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動筆之前,想一想,這次你想要投放到文章中的是什麼?
過去,我曾以
藍色窗簾的角度切口電影評論這一件事,並引出評論就是一種意識型態的表述、碰撞與交流。意識形態的光譜上,可能偏左,討論社會議題,也可能偏右,討論商業手法。甚者,意識形態不只侷限於政治思維,可以擴張到方方面面,私密的個人經驗,充滿情緒的藝術感動,又或是專業視野的看見,如心理學、美學、文學、影像學、傳播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學、哲學、藥學或法律學。
就此,關於影評的定位有較清晰的輪廓,意即想透過「討論電影」這件事敘說什麼?
雖然看似以電影為主,影評實際上還是以人為本,不管多努力,就是涉及豐沛的主觀意識,怎麼潤飾,都很難剝除掉文字的氛圍,或說氣味。再者,撰寫影評也不應該去追求完全的客觀,否則,影評就變成了一種可複製或再造的無機物,枯燥乏味,扁平的論述,將會壓垮電影的藝術性,谷阿默就是最佳例子。當然,不追求客觀,不代表不專業,重點在於如何揉合主觀與專業知識,發展出敏銳的品味直覺。
換言之,下筆之前,首要釐清的不是技法,而是自己,我們想要透過書寫,揭露或說帶出什麼樣的自己,這是我們的自由,卻也是責任。只要下筆發表就會是一場冒險,如同投入一場關係,拿出真心,換回來的卻不一定是真情,也會有各式各樣的傷痕,這正是持之以恆的艱難之處。不過,書寫往往也會帶來療癒,即使傷痛擠壓出再多的沉痛,當我們好好地打磨,文字就會將內心的模糊與朦朧都串連起來,帶來的收穫,不僅是智性上的透徹與開明,還有無以名狀的自我同理與撫慰。
終究,撰寫影評,就是反覆舔拭傷口的過程,一下刺痛自己,一下又擁抱自己。雖然痛苦,但來回之間,也像打鐵,每一槌都會激發出火花,每一槌都在塑造自己,越是想要延伸觸角,力道就要越大。慢慢的,投入變成移不開的執著,閃爍的火爐,倒映在眼裡,烙印出的可不只是熱情,還有使人陶醉的認同驕傲。
書寫讓人找到歸所,也讓人發現一座專屬自我的山頭
熱忱重要,但書寫之間的空檔,也同樣重要。適當的清空與停機,可以幫助你冷卻,卻又不會讓你頹靡。接續打鐵的比喻來說,就像是焠火,幫助人在冷卻與加熱的反覆過程中,越來越堅定,越來越銳利。
總而言之,寫很重要,但為何而寫更重要,否則當亢奮消退時,提筆就像搬石,讓人步履蹣跚,甚至駐足不前。你想要在影評中帶入什麼樣的個人面貌,只有你能決定,或是說只有你能明白,沒有人可以指手畫腳,這是你對自己跟讀者的責任。
生活就是你的靈感,你的生活越豐富,文章的內容就越是遼闊
貳、決定好影評要放什麼,那要怎麼放?
說完了書寫中的放入,接著就來談談,比較技術層面的,「怎麼去放入」,意即技術層面的如何寫。不過,本文提供的只是經驗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變化,大膽嘗試,敲敲打打的過程,就算不斷修改讓人挫折,也不會全都是否定,更像一種自我期許,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再者,某些用法,不適合當下,反而很適合其他的文章。為此,修改過程中的遺落,值得珍視,甚至能夠在某一天重拾。
一、劇情的梳理
這通常是第一道關卡,誠然,沿著劇軸發展去撰寫是常見且方便的開頭,幫助人很快就找到書寫的起點,但要怎麼表現,的確是一個大哉問。就我個人而言,通常會放入情緒感觸來擴寫。
在《游牧人生》中,不只一場戲,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去呈現,人的渺小,不管是綠意的山林、波濤的海岸、漫長的公路或是荒蕪的沙漠。就此,觀影者不只從特寫之中的皺紋,梳爬出芬恩的落寞,也從遍地而生的寂靜中,品嘗到獨身一人的寂寞。為此,電影中的每一段分離,都那麼輕易地擠壓到心弦。
上述段落,要講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只是電影讓我感到主角很落寞。
為何會抓情緒來擴張描繪,如前所述,因為我把諮商心理這個專業背景放入書寫中,所以特別關注角色人物的情緒起伏。
如果說,我要結合自身的另一個專業背景,社工,就會從社會學的角度來開場。
因應美國夢至上的絕對信仰,成功被放大,失敗被縮小,或忽略。許多人的美夢,變成噩夢,甚至是一場醒不來的幻夢。成功,因為足夠努力,具有才能;失敗,因為不夠努力,沒有天賦──屹立不搖的個人歸因,忽略了體制與環境的影響,操之在己,人定勝天。在充滿盼望時,讓人飽滿希望,但在挫折接踵而來時,卻像一朵甩不開的烏雲,所到之處皆是淒風苦雨
──《夢想之地》
上述的段落,則是要引出我對於美國夢(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綜合來看,不管是心理學或是社會學,我的脈絡梳理,都不會單純只是劇情描述,而是一種引用,利用故事去論證,帶出想要投放的脈絡重點。否則,假若只是單純描述劇情,電影大綱或是維基百科就有。簡言之,這個投放,就是在文章中,放入消化過的感受與想法,放入自我的獨特性,我們的文章才會活過來。
擴寫,符合劇情的描繪,卻也帶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