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知乎@職場諮詢Alan
工作中,你接觸到了一個一听就很不靠譜、很不現實的需求時,你會怎麼做?
直接拒絕當然是有違職業精神的。
有一定經驗的前輩會告訴你:“讓需求方把需求明確清楚再做,不明確的需求不接、不做”——這句話完全正確:職場是一個強結果導向的地方,評判一個人合格與否的標準之一是能否做成事,所以輕易不要給出承諾。
貿然承接需求,很有可能接到手裡的是個雷,最終傷了自己還不落好。但如果經常用“不明確的需求我不接”來拒絕需求方的話,久而久之,也會給別人留下“挑活兒”、“不好溝通”等負面印象。
那麼需求來臨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不著急下結論
現在的工作節奏一天快似一天,繁重壓力使得我們很容易在僅僅憑藉淺淺的幾句溝通,就在心中給這個需求打上了“做不了”的標籤。這個標籤一打,我們不自覺地就對做這個事情產生了抗拒、排斥心理。
要命的是,這種抗拒、排斥心理對方是能察覺到的——人類對於情緒的感知極為強大,隔著電話都能感覺到對方是否在微笑,對方一旦察覺到你的抗拒和排斥之後,後續的溝通就會存在一些不利的障礙。
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在充分明確關鍵信息之前,不急著去下結論。
需求方提的需求不明確,可以通過溝通來使需求明確。把“ 不明確的需求不接、不做 ”的心智轉換為“ 這個需求很有意思,咱們一起來明確一下這個需求具體要做哪些事吧…… ”。
隨著溝通的深入,即使是再不靠譜的需求,通常也會找到一些可做的點。如果這個需求真的是徹頭徹尾的不靠譜,深入溝通之後,需求方自己也會意識到問題,同時也為下次合作奠定了一個情感基礎。
其次,不害怕挑戰和嘗試
讓我們產生抗拒、排斥心理的因素之一是需求的具體內容在自己現有能力範圍之外——此前沒做過類似的事,所以我們對於是否能把事情做好、能做到什麼程度心中是沒底的。人類避險的本能亦或是害怕做不好擔責任的心理使得我們輕易不願意脫離舒適區,去嘗試一些新的挑戰。
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願意去接觸每一個機會,哪怕是壞機會——“ 壞機會也是機會,沒有機會才是最可怕的 ”。
把“ 這個事做不了/不好做 ”的心態轉換為“ 這個事情有難度,咱們一起來看看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吧….. ”。
不懂拒絕的濫好人固然不智,輕易說不也不可取。
每一次拒絕,拒絕掉所謂“風險”的同時,也拒絕了機會。
最後,不要臉——整合資源,盡力而為
除卻“這不行”、“那個做不了”這類相對粗暴拒絕的表現,職場新人另一種常見的行為是:
在和業務方溝通具體的內容、效果和時效時,拉不下臉。
尤其是在對方預期過高的時候,通常會覺得認慫很丟臉就打腫臉充胖子死撐,過後又埋頭死磕。
這樣常見的後果是費力不討好——累死累活效果不理想還落得需求方不滿意。
在和業務方溝通需求內容和預期時,務必多問幾句。
問什麼呢?
首先,問一問預期。
了解對方給出預期背後的依據是什麼,然後結合自身俱體情況,逐項拆解比對,在讓對方了解現狀的基礎上對預期進行調整。這個過程通常需要2-3次以上的溝通確認。
管理預期很關鍵——對於100分的預期而言,54分是不及格;對於60分的預期而言,54分是優秀。
其次,問一問資源。
如果一個需求因為工作量大、難度大、時間緊等因素覺得較難獨立完成時,可以和需求方、自己的leader、組內的同事詢問一下,是否有現成的工具、資料甚至人力等資源來支持這個工作。
最不可取的就是覺得求人難為情然後自己埋頭死磕。善於借勢很重要——很有可能別人此前的工作裡的某一部分可以復用,省時省力省心,還能從別的工作成果裡獲得學習。
最後,問一問指導意見。
行動之前,找leader、需求方進行確認行動方案,同時結合其給出指導意見並作出相應的修改,確保我們要做的就是需求方想要的。這個過程也許會經歷幾輪的討論和修改,這就需要我們持有一個合作的心態,積極主動去尋找、聽取每一個對做成事有益的點。
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在充分理解對方訴求之前,不要著急下結論,不妨多聊聊,聊的多了,慢慢就會成為一個穩重的人。 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在有挑戰出現時,別害怕做不好,不妨多嘗試,挑戰的多了,慢慢就會成為一個能抗事的人。 保持一個合作的心態,在有困難出現時,別顧忌所謂臉面,不妨多問問,問的多了,慢慢就會成為一個能成事的人。
固然,職場是一個強結果導向的地方,評判一個人靠譜與否的標準之一是能否做成事,所以輕易不要給出承諾。
同時,職場也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地方,評判一個人卓越與否的標準之一是能否做成別人做不成的事 / 能否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