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那年在醫院見習的學習1

今天要來分享,大三暑假時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心理中心見習時,心理師和我說的一段話。

心情不好的獨居老人

個案a是一位獨居的老伯伯,跟著蔣中正來台之後,便在這裡過了他往後的一輩子,沒有再娶妻和生子。
社會局經常會來訪視這些獨居老人,有一次老伯伯感嘆起他的過去因此心情變得不太好,社會局的人便緊張的希望我們中心派心理師過去訪視。
我跟著心理師去了兩次伯伯的家,也聽了很多他的過往。
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帶領我的諮商師,他和我說:「其實我覺得伯伯還滿正向、勇敢的,並沒有像社會局的人說的這麼誇張,而且當我們回憶起過去的時候,會感嘆、心情不好也是正常的。」
是啊!在心理學所受的教育中,並不是心情不好,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是要判斷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怎麼樣的事件,來去判斷情緒的維度正不正常

偏離正常情緒維度才更要注意

比方說好了,假設今天你的貓咪死掉,一般來說情緒應該是會難過、低落等等,但是你今天卻開心興奮得要命,那我們會說你偏離常態,也就是口語中的「不正常」。明明是一個普通人都要難過的事情,可是你的情緒狀態卻是另一種狀況,這時候反而才是心理師真正要介入的,去深入瞭解你為什麼這麼開心?
也許聽了當事人的解釋之後,可能會發現是因為他的貓咪不用再受苦了,所以感覺很開心,當找出事情的脈絡以後,這個偏離常態的行為,在此特殊的情況下也變得合理,自然不需要過度的在意。
同樣的,貓咪死掉會感到情緒低落是一件相當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們也不會過度的去介入、處理,除非強度、頻率超過一個正常的範圍,且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時,那或許才會是我們該提高警覺的時候。

判斷情緒時請先理解脈絡

總而言之,我一直認為我們的情緒教育還非常不夠,常常覺得只要有負面情緒,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實判斷情緒需要將整件事情、環境、個人特質、特殊狀況等等的要點都一起加入考慮,才能算是一整個完整的系統。
期待有一天,這個社會可以跳脫「正向就一定是好的,負向就一定不好」的文化脈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