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素養這詞最近跟著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火燙到不行,可以說是取代能力的論述用高級辭彙中的五月天(這樣會不會得罪五迷?)。實際範疇上,大家還是遇到同樣的問題:跟能力有什麼不一樣?素養導向真的比較符合學生需求嗎?許久以前,我就主張,這是個教學認識論的改變,但看執行面,似乎跟我的想法不太一樣。於是,看到這本書之後,就推薦圖書館買(結果跟法律關聯度極低),然後在還書壓力下,把它看完。
這是本有點年紀的書,一個日籍天文物理學家談科學素養。內容大部分是科學史,少部分談到他對於科學教育,以及一部分對於未來科學研究的看法。大抵而言,對於一個想要了解科學素養的內涵而言,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而從作者分析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可以增進對學科界線的新理解。
二十年前,日本也面臨了課程時數減少的問題。作為科學家,作者一樣憂慮授課方式及授課內容。這些問題看起來很有既視感,臺灣在這幾波教改中,也面對類似的問題。作者提出了,當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效率的提升,但我們似乎分配太少時間,去思索效能的問題。也就是當效率提升之後,如何減少資源的投入,但有相同的產出。
於是,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想,有個問題可以繼續思索:當教育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逐步累積,我們更清楚如何有效學習之後,那麼,減少授課時數還是問題嗎?我們有想清楚,學習時間這麼長,學生的生活真的更幸福了嗎?推薦這本書給關心類似問題的朋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5會員
497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些工作,不是像我這種對教科書沒興趣的人做得來的,比如說醫生,畢竟似乎從來就呈現考不上的狀態,所以也就透過讀書,來瞭解這行的其中一面。 外科醫師想像起來就應該跟日劇中的外科醫師一樣帥,不是像醫龍帥到爆表,就是應該像大門未知子一樣。只可惜現實人生,手術最後沒成功的亦所在多有,人生的不如意、悲歡離合、生
新書發表會後一週,我終於湊足零碎的時間把書看完一遍,除了一些小錯字跟一個法令沿革錯誤之外,是一本好讀的學術研究成果,在我們的社會脈絡中,勾勒出現在的教養類型策略、焦慮來源並分析可能成因。 教養一如作者所言,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除了親職是重要的社會身分與主要的社會認同外,也具有高度個人化經驗的特質。不同
大過年看這書有種恍然大悟感,果然是本會招來殺身之禍的書。平心而論,其沒有太多攻擊性的評論,若確如作者所做的考證,至少是部分事實的呈現。當蔣經國、蔣中正不再是禁忌,找個機會認識認識真的有必要。 在那個反共抗俄的年代,米國一如既往的風吹兩面倒,在丟失大半領土主權的政權想像中,就是控制思想,掩蓋每一個開出
搭車參加婚禮的車程和與朋友見面中間的空檔,看完這本節奏明快而且流暢的小說,雖然已經在書架上好久,作者甚至已經出了新書,還是不影響閱讀樂趣,也是近期第二本有關鋼琴的小說。 對比尋琴者的獨白式續寫,這本書視角轉換得很快,背景也大不同,唯一相似的是鋼琴作為一種媒介,反映著演奏者的心境與世界觀。 明日之星和
畢業之後閒書看得比什麼都快,昨天等剪髮、今天等夜市牛排的時間,就把書嗑完了。本書評未看過電影,不想看書的朋友可以直接看電影(誤 本人85接近86,這書裡的主角可說是大幾屆的學姊。雖然書中交代的各種壓力,看來是挺日常的,但認真想起來,處處說明了性別的差異在故事背景中,雄踞了一個悲劇主旋律的位置。 家庭
因為上級機關首長的推薦,看完了這本號稱主管必讀讀物。可能是年紀大了,喝起雞湯有點膩。口味雖然已經調整過,但已經過了那個階段,讀起來真的比較沒有熱血感,可能血管塞住了也說不定。 到了這年紀,生活、工作的比例都是選擇,也沒有正確答案。熱血跟藝術差不多,就是不能當飯吃。成功傳記讀多了,會以為所謂成功的人生
有些工作,不是像我這種對教科書沒興趣的人做得來的,比如說醫生,畢竟似乎從來就呈現考不上的狀態,所以也就透過讀書,來瞭解這行的其中一面。 外科醫師想像起來就應該跟日劇中的外科醫師一樣帥,不是像醫龍帥到爆表,就是應該像大門未知子一樣。只可惜現實人生,手術最後沒成功的亦所在多有,人生的不如意、悲歡離合、生
新書發表會後一週,我終於湊足零碎的時間把書看完一遍,除了一些小錯字跟一個法令沿革錯誤之外,是一本好讀的學術研究成果,在我們的社會脈絡中,勾勒出現在的教養類型策略、焦慮來源並分析可能成因。 教養一如作者所言,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除了親職是重要的社會身分與主要的社會認同外,也具有高度個人化經驗的特質。不同
大過年看這書有種恍然大悟感,果然是本會招來殺身之禍的書。平心而論,其沒有太多攻擊性的評論,若確如作者所做的考證,至少是部分事實的呈現。當蔣經國、蔣中正不再是禁忌,找個機會認識認識真的有必要。 在那個反共抗俄的年代,米國一如既往的風吹兩面倒,在丟失大半領土主權的政權想像中,就是控制思想,掩蓋每一個開出
搭車參加婚禮的車程和與朋友見面中間的空檔,看完這本節奏明快而且流暢的小說,雖然已經在書架上好久,作者甚至已經出了新書,還是不影響閱讀樂趣,也是近期第二本有關鋼琴的小說。 對比尋琴者的獨白式續寫,這本書視角轉換得很快,背景也大不同,唯一相似的是鋼琴作為一種媒介,反映著演奏者的心境與世界觀。 明日之星和
畢業之後閒書看得比什麼都快,昨天等剪髮、今天等夜市牛排的時間,就把書嗑完了。本書評未看過電影,不想看書的朋友可以直接看電影(誤 本人85接近86,這書裡的主角可說是大幾屆的學姊。雖然書中交代的各種壓力,看來是挺日常的,但認真想起來,處處說明了性別的差異在故事背景中,雄踞了一個悲劇主旋律的位置。 家庭
因為上級機關首長的推薦,看完了這本號稱主管必讀讀物。可能是年紀大了,喝起雞湯有點膩。口味雖然已經調整過,但已經過了那個階段,讀起來真的比較沒有熱血感,可能血管塞住了也說不定。 到了這年紀,生活、工作的比例都是選擇,也沒有正確答案。熱血跟藝術差不多,就是不能當飯吃。成功傳記讀多了,會以為所謂成功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那天跟一位學生正上著微積分的課,講到了極限值的「發散」和「收斂」,也讓我想到這二十年來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差異 以前自己在當學生時,總希望老師能將課程中的重點歸納好,讓我們在學習時只要跟著明確的步驟就能得到好成績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我自己當上老師的前幾年,雖然我會請學生真正理解我的解題步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家長選擇自學英文來補足學校英語教育的不足,並探討了學校管理理念與語言學習之間的關係。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那天跟一位學生正上著微積分的課,講到了極限值的「發散」和「收斂」,也讓我想到這二十年來在教學和學習上的差異 以前自己在當學生時,總希望老師能將課程中的重點歸納好,讓我們在學習時只要跟著明確的步驟就能得到好成績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我自己當上老師的前幾年,雖然我會請學生真正理解我的解題步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家長選擇自學英文來補足學校英語教育的不足,並探討了學校管理理念與語言學習之間的關係。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因為特價才買的書,因為我跟另一本「精準思考」搞混了,然後這本書算很標準的日本人科普書,也就是說,會有大量的重複內容……總之,日本科普書我通常評價不會太好…… 這本也是如此,我是說,就內文編輯或呈現方式,不過資訊內容又是另一回事,基本上這本書有其實用性,或者說,正好符合我的需要。 簡單說,因問年紀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