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倫理學到底是什麼(十一):行為倫理學與行為者倫理學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avatar-img
1.4K會員
234內容數
<p>各位鄉親父老大家好,我是人渣文本,我要做一個超小型媒體,你可以視它為具有網路版與紙本的一人雜誌社,所有文字內容都由我產出。新年度我推出50-60篇左右的網路版文章,以及2期紙本雜誌書。網路版渣誌將以「系列文」探究倫理學、宗教,運動與政治議題,而紙本渣誌則以一期一主題的方式整理個人的相關想法,你可以將之視為「議題專書」。因此渣誌不是新聞評論媒體,而是以深入論述為主的知識性媒體。</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渣文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相對」與「絕對」是一組對立的概念,通常會和我們前一篇討論的「主觀」與「客觀」對照,但我認為把「相對與絕對」和「主觀與客觀」分開來談,對於進一步掌握倫理學意旨,是很有幫助的。
<p>動機是在行動之前,結果產生在行動之後。這不是很簡單嗎?一點也不簡單。</p>
「理性」與「激情」是已經淡出當代倫理學的概念分野,但因為曾經在倫理學的討論中有過一席之地,所以我們還是要花點時間來看看這組概念。
比起亂倫,雜交與約砲更為常見,被認為「不道德」的程度也較低,在道德價值的光譜上,通常處在被接受的性行為與亂倫之間。那這兩種行為到底特別在哪呢?
我認為亂倫這議題,其實牽涉到「性的功能」。不是「性功能」,是性的「目的性」。大多數關於亂倫的哲學討論也會涉及目的部分,但薄弱了一些,我在這篇中就要強化此主題,並把討論引往一個多數人想像不到的方向。
利己並不是只想到自己,有時多為別人著想,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斷;而利他也常涉及個人道德衝動(動機面),又或是事後心中會有暖暖的感受(結果面),因此也還是有點利己的味道。那到底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他?
「相對」與「絕對」是一組對立的概念,通常會和我們前一篇討論的「主觀」與「客觀」對照,但我認為把「相對與絕對」和「主觀與客觀」分開來談,對於進一步掌握倫理學意旨,是很有幫助的。
<p>動機是在行動之前,結果產生在行動之後。這不是很簡單嗎?一點也不簡單。</p>
「理性」與「激情」是已經淡出當代倫理學的概念分野,但因為曾經在倫理學的討論中有過一席之地,所以我們還是要花點時間來看看這組概念。
比起亂倫,雜交與約砲更為常見,被認為「不道德」的程度也較低,在道德價值的光譜上,通常處在被接受的性行為與亂倫之間。那這兩種行為到底特別在哪呢?
我認為亂倫這議題,其實牽涉到「性的功能」。不是「性功能」,是性的「目的性」。大多數關於亂倫的哲學討論也會涉及目的部分,但薄弱了一些,我在這篇中就要強化此主題,並把討論引往一個多數人想像不到的方向。
利己並不是只想到自己,有時多為別人著想,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的判斷;而利他也常涉及個人道德衝動(動機面),又或是事後心中會有暖暖的感受(結果面),因此也還是有點利己的味道。那到底什麼是利己,什麼是利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愛人好?還是被愛好?這是大家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是與同儕、同事間、朋友間討論過的問題!這一個問題簡直是天底下的無解。 愛人的那一方是強大的 對我來說能夠愛人的那一方,必定足夠愛自己,並且具有保護他人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照顧好,才得以擁有愛人的能力,但是不管什麼樣的精神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愛人好?還是被愛好?這是大家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是與同儕、同事間、朋友間討論過的問題!這一個問題簡直是天底下的無解。 愛人的那一方是強大的 對我來說能夠愛人的那一方,必定足夠愛自己,並且具有保護他人的能力,可以把自己照顧好,才得以擁有愛人的能力,但是不管什麼樣的精神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Thumbnail
■ 「我們在自認為善良的情況下,所做出的不誠信之舉。」—《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Dan Ariely 深入探討了道德與決策的相關議題,談及了人們在實際執行決策時的道德盲點,以及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方面的應對策略。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道德知覺、道德盲點、獎懲系統、改變組織等多個觀點。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良的?亦或是邪惡的?這二者都有人認同。 或許在「性善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善良的人,所以他們深信「性善論」是對的。相對的,或許在「性惡論」那一派的人,所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本性邪惡的人,所以他們也深信「性惡論」是對的。既然這兩種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