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歷史?以對毛的認識為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認清歷史很重要。只有認清了歷史,才能認清現實,才能正確地選擇未來。
那要如何才能認清歷史呢?更具體的,如何認識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事實是什麼?這是前提,是最基本的。但僅弄清事實還不夠,還有問為什麼是這樣?此其二;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歷史評價,對還是錯?應不應該?此其三。簡單說來,就是事實如何?為何如此?應該如何?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弄清事實就非常困難,而弄清中國的歷史事實就更難。因為中國的歷史從來都是由官方壟斷,是「勝利者」書寫的;第二,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解釋也不容易,這需要具備較高的認識水準;其三,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做出正確的評價更難,這取決於正確的價值觀。是將個人主義,將自由作為價值觀,還是將集體主義,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作為價值觀,就有重大分歧。
但我們應當避免一些基本的錯誤。常見的問題,一是許多人將為什麼如此等同於應當如此,二是許多人分不清歷史演進的決定性因素和輔助因素。
以對毛的認識為例,時下就有若干錯誤的認識。
一是否認毛對中國造成的禍害。例如不少毛左否認大躍進造成大面積餓死人的事實。
二是不承認毛及共產黨的勝利具有必然性。許多國粉和蔣粉否認毛及共產黨的勝利主要基於得到許多中國人的支持這一決定性因素,片面地強調蘇俄支持的因素。為什麼毛及共產黨會取勝?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因為中國近代以來一直追求的就是建立一個強大的政權,要將「一片散沙」的中國人全部統攝起來。蔣及國民黨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毛及共產黨做到了,所以就勝利了。所謂「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領袖」,「時勢造英雄」。
三是讚揚稱頌毛,認為毛有功於人民。誤將「存在就是合理」等同於「存在就是正確的」。所謂「存在就是合理的」,是說任何事情都是有緣由的,但並等於是正確的。評價毛,一定要從個人主義和自由的價值觀出發來評價,不然就會得出為了國家為了領袖,餓死人也是值得的這樣可怕的認識。
2013年5月22日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客觀地看,當今中國社會有階層固化趨勢。但從長的歷史時期看,當今的階層固化並沒有改革開放前嚴重。那時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沒有現在高,戶籍管理非常嚴格;也沒有傳統社會嚴重。傳統社會主要靠科舉才能晉升階層,比率非常之低。
中舉後的讀書人是直接來自於民間底層,一躍龍門不假時日就委以重任,成為一方父母官,所以,在讀書人通過分散化的私學來接受教育的體制下,不能排除,在其中確有為數不少的讀書人是真信孔孟之道的,也不能排除這些人進入官場後,仍然有一些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能夠為民請命,能夠做到清正廉明。
禪讓制改為終身制和世襲制這是這麼來的。其內在矛盾使得其缺乏穩定性,不能長久持續。禪讓制以政治信任為前提,但所帶來的權力分散和食利階層擴大又危害其統治,而集中權力和減少食利者反過來又破壞了政治信任。對於統治者來說,終身制顯然好過禪讓制,更安全也更有統治效力;
在朝代建立之初,會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重新分配。一是論功行賞,二是「予民以食」。而在朝代即將滅亡前,也會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重新分配,這是為了維持龐大的統治集團。而當統治集團將所有的土地利益都兌現後,就意味著他們所繼承的前輩打下來的「江山」已經耗費完了。
在某個階段,某個利益集團成型了後,這個集團為了謀求更大的權力和利益,它就會拋棄原來的訴求而去迎合底層民眾。集團內部上下會一致地主張、贊同、支持或默許推舉出一位領袖,沿用這個國度曾經一再使用的慣常做法,以此來凝聚力量。這樣才能生存,才能發展。縱然這種生存與發展已經偏離或背離了原有的方向。
中央政府不會同意達賴想恢復西藏自治地位的要求,除非它打算在內地也實行地方自治,也就是說它打算改變它的政治制度。如果它沒有這方面的打算和想法,它就沒有理由同意達賴恢復西藏自治地位的要求。總之,維護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才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西藏的根本原因,內地對西藏得不償失的經濟輸出也是在為此付出代價。
客觀地看,當今中國社會有階層固化趨勢。但從長的歷史時期看,當今的階層固化並沒有改革開放前嚴重。那時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沒有現在高,戶籍管理非常嚴格;也沒有傳統社會嚴重。傳統社會主要靠科舉才能晉升階層,比率非常之低。
中舉後的讀書人是直接來自於民間底層,一躍龍門不假時日就委以重任,成為一方父母官,所以,在讀書人通過分散化的私學來接受教育的體制下,不能排除,在其中確有為數不少的讀書人是真信孔孟之道的,也不能排除這些人進入官場後,仍然有一些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能夠為民請命,能夠做到清正廉明。
禪讓制改為終身制和世襲制這是這麼來的。其內在矛盾使得其缺乏穩定性,不能長久持續。禪讓制以政治信任為前提,但所帶來的權力分散和食利階層擴大又危害其統治,而集中權力和減少食利者反過來又破壞了政治信任。對於統治者來說,終身制顯然好過禪讓制,更安全也更有統治效力;
在朝代建立之初,會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重新分配。一是論功行賞,二是「予民以食」。而在朝代即將滅亡前,也會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重新分配,這是為了維持龐大的統治集團。而當統治集團將所有的土地利益都兌現後,就意味著他們所繼承的前輩打下來的「江山」已經耗費完了。
在某個階段,某個利益集團成型了後,這個集團為了謀求更大的權力和利益,它就會拋棄原來的訴求而去迎合底層民眾。集團內部上下會一致地主張、贊同、支持或默許推舉出一位領袖,沿用這個國度曾經一再使用的慣常做法,以此來凝聚力量。這樣才能生存,才能發展。縱然這種生存與發展已經偏離或背離了原有的方向。
中央政府不會同意達賴想恢復西藏自治地位的要求,除非它打算在內地也實行地方自治,也就是說它打算改變它的政治制度。如果它沒有這方面的打算和想法,它就沒有理由同意達賴恢復西藏自治地位的要求。總之,維護中國現行的政治制度才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西藏的根本原因,內地對西藏得不償失的經濟輸出也是在為此付出代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前天許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在此稍微展開回應。 如果先講結論的話,我認為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將我們常說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 歷史事實就是具體發生了什麼。比如說順治皇帝在1638年出生,1644年即位。 歷史解釋就是試圖詮釋這些「具體的事件」的意義。例如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這是一篇回憶文,我覺得這篇討論就算再過20年都是一個很好的討論。    這是我過去跟一個中國人談述中國人為什麼普遍容易過的不好的原因,我是如此的解釋這情況。    「中國是一個政治導向很嚴重的國家,凡是種種都是以政治為優先考量的地方,所謂的政治導向並不光只是國與國之間,比如中共國毫不考慮自己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前天許多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在此稍微展開回應。 如果先講結論的話,我認為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將我們常說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 歷史事實就是具體發生了什麼。比如說順治皇帝在1638年出生,1644年即位。 歷史解釋就是試圖詮釋這些「具體的事件」的意義。例如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這是一篇回憶文,我覺得這篇討論就算再過20年都是一個很好的討論。    這是我過去跟一個中國人談述中國人為什麼普遍容易過的不好的原因,我是如此的解釋這情況。    「中國是一個政治導向很嚴重的國家,凡是種種都是以政治為優先考量的地方,所謂的政治導向並不光只是國與國之間,比如中共國毫不考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