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精日」:「逆向民族主義」來源於民族主義

當今中國,「精日」已成為一個影響不小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受到關注。所謂「精日」,指那些在精神上自認為是日本人的中國人。儘管他們既沒有日本血統,也沒有日本國籍,日本人也未必願意接受他們,他們卻高度認同和癡迷於日本的歷史和文化;同時厭棄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精日」是一個網路用語。絕大多數「精日」言行都產生於網路,並借助於網路傳播而擴大影響。「精日」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這些年來,引起較大關注的「精日」事件有,2016年12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兩名青年在大屠殺發生地扮日本武士拍照;2017年8月,4名男子身穿二戰日軍制服,乘夜在著名抗日遺址、上海愛國教育基地四行倉庫拍照留念;2018年4月,一個帳號叫「潔潔良」的廈門大學學生在新浪微博上公開發佈「惡臭你支!」等辱華言論。這幾起事件都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受到官方和民間的嚴厲譴責。
有鑒於「精日」現象由小漸大,中國政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加入了「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將依法懲處直至追究刑責」的內容,以懲戒「精日」言行,阻止「精日」現象蔓延。該法已於4月27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5月1日起施行。
從社會精神和心理層面來看,這是一種身份認同危機。少數青年人不再認同本民族本國家,轉而認同其它民族或國家,出現了身份認同的迷失和倒置。身份認同衝突和危機容易發生在跨文化的變動中,比如說留學生和移民。在文化研究中,身份認同指對主體自身的一種認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等。它解釋和回答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從何而來?到何處去?
身份認同包括自我認同和集體認同兩大方面。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的本質就是個體的自由選擇。所以,個人具有一個脫離社會關係的自我認同。或者由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提供支援或者由宗教信仰提供支援。同時,人又是社會性動物,個體需要與他人協作和情感交流,這就會產生集體認同。或者是文化認同、地域認同、民族認同或國家認同。
「精日」這種現象也被稱為「逆向民族主義」。「逆向民族主義」由「逆向種族主義」延伸而來。逆向種族主義,在人類學中原意是指落後民族反過來歧視先進民族。但在當今中國,「逆向民族主義」卻用來表示「精日」現象,不認同漢民族或中國人的身份,而在精神上以日本人自居;以與不加批判地熱愛和歌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民族主義相對應。
那麼,中國出現「精日」的根源是什麼?我以為根本原因就是長期的盲目的排外仇外的民族主義,也就是說「逆向民族主義」來自於民族主義,與民族主義同源。在民族主義的宣傳教育下,絕大多數中國人喪失了自主意識,樹立不起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而將自己的價值和身份認同完全與民族國家和文化認同等集體認同等同起來。官方長期宣傳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忽視和壓制個人主義,要求人們將國家和民族作為個人的最高價值,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至上,高於一切。個人應當為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可以說,自從「五四新文運動」後,國家的強大,重新成為世界強國就成了中國人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價值歸依。
個人主義主張個人具有超越國家、民族和家庭等社會關係的價值。沒有這些社會關係,人仍然是有價值的,只是不完整。如個人的價值展現在這些關係中,那是完美的。但個人的價值卻並不能由這些社會關係來定義。牛頓和愛因斯坦就是最好的例證。牛頓終生獨身,愛因斯坦離開了自己的祖國,然而兩人都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這就是他們個人的價值,這就是他們的自我認同。
然而,當一些年輕人通過網路接觸到更多更真實的資訊和真相後,通過對比和思考,他們認識到過去接受的歷史是不真實的,不得不接受中國的歷史文化並非如教科書上所說的那麼燦爛輝煌,反而掩蓋著許多的醜陋,是落後和失敗的;相反,日本和西方國家也並非如先前認識到的那樣落後、野蠻和邪惡,反而美好、威嚴和強大。這給他們帶來極大的顛覆和震撼,充滿了被欺騙後的沮喪感和憎恨感,無法再保持過去的認同。然而,他們已經失去了自我,缺乏自我的認同,在拋棄過去的認同和切斷原有的聯繫後,就處於孤零零的狀態,內心充滿了恐懼與不安。為了重新獲得價值和安全,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與一個集體重新聯結起來,於是就反轉過來去認同過去憎恨的民族或國家。
但為什麼是「精日」,沒有出現「精美」,精英和精德呢?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中國人與日本人在人種上相近,有著相近的體貌。如果「精美」,自認為是精神上的美國人,雖然說是精神上的,但生理因素也不是說沒有影響。特別是在裝扮上面,中國人裝扮日本人或日本軍人不怎麼違和,但裝扮美國人或美國軍人就差得比較遠,裝不像。
二是,這些年來,通過電視和網路傳播,日本動漫對中國兒童和青少年影響非常大,年輕一代可以說是在看日本動漫節目中長大。例如早期的《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一直都很火熱的《哆啦A夢》和《名偵探柯南》、還有宮崎駿的著名作品,《千與千尋》和《風之穀》等。日本動漫及周邊產品,漫畫和玩具對80後和90後的影響最大。「精日」也主要是80後和90後。
三是,日本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以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長居世界經濟前列,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憲政國家,實現了自由與平等。今天的日本,政治清明而富有效率,社會公正有序,環境整潔美麗,人民富裕而得到充分發展。即使在對日宣傳非常對立的情況下,許多中國人也願意去日本旅遊和購物。加之歷史上,日本曾受中國的影響,一些中國人又一廂情願地將今天日本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歸於受中國的影響。所以,「精日」就更容易發生。
四是在近現代歷史上,中國人與日本人過節最多。日本曾出兵中國,對中國人的傷害最深。加之,出於現今政治和外交的考量,仇日的宣傳也最多。當然,中國與日本也有友好交往的歷史。所以,中國人有很深的日本情結, 以仇恨為主,又混雜著許多種複雜情感,嫉妒的,羡慕,鄙視、輕蔑、佩服,崇拜,喜歡,嚮往,交織在一起,難以分離。
中國人之所以對於日本有這麼多複雜的情感,在於中國與日本恩怨過多而又從來沒有過正確的認識,甚至將過去的恩怨作為兩國現今交往中可利用的因素。輿論一會為仇日造勢,一會為親日煽情。這樣,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對日本以仇恨為主的複雜情感,積累沉澱在國人的意識之中了。一有事情發作,就爆發氾濫開來。
這個以仇恨為主的日本情結也許是產生「精日」的最重要原因。常話說「愛之深,恨之切」。愛得深,一旦反目為仇,仇恨反而更深。反過來也是同樣,「恨之深,愛之切」。過去恨得深,一旦瞭解真相和原委,反而愛之切。這點與毛左轉化為蔣粉很相像。蔣粉與毛左都缺乏獨立的人格,心理上殘缺,需要一個強大的偶像作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當瞭解到毛的真相後,就否定拋棄了毛。但他們又不能沒有偶像,於是就將對毛的崇拜和熱情轉移到其對手蔣介石身上,讚美新的偶像,詆毀舊的偶像,以此來報復過去被毛所欺騙。如龐勒所說,「昨天受群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也會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群眾會把陌路英雄視為自己的同類,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復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復」。「精日」也類似,為了更強烈地報復過去被民族主義宣傳所欺騙,就轉而去讚美認同過去民族主義最憎恨的對象。
終其所以,「精日」是在缺乏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情況下,由於瞭解到事實真相,而發生的民族和國家身份認同的迷失和危機。這很不正常。畢竟,在精神上認為自己是外國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但靠立法來懲罰消除這類現象則不可取,違反了言論自由。只有「精日」行為侵害了他人或社會的實際利益,才能適用於法律。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落後應當批評,對其它國家的文明也可以讚美,但這都應當基於個人主義的價值和立場。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某個集體的一份子。這樣才有批評和讚美的立足點,才能超脫於民族和國家;才不會自作多情地以其它民族和他國人的身份來批評和讚美,除非移民成為其它國家的國民。所以,要消除「精日」現象,必須樹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夠不至於在批評和否定民族主義之後,而陷身于「逆向民族主義」。
2018年5月19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