:無執當下】
放下執取,享受此刻的豐盛
有什麼會是真正屬於我的呢?蘇軾洞察世象,言「物各有主」。天地萬物自有歸處,不屬於我的,即便一毫,也不妄取。這不只是對人心欲求的提醒,更揭示生命自有其自然運行節律,無需強求或奪取。
那麼,莫取是否意味著我們終究一無所有?
蘇軾話鋒一轉,以「清風明月」回應,並且欣然指出「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無盡藏也」。赤壁之下,清風拂懷,明月入眸,光映江心……,這些反覆出現的意象正提示著:此時此地所擁有的,從不匱乏。最尋常的當下,原本就是與天地同在的豐盈時刻。不再緊抓要得到什麼,就能讓心融於萬物,自在而活,開展無窮可能。心與萬物同行,與世界一起呼吸、共生,此時便不再孤單。因此,我們從來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處處富足,只要心安住當下,眼前一切皆是無盡的恩賜。
蘇軾讓「物各有主」與「清風明月」並置,正是安放身心的巧妙提示:越是執取,心越是被過去與未來牽制,眼前景物再美也無法看見。反之,若能真切投入此刻、融入當下,清風自來、明月自照,無限豐盛自會展現,執取也會自然消融。
蘇軾雖沒有直接道出「無執乃能當下」,而是以意點悟、以景啟心。「物各有主」提醒無執,「清風明月」示現當下。未言明點破,卻引人靜心領悟:無執的當下,就是生命最深的安頓之處。
萬物本非己有,無法執取;心融天地,安於當下,自得無盡豐盈。這是蘇軾在赤壁江畔所悟的生命洞見,也是我們人人皆可實踐的生活智慧。
【密碼三:隨遇忘我】
在不知不覺中,融於一切
蘇軾與客深藏心底的感慨,在坦然正視面對後,化作開闊與釋然,身心自此無拘無束,順著本然的節奏流轉,終至「不知東方之既白」。當天光初現時,人已與天地悄然合一,畫面漸漸歸於無聲與寧靜。
此處的「不知」二字,是全文最幽微、最動人的核心。
「東方既白」,天亮了,一夜已過,人生得失恰如日夜,循環輪轉,來去無痕。就在這無聲的「不知」之中,人與萬物一同呼吸,順著自然之律,心通透自在,已然忘卻天地、忘卻自己。此時,舟、江、月、山、風、夜、晨,不再是獨立之物,而是互相融合,成為一體。「我」在這一刻靜靜退席,語言、判斷、體驗意識...... 也隨之散去,再無觀者與被觀之分別。物我俱隱,圓融通透。
風自來,水自流,日光升起,而你不知不覺已在其中。
你不是在看風,你就是風;不是在聽水,你就是水。「我」慢慢融散,成為一種更寬廣、更柔軟的存在。「忘我」,不是消失,不是逃避,是全然投入的一瞬,回到最真實的自己。世界不再需要去抓住「它」,也不再有需要守護的「我」。世界與心互相映照,彼此不需多言,物我消融,只有純粹的流動、明亮、自由。
蘇軾從自持淡然,到面對憂懼,再到不知不覺心融萬境,渾然忘我。那是種心靈的穿越,是達到「我」消融後的安然自由。當我們能隨順所遇、融於其境、忘其有我,生命便回到最純粹的圓滿與明亮。
經歷這趟赤壁之行後,那個渺小、脆弱、無所依的自己,竟在不知不覺間獲得了拯救。每當孤單與恐懼湧上心頭,身心緊繃得幾乎快要崩潰時,赤壁的密語便會在心中微微升起──「整體、當下、忘我」。它輕聲提醒著:你我本與萬物同為一體,只要回到眼前的一呼一吸,讓心與世界同在,生命便已豐盈。慢慢放手、不再對抗,人在萬物流動中,一起與世界和諧共舞、並肩前行。
這些密碼心語,不僅僅是理論或詞句,而是成為一股轉動的力量:當意念鬆綁,情緒便能自由呼吸流動;心一旦變得柔軟,世界也重新向你敞開。蘇軾寫下的,不只是篇文章,而是一盞心念的指引、一幅修行的地圖。在赤壁江上的他找到了安頓心靈的角落,也將那份內在明亮傳給了我們。願你也能在自己的赤壁旅程中,遇見那片屬於你的寧靜與覺知。
赤心融當下
壁空隨忘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