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案例小教室]雜談-下班後的休息(下班儀式與柴格尼效應)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下班前我們當然都在上班工作,而在工作中最令人困擾的事或許就是中途被打斷,包含接電話、會議、訪客,以及下班時間到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忘記原本在做什麼,進而產生了焦慮感;而下班導致工作中斷的狀況,有的工作者還沒脫離工作狀態,但因為下班時間到了,吃飯或者回家後都容易沉浸在工作尚未完成的心理之中。

什麼是柴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柴格尼(Bluma Wulfovna Zeigarnik)是20世紀初的蘇俄心理學家,他的實驗成果被人以他的姓氏命名,主要指出:[我們常被未完成的工作支配著]。
而在工作場域很多人都會聽到同事說晚上睡不好,因為很在意某個案件、項目、專案等等,也許自己就是那個太在意而無法入睡的案例。尤其在下班前未完成的工作是最具有長時間的[殘留],可能會猶豫要不要加班,但有其他因素無法加班時,可能在接續做其他事項的時間裡反覆思索著[未完成],這就是柴格尼效應。

用下班儀式來中止柴格尼效應,開啟下班後的休息時間

最近在看《深度工作力Deep work》這本書,作者提到下班儀式*與柴格尼效應,以下班儀式來中止柴格尼效應,很難一開始就有作用,但是透過練習能夠拿回注意力的掌控能力。
剛開始走到準時下班必須要讓自己接受準時下班會發生的問題,包含著終止跟同事的下班後閒聊、把工作擠壓在上班時間內避免加班、與工作對口反覆確認時間,以及對工作的在意等等。其實最難的是對工作的在意,長達8小時的工作時間,在一天結束前無法完成常讓人耿耿於懷,但工作大多是連續性的,今日的未完成正式明日工作開始,透過下班儀式確實可以降低或中止柴格尼效應的影響。
我回想起我下班前的習慣性動作──把未完成的案件闔上,擺放在辦公桌的正中間,這個就是我的下班儀式,而儀式一完成時,我好像就進入了[下班的狀態]。並不是有這個儀式就馬上有作用,一開始仍有焦慮的感受,透過反覆的執行這個儀式後,才養成屬於自己的切換模式,相較於其他同事,確實我對工作放下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對於下班後的生活經營,像是運動,能夠自由的安排。
因此,對於下班仍會有焦慮感的工作者來說,建立屬於自己的下班儀式是可以嘗試的切換方式,除了幫助自己有效地轉換到下班後的休息時間,也能後蓄積後續上班的動力。
*關於下班儀式,《深度工作力Deep work》的作者提出我覺得很重要的兩個重點:第一、下班儀式應該要能夠確保每一件未完成工作都經過檢視確認,不是把工作都放著而已,而是清楚的知道所有狀態;第二、儀式的程序該像是固定的運算法則,有一些固定的步驟,當這些步驟完成就是儀式完成。

希望喜歡職場案例小教室的閱讀者可以多多追蹤、訂閱、贊助、參與課程喔~

粉絲團連結,觀迎追蹤與按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講述有關職場的法令議題以及處理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分析要點] 有關薪資結構(包含全勤、獎金等等)的約定都需要由勞資雙方約定,而不能由單方面決定。
  很多人都說現在工作的大環境不好,所以有五斗米就該好好捧著,還有少說話多做事之類的,但我認為工作終究是工作,每個人在工作中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偶爾有該看看自己的工作帶給了自己什麼的影響,包含著物質、非物質等等。
[分析要點] 簡易判斷可以將公司與員工之外的部分排除,尤其是員工與外部的關係或賠償。
[分析要點] (四) 公司指派的的教育訓練應屬於工作時間的範圍,因此上下課途中發生亦得視為職業災害。 (五) 外宿不屬於勞保局認定的「日常居住處所」所發生之事故,因此難以認定是職業災害。
[分析要點] (一) 如果是為了上班提供勞務,途中買早餐應屬於「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私人行為」,且下班後途中買晚餐亦是屬於「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私人行為」,得視為職業傷災害。 (二) 在解釋的部分提及「順道」至金融機構提領現金或者接送家人而發生事故,在「合法」的範圍中可以視為職業傷害。 (三) 屬於員工下
[分析要點] 職業災害的認定及修養需要時間,因此可以先約定先給付的範圍,待職業災害期間結束後再進行總核算。
[分析要點] 有關薪資結構(包含全勤、獎金等等)的約定都需要由勞資雙方約定,而不能由單方面決定。
  很多人都說現在工作的大環境不好,所以有五斗米就該好好捧著,還有少說話多做事之類的,但我認為工作終究是工作,每個人在工作中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偶爾有該看看自己的工作帶給了自己什麼的影響,包含著物質、非物質等等。
[分析要點] 簡易判斷可以將公司與員工之外的部分排除,尤其是員工與外部的關係或賠償。
[分析要點] (四) 公司指派的的教育訓練應屬於工作時間的範圍,因此上下課途中發生亦得視為職業災害。 (五) 外宿不屬於勞保局認定的「日常居住處所」所發生之事故,因此難以認定是職業災害。
[分析要點] (一) 如果是為了上班提供勞務,途中買早餐應屬於「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私人行為」,且下班後途中買晚餐亦是屬於「日常生活所必需之私人行為」,得視為職業傷災害。 (二) 在解釋的部分提及「順道」至金融機構提領現金或者接送家人而發生事故,在「合法」的範圍中可以視為職業傷害。 (三) 屬於員工下
[分析要點] 職業災害的認定及修養需要時間,因此可以先約定先給付的範圍,待職業災害期間結束後再進行總核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種效應指出了我們對未完成事物的焦慮以及我們有多麼容易被這種狀態控制。從這個角度來說,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自己學習或繼續工作的方式雖然很大程度是有效的,但未必是一種健康的作法。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的事情其實是:把一件事情完成,然後忘掉,如果沒有什麼新的需要的話,從此就不再想它。
Thumbnail
不只是作曲家,很多專業人士每天在開始做事之前,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己、固定的儀式來幫助他們進入工作狀態,但為什麼工作狀態很重要呢?
Thumbnail
儀式感包含很多層面,感覺大多是特別日子的迎接,或是進行特別活動前的例行等等,但這些對我來說都很少有,也不太喜歡,主要是因為結束之後很常會有莫名的空虛感,且期待的反而會變成那個儀式感,而不再是事情本身。
本篇介紹另2個有效的避免拖延症法則:打板儀式(五秒法則)及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完成一件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的著手去做,想辦法讓自己很快的跨出那一步,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也很好,一旦動起來,也就更可能繼續動下去了,進而避免拖延。
課程講到幾種行爲心理學的技巧可以來降低拖延症,而此篇介紹遊戲化工作流程來掌控及時行樂猴,相對於理性決策者,及時行樂猴容易在我們大腦中獲勝,畢竟誰不喜歡立即性的滿足跟享樂。利用遊戲化Gamification來滿足及時行樂猴,使用電玩的一些上癮特性來套用到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引導大家完成工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Thumbnail
"好想準時下班 ヽ(`Д´)ノ " 相信這一定是許多社畜上班族的內心話。究竟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趕快往下看看吧!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
節後症候群。可是,有人收假前一晚一想到明天得早起,他就憂鬱了,心情 down到失眠。醒來時還眷戀閒散,盥洗時慢速拖拉。接著發現上班衣服變好緊,才三天就變胖,也太糟心。好不容易去上班,又奇怪說怎麼這裡痛、那裡酸的,一早就昏昏欲睡。工作也超無力、超倦怠、注意力渙散,能專心做的事只有在線上遊蕩,看看下次連
  這種效應指出了我們對未完成事物的焦慮以及我們有多麼容易被這種狀態控制。從這個角度來說,利用這樣的方式來促進自己學習或繼續工作的方式雖然很大程度是有效的,但未必是一種健康的作法。我們的大腦更喜歡的事情其實是:把一件事情完成,然後忘掉,如果沒有什麼新的需要的話,從此就不再想它。
Thumbnail
不只是作曲家,很多專業人士每天在開始做事之前,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己、固定的儀式來幫助他們進入工作狀態,但為什麼工作狀態很重要呢?
Thumbnail
儀式感包含很多層面,感覺大多是特別日子的迎接,或是進行特別活動前的例行等等,但這些對我來說都很少有,也不太喜歡,主要是因為結束之後很常會有莫名的空虛感,且期待的反而會變成那個儀式感,而不再是事情本身。
本篇介紹另2個有效的避免拖延症法則:打板儀式(五秒法則)及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完成一件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的著手去做,想辦法讓自己很快的跨出那一步,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也很好,一旦動起來,也就更可能繼續動下去了,進而避免拖延。
課程講到幾種行爲心理學的技巧可以來降低拖延症,而此篇介紹遊戲化工作流程來掌控及時行樂猴,相對於理性決策者,及時行樂猴容易在我們大腦中獲勝,畢竟誰不喜歡立即性的滿足跟享樂。利用遊戲化Gamification來滿足及時行樂猴,使用電玩的一些上癮特性來套用到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引導大家完成工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為什麼連假結束了,焦慮反而卻開始了呢?​當我們從放鬆的假期,回到繁忙的工作步調,內心往往會產生抗拒和不安。這時當你越是要求自己馬上進入工作模式,反而越會感到心浮氣躁。這種被稱為「連假症候群」的心理現象,是當我們從長假中的休閒模式,再度轉換到工作模式,可能突然感到的焦慮或慌張,而產生心理和生理不適。​
Thumbnail
"好想準時下班 ヽ(`Д´)ノ " 相信這一定是許多社畜上班族的內心話。究竟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趕快往下看看吧!
Thumbnail
不想上班的正常性:現代節奏快速的時代,不想上班是一種正常現象,無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長時間的壓力、職場關係和責任重擔可能成為想逃避工作的原因。以下是特殊情境:
節後症候群。可是,有人收假前一晚一想到明天得早起,他就憂鬱了,心情 down到失眠。醒來時還眷戀閒散,盥洗時慢速拖拉。接著發現上班衣服變好緊,才三天就變胖,也太糟心。好不容易去上班,又奇怪說怎麼這裡痛、那裡酸的,一早就昏昏欲睡。工作也超無力、超倦怠、注意力渙散,能專心做的事只有在線上遊蕩,看看下次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