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讀高職,你看過他的成績單嗎?你看得懂他的成績單嗎?你知道他要怎樣才能畢業嗎?你知道他該重修那些課嗎?
成績和畢業已經不像你想的那般單純了!
前一篇「何謂學生技藝競賽?」提過,教育部近年來一直努力讓學生有更多元、更自由的空間來選擇自己的求學過程,最終卻導致升學體制的紊亂,這篇來談談自由化、多元化帶來的另一個問題,也就是學生教育的基礎-課程科目,白話點說,就是學生們在這三年要上些什麼課!
在過去,高中職三年要學什麼,全都是鎖死的,沒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學生必須搞定這些鎖死的所有科目才能拿到畢業證書,但現在不同了!以高職為例,學分制度出現了,課程科目分為一般科目、實習科目、專業科目三大類,然後每個科目都具備「部定必修」、「校定必修」等性質,簡而言之,就像是大學那樣的選課系統,然後呢,同時滿足160總學分、部定必修科目及格率達85%、專業科目加實習科目達60學分等條件,才能拿到畢業證書,看似合理的制度,其實背後潛藏了無數問號!
首先:「部定必修科目及格率達85%」,或許是小學國語沒學好,筆者始終搞不懂,既然都叫做"必修"了!為什麼只需要通過85%?難道這可以解釋成:「有些科目必須修,但不一定要及格!」所謂部定必修科目,就是專家學者經過許多程序、會議及審核,才訂定出來,該領域學生一定要學會的基礎課程,為什麼還能放過那剩餘的15%?試想一下,食品科畢業,但食品加工等相關科目不及格,合理嗎?該生做出來的東西可以放心吃嗎?
還有更弔詭的細節,有些特殊的實習科目為必修0學分,因為畢業條件只要達到85%及格,那這種0學分的科目要怎麼讓學生放在心上?根本就等於告訴有心偷懶的學生,這門課不必理會了!
成績單上的複雜還不僅只於此,當家長和孩子看到一上3學分的國文,只拿到52分時,可不代表你就沒拿到這3學分喔!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採學年制,亦即同一科目上、下學期平均有60分,那就算你上、下學期的學分都拿到了,以前述例子來說,該生下學期的國文只要超過68分,那他仍舊可以取得上、下學期加總的6學分!但是,單看上學期的成績單,他的國文就是52分!這種神奇的計算方式還真不知道是哪位天才想出來的!
新課綱的實施,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多了跨科、跨群等多元選修課程,就像是大學生可以去修其他系所開的課程一樣,而此舉出現在高職也相當耐人尋味,高中職屬12年基本教育的一環,應該優先充分熟練、理解本科課程的內容!要知道一個事實,在少子化造成每個學生都可以輕鬆找到學校念的狀況下,學生專注在課業上的壓力和時間都是相對降低的,這也導致學生的程度相對以前較低(此處單指學校課業上的程度),很多第一線的老師都很清楚,學生光要精熟本科相關的課程就很難了,哪還有餘裕去搞定多元選修課程?再者,從現實面來看,一樣因為少子化,多數學校職科都已經呈現單科單班(亦即每個職科在每個年級都只有一班),部分招生不好的學校,一個班級甚至只有一、二十名學生,這種數字如何達到跨科、跨群選修的效果?到後來,就演變成帳面上開多門課程,但實際上柔性勸導同學都選同一門課的狀況,完全失去了多元選修的意義!
回歸單純或許是個解方!明定哪些科目一定要通過,拿掉「部定必修」、「校定必修」、「實習科目」、「專業科目」這些空洞的性質區分字眼(如果課程名稱都叫「食品加工實習」了,誰還能不知道這是實習科目?),讓孩子跟家長不再搞不懂到底要重修哪門課?還要修多少學分才能畢業?也別再讓導師或註冊組一天到晚接電話,都在幫忙解釋原本應該再單純不過的成績單和畢業門檻了!
無庸置疑,教改絕大多數的舉措,一定都是發自於良善,以期讓學生獲得更適合的學習環境,更優質的學習內容,但就如同世上所有事情一樣:善意的行為未必就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聲音認為,教育制度越改越複雜,卻還越來越不公平,學生的負擔也越來越重!顯然,這些錯誤的舉措已經讓教育現狀大大偏離了政策制定的初衷!
真要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就從學習制度的單純化開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