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台灣更上一層樓,總體資源量要變多是一定的,所謂先享受公平分配的果實,通常都是講笑話。現代產業的資本集中度太高,你以為賺幾千億,其實真的進口袋可以花的也沒多少,大部分都要投入到技術更新上,不然過幾年就沒競爭力。一旦沒競爭力,是整個產業數以萬計的人都失業,這可不是開玩笑。
那麼,這種狀態怎麼根治?既然症狀先處理,也不是放任病灶不管吧?
一套正義一定有它的受益者
這是當然,不過我們要想的是,所謂的根治,究竟指的是什麼?對個人來說,健康指的是一種平衡狀態,就是國中生物說的,運輸協調各種系統,運作正常沒有阻礙。但套在國家社會上,我們很難解釋怎樣叫做健康,每個人的價值都會決定這個「健康」是什麼。
筆者的意思是,這種套用其實隱含條件,多半是預設你「應該要相信這才是正常健康的狀態」,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對宣稱此狀態健康的人來說,是對他個人最有利?每個想要改造社會的,都會主張他的政策,才是正確無誤對大眾最好,若是如此怎麼會有反對者?
解決方案,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扣反對者既得利益者帽子。這去看文革就清楚了,整套改下來國困民疲,只穩了老毛的位子,過程中每一個被鬥的人,通通都是被掛上既得利益的標籤。
我們在台灣,千萬要記得這個教訓,不重視協調,只講絕對正義,此類解決方案一定有鬼。
「太平盛世」下的政治現實
太平盛世,大家和樂賺錢,人人位階都得到提升,就算沒有整體提高,也會得到部分資本。這是為何那些藍領階級,不響應覺青的「改革抗暴」,最深層的原因之一。對他們而言,既有的模式可以讓他們小孩取得一定的資本,無論這個資本是經濟還是文化上的。
改革,若抽掉既有的根基,卻又給不了其他的期待,誰會理你?這也是地方助理每次談改變,都覺得累個半死的原因,深入了解就會發現,人家不是只看錢,也不是死要面子,住在一個地方久了,自然會很在意某種社群的協調性。
所以,不管哪一種作法,我們都會發現執政黨換來換去,都傾向增加資本鼓勵開發,因為這作法幾乎不影響現狀,還可以提高競爭新資本的機會,大家都開心。缺點是,之前篇章提過的,舉國之力發展某一產業成功,其獲利必須要分到其他階層,不然縱使你條列各種數據,沒賺到的人就是會不爽。
這也不能說錯,都是繳稅者,拿稅金去促成某一產業茁壯,結果此產業沒回饋高額稅金,對其他人來說,就是變相的劫貧濟富。故,談論這類產業發展時,為何每個反對黨都會用圖利來當作主打,因為還真的有一定道理。
這些政治面的不談,實際上怎樣讓盛世的頂點延後,或是產生反轉,維持整個社會運作?
台灣有很多新路,但法規難跟上新技術
大體上,就是開發,沒別的。
問題不是開發,是開發什麼。是既有的產業擴大,還是投入新的產業發展,前者風險低但可預期的成長小,後者風險高但成功的回報很大。沒有那種不開發,只講分配可以維持下去的道理,這種思維建立在零和遊戲上,以為全世界的生意都是一方獲利另一方損失。
要開發,擴大國家的成長,現代幾乎都是投入新的產業,只要有一兩個產業在世界處於領先,在這全球產業鏈的時代,台灣這種中等國家,就可說保住了基本成長的空間。
在台灣,不講半導體、光電、生技等等科技業,還有哪些可以走的路?
其實還蠻多的,畢竟台灣在數十年內,從未開發國家躋身已開發國家,這種成就算是世界少有。但這也代表,我們很多產業,運作思維跟技術水準,尚未提升到已開發標準。
只是筆者也必須要講,實際上要作,困難重重。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法規跟不上,許多舊法規對應不到新技術,而了解新技術的都是第一線的產業人員,可我們要照例,找立委逐步修法,這又會遇到立委本身對新技術毫無概念的困境。
新技術擁有者,往往就是法規解禁的最大獲利者,而修法就形同替特定產業圖利。但你不給他圖這個利,這個產業怎麼發展起來?而立委不懂,修法得依靠業者,公務員作事一不小心,非常容易被扣上圖利帽子,沒被關也被起訴好幾年。
抗爭、怕事與「發大財」的困局
這種狀況怎麼可能發展新事業?
筆者是實際碰過一些案例,這些法規要解禁,促成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大概就兩條路。一種公開透明,告訴大家要來修舊法,通常馬上就會引來各種環保跟土地正義的團體,從頭反對到尾,就算人家看到新技術的報告,知道自己根本搞錯,還是會堅持抗議反對到底。
另一種,偷雞摸狗,小心翼翼不讓人知道,最後透過包裹式通過立法。看來似乎沒問題,但通常只要業者開始動工,馬上就會引來各種社團抗議,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蓋工廠就是錯的。這也讓現在的公務員跟立法委員,已經不敢透過鴨子划水的方式去立法,可以公開就公開,所謂「省事事省」。
這還不包括政治對立造成的問題,不同政黨支持不同技術跟業者,一旦中央地方不同調,處處干預時時反對,事情根本做不下去。更別提2018惡夢,台灣原本有一些機會的,全部被炒房開發優先打掉。
這誰害的?民眾自己,跟你說新的工作機會1,000個,對你小孩就業有幫助,還遠遠不如房價翻倍發大財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