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信任的醫病關係最具療效】

從小到大,不免都會有感冒的時候,哈啾哈啾、喉嚨痛、頭痛個幾天沒好,就會考慮去看醫生了。
雖然只是看感冒,但我們也會挑選自己信任的醫生掛號。
為什麼在看醫生的時候,找自己熟悉、信任的醫生那麼重要?
如果是看自己不一定信任但很有名的醫生,難道病就不會好嗎?
引用精神科醫生孔繁鐘老師在【醫病關係與安慰劑效應】一文中所述的概念,良好的醫病關係會舒緩病人看診時的焦慮,增進病人對醫療行為的信任,會對症狀帶來安慰劑的效果,常帶給病人最有療效的治療。
延續上述概念,筆者認為從個人、親友與坊間流傳等接受治療的經驗可得知,良好的醫病關係最主要的要素就是病人對醫生的「信任」。
有趣的是:第一,信任這件事是「程度」而非「向度」,換言之,信任不會只是二分為「信任」與「不信任」,往往是我們對這個人或這段關係有多信任。要看對醫生有多信任,就要看雙向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對整個治療過程建立了多少「信任分數」。
第二,信任不是單向性的,而是雙向的。病人可能會因為醫生很有專業權威形象而信任他,也同時可能因為自己很投入治療歷程,更加信任醫生,更遵從醫囑(備註:「遵從醫囑」就是聽從醫生指示去服藥或從事其他醫療行為),疾病更快好。
既然我們看病是希望病快點好,從我們身為病人的角度出發,「要如何與醫生建立信任關係」就相當重要了。
信任關係的建立並非病人見到醫生之後才開始,包括病人在看診前,打聽到這個醫生或醫療院所的相關評價,病人就會在心裡開始對醫生打分數。這個分數,不妨就把他當成「信任分數」。建立在這樣的信任分數之上,後來從掛號到醫生問診、病人付費拿藥這些過程中,病人有多相信給這個醫生看自己就會痊癒?病人看診後,覺得自己身體或心理困擾程度減輕了多少?病人本身多投入在治療過程?病人本身有多遵從醫囑?這些都會讓「信任分數」攀升或降低。
探討完以上心理機制,回應當初的問題:
「如果是看自己不一定信任但很有名的醫生,難道病就不會好嗎?」
我想,病還是可能會好,但速度可能就不如看自己信任的醫生那樣快速了!
不論是醫治心理症狀,或是醫治身體病痛,小至感冒、流鼻水、睡不著、心情不好,大至癌症、糖尿病、自傷、傷人等,鼓勵大家可以在就醫前,就先蒐集好醫療資訊,下定決心要給哪個心理師或醫生看診,並積極配合參與就醫的過程,按醫生指示定時服藥、回診,這些行為本身就可以增加各位對醫療人員的信任,當「信任分數」越高,信任關係越緊密,療效就越可能增加,各位越可能更快速地感覺自己「病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Hi~我是諮商獅惠文~ 七年級生●獅子座●愛逛動物園、喜愛大貓。 主張「好好生活即是療癒」! 喜愛透過書寫分享生活。 希望成為一隻療癒諮商獅~ 陪伴廣大的讀者們(對!也包括你!)一起同甘共苦~ 對文章有興趣,請點「追蹤」~ 進一步交流,歡迎來信:skypig730@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