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讓子彈飛一陣吧!”
相信我的表態,對總部的高層而言,應該是意料之外,儘管他們的震怒應該是可以想像的。但是,無論如何,他們都不至於匆促下決斷,直接做出結論。
事情的演變,形成了新的情勢,讓我的新加坡主管可以操作成下屬和上司的僵持,以至發展成必須邀請第三方介入的劇碼,應該是始料未及的。但這樣的戲碼,我絕對不會是導演的角色。我只是又再一次被推上舞台陪演一次,儘管這已經亂了套的事件,其源頭確實源自於我的專業堅持。
線性決策模式或有缺陷
在新加坡的二度會議,比起第一次台北的流產會議,對高層主管而言,仍然是個結局失敗的議程。而且,我覺得我當時的表態,理論上形同是對公司管理層提出了口頭辭呈了。他們可以把那樣的結果當成是個活結,就直接換將,然後一切照他們的意思,日子繼續往前走。
相反地,他們明顯意會到一個可能的後果,也就是一個剛開始不久的海外投資生意,是會因為地區負責人的更替,帶來無法預測的發展的。再說,官僚行為的一些負面特性,就是他們敢於督導,批評,就是不想負最終的責任。如此的情況,整個事件的狀態,對他們來說,就是個死結。就像一個人,突然發現膝蓋卡卡的,又微微疼痛。繼續走,可能會更嚴重,停下來,又不知如何是好。因此,看醫生就是唯一之途了。
‘’公司法人‘’偶爾做個健診是個選項
這一次請來了瑞士排名前幾大的管理顧問公司,很快的就約了台北的評估會議。我當然同意這樣的安排,能夠有機會跟公正的第三方陳述真相,沒偏見的做出裁判,我是求之不得的。

AI 生成
這樣的專業委託案子,對顧問公司的人而言,可以當成“人事聘用評估”,也可以說是“管理評估”。其實,他們當然會明白,他們的評估報告是會影響一個跨國企業的投資成敗,這個評鑑舉措根本就是個“生意健診”,他們的責任非同小可。
專業判斷其實很單純
由於前來會談的顧問手上的資料已經非常齊備,訪談的內容也很具體。他們只須比對各重要事項的真實性,佐以客觀的市場現況。然後,對市場負責人再做一次本質學能的核對。最後,把他們被告知的集團目標和未來方向,拿來和我已經寫的,和面對面說的,做一次總體判斷。然後,給出最終書面建議。
經理人的專業和正直未必會損及人際關係
不久之後,新加坡的洋人主管飛來台北,告訴我風暴已經過去,下年度的預算和計劃就是原先核准的版本。基於私人情誼,他把顧問公司呈給他們評鑑書的最後一行註記拿給我看,翻譯成中文是說,「我們背書這位經理人對貴公司而言,是正確的任命」。
以當時的工作狀態來看,我其實是個快樂的「打工仔」。受聘才兩年多,入門順利,上司信任,表現優異。無奈,經過兩度的高層會議,結果都極端的負面。我也清楚了解,那一次的‘’劫難‘’,原因不在工作表現,而是集團內的人際關係出現重大障礙。而這次「人事危機」的幾個關係人,全部是我的上級同事,我能有什麼辦法解套呢?
如今,原本看起來是個死結的事件,是以這種出人意表的形式落幕。我的主管又即時親自前來台北,殷切轉達事態的現況,我要是執意求去的話,很可能往後的職場前途堪慮。於是,我收回了原先離去的想法,就此翻篇了。
( 本主題, 「職海浮沉 - 雲層裡的風暴 」已於2025年4月出版實體書,本地知名網路書店,例如,誠品、金石堂、博客來、讀冊、PChome 及momo等其他通路商均可洽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