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篇文章提到,莊子提出檢視思考的方法:
第一個,凡事只是相對,不是絕對。
請你站到事情的對立面看一看,換位思考一下。
第二個,莫若以明,請你用更宏觀的高度看一看,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過去看事情都只是雙眼所及的範圍
莊子會要求,來,請給我360度全景視野。
我們可以說,
這幾年很講求的思辨能力,莊子可是老祖宗了。
當我們能夠以不同角度思維,突破現有框架之後,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必要」,到底是自己想要?還是大家都告訴你這是「必要」?
年年汰換的智慧型手機,聯名限量的球鞋、精品;
人生勝利組的配備:房子、妻子、孩子、車子、銀子兼具的「五子登科」;
甚至是手機通訊軟體裡一大堆想退又不好意思退群的群組。
這幾年從日本開始流行的「斷捨離」收納法,
其實就是一種釐清自己人生「必要」的整頓。
一開始只是先從居家物品開始整理,
逐漸擴展到無謂的人際關係。
很多實行斷捨離方法的體驗者,得出一些心得:
原來,我從30坪搬到13坪的房子,其實已經很夠安身了;
原來,簡簡單單的生活,反而更看清楚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而這,就是莊子說的「反璞歸真」。
回到你最開始的樣子──那個,童年只需要一小粒糖就歡天喜地的純真。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要獲得快樂是這麼困難的事?
莊子說了個寓言:
渾沌七竅未開,儵和忽出於好意,每天為他鑿一竅。
七日過後,七竅已成,渾沌已死。
小時候我讀這個寓言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會有人沒有七竅?鑿開七竅痛也痛死了吧?
後來我才漸漸明白,
莊子筆下的渾沌,
也許該把他想成一種「天地未形成前,那種陰陽不分的模糊狀態」(也就是盤古還沒動工前的狀況,類似宇宙大爆炸?)
或者是初生的孩子,那種善惡觀念還未被建立、尚未社會化的狀況。
而七竅,也就是我們的五種感官,
各種慾望,來自於感官接收與享受,
隨著感官享受越來越分明,人最初那個「真」的特質,也越來越淡化,
最後,我們因為各種感官不滿足,陷入更多的痛苦中。
所以莊子說,七竅已成,那個「渾沌」的心也死了。
讀懂「必要」的莊子,更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楚王想迎他為相,莊子擺擺手笑說,與其像祭壇上披上錦帛的死牛,我還不如當之爛泥中自由打滾的小豬呢!
惠子忌憚莊子搶他的職位,莊子訕笑道:你當成寶的腐老鼠,我可不把他當美味。
「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是要窮了一輩子,但得了個自在;還是汲汲營營、戰戰兢兢,追求富貴功名?
莊子很坦然的接受了貧窮,(雖然我不知道莊太太什麼反應)
要「自願」成為一個社會公認的魯蛇還活的灑脫自在是很不容易的,
可看看身邊這些每日被各種高壓逼壞身體的社會菁英吧?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這句名言在職場上根本變成過勞死的另種詮釋。
我們從小被教育著「努力」、「積極」、「奮鬥」、「爭取」、「競爭」,
好像不擁有這些信念,就是社會廢物。
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裡,
你能為自己創造多少符合市場需求的價值,就能為自己標上一個漂亮的身價。
但仔細想想,我們有多少求而不得的憤恨、沮喪、甚至自我否定,
也都源自這些符合社會期待的正面信念?
莊子忍不住笑了,
「有用」與「無用」本就是因應市場價值而出現的判別,
但若因「有用」而難以頤養天性,
從這狀況來看,無用也許才是大用呢!
明白很多事不是只有一種詮釋方式,
我們才有機會從一直扞格不入的社會框架中,
突破找到另一種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再逼著自己進入只有一種形狀的框架中,而是接受另一種可能。
不適合升學體系,也許你在技職更能適性揚才;
相互折磨的婚姻,也許單身後反而更能找回自我;
莊子說,心打開了,你才有機會蛻變成各種樣子。
就像〈逍遙遊〉中那隻大魚「鯤」,他脫離水面乘風而起,就能幻化成大鵬鳥。
看不懂的人會說,莊子,你又再說無邏輯的神話了,魚怎麼可能突然變成鳥呢?
莊子笑笑:
傻瓜,是你自己否認了一切的可能性。
我的心告訴我,
只要我願意,我可以成為各種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