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養大是為了什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把你養大是為了什麼?」這句話可能出現在親子之間爭執時,父母無可奈何覺得含辛茹苦把孩子給扶養長大後,卻覺得他/她怎麼這麼不懂事,怎麼這麼忤逆,怎麼讓我的努力都成為白費,而這句問句從言說者的口中說出所隱含的對象,也就是為了「誰」,從來都不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自己」,但這是無可厚非的,傳統所形成的習俗、習慣因為反覆實踐的遞嬗,就具有了權威性,進而成為人們遵循的行為準則,或許這就是一種從習慣成自然到自然而然的顯例,而在一般而言普遍欠缺反思性思考的人之中,也幾乎沒有任何理由驅使他們去批判性的檢視自己所言所行背後所具備的理由是否正當合理,或是否真具備任何理由,這當然是遺憾的,不過或許這也可以是不悲觀的。

而這句話,也並不是像《血觀音》中的:「這都是為了你好。」那虛偽面罩下盛凌的支配慾猖獗,而是一種後悔與不甘,就像投資到股市卻血本無歸一樣,孩子對於這般的父母而言只不過就像是一種資本主義的商品,一種高風險但回報卻不定的金融商品。無論是基於社會觀念的馴化、長輩壓力的施加還是任何不一而足的理由,大多數成為父母的人並不總是為了成為父母而成為父母,而總是不自願的—所謂不自願是指不真正的從嚴格意義上的自由意志下所做出的決定—成為父母,亦即,不自主的走進了這個賭盤。又從另一方面來說,縱使資本未像今日如此猖狂的過往,這種話語甚至可能不會出現,反而作法可能會是逕自地逐出家門或是斷絕關係,這除了是在台灣這塊土地受到中國文化殖民所導致傳統華儒思想中的倫常觀念所囿限,也透過媒體持續地播送帶有這種價值觀的作品(例如瓊瑤)持續地加強。

不過,從現代的觀點來說,法治確實地開始形塑了一套新的價值觀,身為歐陸法系的繼受國,在民刑法中都規範了父母對於子女的扶養義務,換言之,不予扶養也將會涉及遺棄罪,這背後所帶有的是完全不同於前述的價值觀。從法國大革命起的人民主權與天賦人權的觀念中所帶有的是所有身而為人的個體皆為平等,固然社會中有社會關係的存在故而有著既存的階序,但是從規範面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且值得被尊重,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從法治的觀念去批判「把你養大是為了什麼?」這樣說詞背後所具有的價值觀。蓋因縱具孩子的身分,也是個值得被尊重的個體,同時,規範根據社會中親子間的關係所課予父母的義務使得其等在法律上有義務去扶養孩子,尤其這不只是法律上的義務,更是一套相較於過往將孩子認作非獨立個體之全新的價值體系,而這當然會在兩者間發生齟齬進而衝突,然而,對於那樣的父母而言,這種思維或許是「世風日下」、「大逆不道」的,而這裡要訴諸的也不是價值相對主義而導致各有道理所以沒有結論的結局,這裡所要說的不過是從尊重一個人作為最基礎原則,去思考我們從不應把他人—即使是孩子—作為僅僅是一個客體來滿足自身的任何需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都需要也都應該被尊重,並且,也值得被尊重。

把你養大是為了什麼?唯一合理的理由只有,為了你。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鄭南榕,身為台灣人都知道,都應該知道的一位人物,他的肖像已經是個象徵,象徵著他的生命與死亡所展現的兩個核心價值—台灣獨立與百分百言論自由。 《自由時代》是鄭南榕所創辦的雜誌社,乃係以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為宗,而1987年7月15日是法制上的解嚴,然而解嚴從來都不是一個時間點然後就從戒嚴到解嚴
不知是否曾聞及:history這個單字是his+story,歷史都是男性寫的,故應有herstory等語之宣稱。 至少我是聽過。 但是, 依據語源學,history是14世紀的英語才有的單字,依著時代往上追溯是法語的estoire、estorie,意思是編年史(chronicle)
這個題名要怎麼理解都可以,不管要理解成台灣人對於風潮的跟隨,還是描述台灣人跟風的這個潮湧現象,又或是理解成台灣人的跟風在台灣人的眼裡很潮,都可以,不過必須要文初要先說明的是,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比較研究,而且作者也不如後籐新平身為日本國人在異地統治而能有雙重的視角所以說出:「台灣人的民族性是愛錢、
1895年清帝国は日本に戦敗しました、そのため、《馬関条約》(あるいは《日清講和条約》)双方がこの条約を署名ました。その第二条は、「清国は遼東半島、台湾、澎湖諸島など付属諸島嶼の主権ならびに該地方にある城塁、兵器製造所及び官有物を永遠に日本に割与する」と書かれる。それから50年の間に、台湾は日本に統
這兩天跟朋友聊到嘻哈就講到中國有嘻哈,就講到中國有嘻哈,啊,中國真的有嘻哈嗎?先講結論:沒有。 嘻哈(hip-hop)是70年代從貧民區(ghettos)這種社會邊緣(margin)發展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而表徵這種文化的有四種主要活動:DJ,MC(rap),breakdancing(b-
這幾天在台鐵上發生了一位中年男子因爭執拿刀捅了警察的肚子導致臟器外露,經急救仍因失血過多於翌早宣告不治。而後來的發展就是這位男子有精神病史,而未續追蹤,而媒體也追上了兇嫌的家裡,兇嫌的妻子下跪道歉。這樣的情節宛如戲劇,且就宛如前陣子造成相當共鳴的《與惡》,差別在於《與惡》裡面沒有設定社會大眾觀
鄭南榕,身為台灣人都知道,都應該知道的一位人物,他的肖像已經是個象徵,象徵著他的生命與死亡所展現的兩個核心價值—台灣獨立與百分百言論自由。 《自由時代》是鄭南榕所創辦的雜誌社,乃係以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為宗,而1987年7月15日是法制上的解嚴,然而解嚴從來都不是一個時間點然後就從戒嚴到解嚴
不知是否曾聞及:history這個單字是his+story,歷史都是男性寫的,故應有herstory等語之宣稱。 至少我是聽過。 但是, 依據語源學,history是14世紀的英語才有的單字,依著時代往上追溯是法語的estoire、estorie,意思是編年史(chronicle)
這個題名要怎麼理解都可以,不管要理解成台灣人對於風潮的跟隨,還是描述台灣人跟風的這個潮湧現象,又或是理解成台灣人的跟風在台灣人的眼裡很潮,都可以,不過必須要文初要先說明的是,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比較研究,而且作者也不如後籐新平身為日本國人在異地統治而能有雙重的視角所以說出:「台灣人的民族性是愛錢、
1895年清帝国は日本に戦敗しました、そのため、《馬関条約》(あるいは《日清講和条約》)双方がこの条約を署名ました。その第二条は、「清国は遼東半島、台湾、澎湖諸島など付属諸島嶼の主権ならびに該地方にある城塁、兵器製造所及び官有物を永遠に日本に割与する」と書かれる。それから50年の間に、台湾は日本に統
這兩天跟朋友聊到嘻哈就講到中國有嘻哈,就講到中國有嘻哈,啊,中國真的有嘻哈嗎?先講結論:沒有。 嘻哈(hip-hop)是70年代從貧民區(ghettos)這種社會邊緣(margin)發展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而表徵這種文化的有四種主要活動:DJ,MC(rap),breakdancing(b-
這幾天在台鐵上發生了一位中年男子因爭執拿刀捅了警察的肚子導致臟器外露,經急救仍因失血過多於翌早宣告不治。而後來的發展就是這位男子有精神病史,而未續追蹤,而媒體也追上了兇嫌的家裡,兇嫌的妻子下跪道歉。這樣的情節宛如戲劇,且就宛如前陣子造成相當共鳴的《與惡》,差別在於《與惡》裡面沒有設定社會大眾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明明是大人自己,為了避免「負疚感」,而選擇的放棄,卻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後悔與不甘的痛苦。大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個議題也常常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很多的親情勒索便是源於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千萬不要覺得經濟獨立是一切解案,父母的無能正在藉由你的「懂事」來開脫。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負疚感」就像是個哈哈鏡一樣,扭曲了原本事情真實的面貌。 「我都是為了你」這句話,其實,非常傷人。明明是大人自己,為了避免「負疚感」,而選擇的放棄,卻讓孩子承擔了自己的後悔與不甘的痛苦。大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這個議題也常常發生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很多的親情勒索便是源於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千萬不要覺得經濟獨立是一切解案,父母的無能正在藉由你的「懂事」來開脫。
Thumbnail
「孝順」又是什麼呢?是否有明確的行為準則?聽父母的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應該是大多數人對於孝順的基本期許;前者像是情緒勒索,後者又似乎變成某種債務關係。問題是:身為子女的我們,有欠父母什麼嗎?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等你當家長你就知道了。 這句話,希望在此能提供些新的觀點與思考 關於為什麼我們這一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將生兒育女當作義務 關於為什麼為什麼會不斷重複父母的養育模式 因為「養育」不是對應他人(孩童)所產生的行為 而是基於我們個體的人性
Thumbnail
孝順為齊家之本,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們必須孝順父母,因為是父母把我們辛苦撫養大的。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子女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就一定要培養或讓他們能先孝順父母。但子女長大後,有了自己家庭,是否還會孝順父母?亦即未來是否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是許多父母會好奇的問題。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