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這一次,我扮演的是一家增長停滯的語言學習 App 資深 PM。這次的練習不再是優化單一功能,而是要嘗試、練習解決,當公司遇到增長停滯且將會影響公司生死的戰略問題時,可以怎麼思考和決策~
診斷瀕死的商業模式
挑戰始於一張令人不安的「公司健康度儀表板」。

核心洞察
以上數據,關鍵在於 LTV/CAC 的比例,是企業衡量「顧客價值」與「獲客成本」之間關係的關鍵商業指標,常用於判斷行銷或商業模式是否健康。
- LTV: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一個顧客在整個與你互動期間,平均能為公司帶來的總利潤。
- CAC:獲客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公司平均為了得到一位新顧客所花的行銷成本。
這套商業模式即將崩潰,我們不能再「修修補補」,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戰略。
高風險的戰略二選一
這時,情境設計了會議室裡出現了兩個方向:
- 選項 A (進攻): 放棄持續投入飽和的 B2C 市場,轉攻高價值的「企業 B2B 培訓」新市場。
- 選項 B (防守): 深耕 B2C 核心體驗,打造「AI 助教」來降低流失率 。
關於我的決策與論據
我是怎麼思考這兩個方向以及決策呢?先說結論,我選擇了高風險的選項 A (進攻 B2B)。
我的理由?選項 B (AI 助教) 看似安全,實則是一個陷阱。
AI 助教的成功,高度依賴「用戶已經有足夠的學習行為數據」。但根據數據儀表板恰恰顯示,用戶的黏著度正在下降(流失率上升)。在一個用戶已經疲軟的產品上,增加一個需要高參與度的功能,很可能只會變成一個昂貴的「雞肋」,無法逆轉頹勢。
因此,與其修補一個正在漏水的桶子,我寧願去尋找一個全新的水源。
如何「不寫程式碼」就驗證一個新市場?
選擇 B2B 只是第一步。作為資深 PM,我不能要求工程團隊花一年時間去開發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產品。我的首要任務是「用最低的成本,驗證最高的風險」。
因此在 Genimi 一連串的提問下,我設計了一個成本遞增、訊號遞強的「三階段 MVP 驗證法」:
階段 1:登陸頁面測試 ,驗證「興趣」
- 行動: 在官網上線一個 B2B 方案介紹頁,展示功能動畫和特色,並放置一個 CTA。
- 目標: 驗證最基本的問題:「真的有企業對這個點子感興趣嗎?」
階段 2:問卷篩選 ,驗證「需求」與「嚴肅性」
- 挑戰: 「了解更多」的點擊,在解讀上可能只是「隨便看看」or「真的想了解」。
- 行動: 將 CTA 從「留下 Email」升級為「填寫詳細問卷」。這份問卷不僅能幫我們做初期用戶研究,更是一個強大的篩選器。
- 目標: 願意花 5 分鐘填寫問卷的客戶,才是我們真正「嚴肅」的潛在客戶。
階段 3:價格頁面測試,驗證「付費意願」
- 挑戰: 客戶有「興趣」,不代表他們願意「付錢」。
- 行動: 在頁面上直接放上「方案A: $5,000/年」、「方案B: $10,000/年」的按鈕。當客戶點擊時,我們就捕捉到了最強烈的「購買意願 (Purchase Intent)」訊號。
- 目標: 驗證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立,不只有人要,還有人願意付這個價錢。
總結:從「黃金名單」到「創始客戶」
透過這三層驗證,將有機會讓公司從獲得模糊的名單,轉變到「高意願」且「接受價格」的精準名單客戶。
有名單,然後呢?
接下來的行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啟動一個「創始客戶計畫」。透過親自訪談這些客戶,從他們共同的需求中規劃出 MVP,並邀請他們成為公司的第一批付費設計夥伴。
這一步,讓我們徹底消除了產品風險和市場風險,將一個高風險的戰略賭注,轉化為一個高勝算的協同開發計畫。
我的學習反思:從「分析」到「決策」的躍升
這次從一步步的引導、練習和思考中,我體會到這是我在目前工作中難以遇到的高度。這不僅新鮮有趣,也讓我深刻認識到,當 PM 持續升級到越高層的位置,要思考的面向將會越廣泛,面對的利害關係人也會越複雜。
過去的練習,聚焦在「分析數據」。但這次,我學到更難能可貴的是「如何解析現況」以及「如何做出決策」。當面對的是一個即將失敗的商業模式,數據本身只是在「陳述問題」。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高風險的戰略選項中權衡、如何設計實驗去驗證一個全新的市場、以及如何不斷思考「下一步」。
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想辦法「讓模糊的問題,變得越來越清晰、具體」的過程。這不只是數據分析,這是更高層級的 PM 所需具備的核心決策能力。
下集待續: 在下集的練習中,將探討:既然我們已經成功驗證了這個全新的 B2B 業務,我們該如何為它定義一個能引領團隊前進的「北極星指標」?
這是我第 45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