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者服務設計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近來對於銀髮事業有更多新血加入,期待能有不同的課程,設計適合學員學習的服務設計課程至為重要。
多數人不太夠清楚的勾勒出高齡者的性格、情緒、反應,抑或是其他的特質,以至於我們對待高齡者往往用自己認為的方式處理,這樣的結果非但無法處理問題,甚至會讓問題越來越大,所以課程內容先要思考哪些行為反應是高齡者的常態,他們的習慣,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偏好,以便讓服務設計時,能夠順著他們的毛摸。
當每位學員都對高齡者有一些先備知識後,進一步便的可以開始進行服務設計,透過同理心地圖,學員們更能夠深切的體認在高齡者身上直接執行某些特定的行為時,他們所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案。此外,在發展服務設計時,不僅要針對有形的困難進行服務設計,並且要加入前述無形的高齡者行為偏好,讓服務設計的阻力減低。
最後便是加值的部分,全觀化所面臨的生態問題,溶入高齡者期待愛、期望生命的持續和事情夠快速被解決。以便在服務設計時,能夠增加附加價值,讓長輩感受到服務的溫度。
感謝
老派設計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去紅斑馬的家,分享了一堂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課程,用同理心了解了長輩做一件事情背後的想法,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對不配合自己的行為不至於耿耿於懷。
對於父母親,或許許多兒女會認為及時行孝是必須的,話是不錯;帶長輩去醫院看病,也是正確的。如何減少隱形成本的支出,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觀察長輩身體、表情、動作 團隊分擔隱形成本 機動的調整組合團隊
照顧者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時,可能會出現一些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如何面對這個想法,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各位讀者,不知道你對失智症課程第一印象是甚麼? 是屬於很多理論、研究的統計數字、還是照本宣科內容與表達方式呢? 這樣的授課方式,往往會讓人疲勞、愛睏,特別時在紅眼時段(13:00-15:00)。 黃耀庭心理師優化活動式授課,在台中仁愛醫院失智症共照中心推出今年2020年全新版課程內容...
一個恐怖平衡若無法維持好,很容易又出另一個恐怖平衡,這樣的恐怖平衡需要刻意的將它處理好,才可能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
當她動輒得咎的時候,也就是無論說什麼都會被別人抵損、貶低的時候,到最後乾脆就說我不知道,說我不會或說忘記了,這樣對自己最安全。這些人也會有憂鬱傾向,對人生沒有期待,懷著自己不夠好等等負向情緒。
今天去紅斑馬的家,分享了一堂照顧者的自我照顧課程,用同理心了解了長輩做一件事情背後的想法,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態,對不配合自己的行為不至於耿耿於懷。
對於父母親,或許許多兒女會認為及時行孝是必須的,話是不錯;帶長輩去醫院看病,也是正確的。如何減少隱形成本的支出,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觀察長輩身體、表情、動作 團隊分擔隱形成本 機動的調整組合團隊
照顧者承受一定程度的壓力時,可能會出現一些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如何面對這個想法,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各位讀者,不知道你對失智症課程第一印象是甚麼? 是屬於很多理論、研究的統計數字、還是照本宣科內容與表達方式呢? 這樣的授課方式,往往會讓人疲勞、愛睏,特別時在紅眼時段(13:00-15:00)。 黃耀庭心理師優化活動式授課,在台中仁愛醫院失智症共照中心推出今年2020年全新版課程內容...
一個恐怖平衡若無法維持好,很容易又出另一個恐怖平衡,這樣的恐怖平衡需要刻意的將它處理好,才可能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
當她動輒得咎的時候,也就是無論說什麼都會被別人抵損、貶低的時候,到最後乾脆就說我不知道,說我不會或說忘記了,這樣對自己最安全。這些人也會有憂鬱傾向,對人生沒有期待,懷著自己不夠好等等負向情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市場的潛力日益顯現。許多針對高齡者的產品面臨著推廣和需求點不足的挑戰。瞭解年長者的真正需求,並與他們共同設計合適的輔助工具,將成為未來產品開發的關鍵。設計者應該拋棄傳統的為年長者設計思維,轉而打造跨世代合作的產品,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113暑期線上課】之3:《誰是好老人?》理解老年期心理需求及協助原則 此為老年期心理的演講,介紹面對的環境、心境和失智,以及從旁如何協助 適合參加對象:與老人工作有相關者。 此直接非給老年人上課、自我成長用。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長者隨著年齡增長會經過許多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改變,也許要處理來長者自於年齡、健康或家庭的壓力源。以「人在情境中」觀點來看,社工人員對於老人的多面向評估應該是一個「全人」的評估,包括個人生理、心理、情緒、靈性、經濟與社會環境等層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從2019年當教練至今,陸陸續續也帶了20多位60歲以上的長者學生,裡面大約有超過一半是被小孩拉來訓練的,在這幾年「訓練即預防」的觀念很成功的散佈在40歲以下的網路族群,也創造了不少高齡訓練的需求出來。但在供給的教練市場中,是否有足夠且合適的量能,能夠吸收、帶領這些急需訓練的需求,就是另一回事了。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本文以影片「失控的照護」為引,反思自身曾接觸到與長者相關的現象及議題,包括如養老院和社區照顧的差異。面對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未來老後生活與照顧,又應如何預做準備?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市場的潛力日益顯現。許多針對高齡者的產品面臨著推廣和需求點不足的挑戰。瞭解年長者的真正需求,並與他們共同設計合適的輔助工具,將成為未來產品開發的關鍵。設計者應該拋棄傳統的為年長者設計思維,轉而打造跨世代合作的產品,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113暑期線上課】之3:《誰是好老人?》理解老年期心理需求及協助原則 此為老年期心理的演講,介紹面對的環境、心境和失智,以及從旁如何協助 適合參加對象:與老人工作有相關者。 此直接非給老年人上課、自我成長用。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長者隨著年齡增長會經過許多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改變,也許要處理來長者自於年齡、健康或家庭的壓力源。以「人在情境中」觀點來看,社工人員對於老人的多面向評估應該是一個「全人」的評估,包括個人生理、心理、情緒、靈性、經濟與社會環境等層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場關於「世代合作、青銀共事」的講座,並從參加者Star哥那裡獲得內容總結。主要觀點包括:傳產中小企業面臨嚴重缺工,年輕人不願轉正職;打破對中高齡員工的刻板印象,溝通能力和工作熱情與年齡無關;強調世代合作的重要性,建議職務再設計讓輕齡者和熟齡者各自發揮優勢。
Thumbnail
本文章將探討高齡社會的相關議題,包括高齡化社會的定義、臺灣與中國在高齡社會中的進程、社會危機、人權議題等。另外,將分析中國的醫療保險制度與臺灣的健保制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對老人的照護與生活品質權利的保障。
Thumbnail
從2019年當教練至今,陸陸續續也帶了20多位60歲以上的長者學生,裡面大約有超過一半是被小孩拉來訓練的,在這幾年「訓練即預防」的觀念很成功的散佈在40歲以下的網路族群,也創造了不少高齡訓練的需求出來。但在供給的教練市場中,是否有足夠且合適的量能,能夠吸收、帶領這些急需訓練的需求,就是另一回事了。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本文以影片「失控的照護」為引,反思自身曾接觸到與長者相關的現象及議題,包括如養老院和社區照顧的差異。面對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未來老後生活與照顧,又應如何預做準備?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