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槐花美味,為了一嚐槐花的滋味,十多年前就上網買槐花種苗,播種的人大概也是喜歡種些奇花異草的人,不過大概眼見種半天卻乏人問津,不想玩了,於是賣種苗時索性就多送了我們好幾棵。
一直盼望秋天槐花開時能大快朵頤,但這一盼就是十年,直到去年才開了花,一嚐竟是苦澀苦澀的,搞半天原來能品嘗鮮花、做料理的是外來種的洋槐,我們種的其實是傳統的國槐!
幸好在寫博論時,在古文獻中發現有一道著名的涼麵叫做「槐葉冷淘」,「冷淘」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涼麵,杜甫甚至還寫一首詩來大力歌頌這道涼麵,這道涼麵就是用國槐的嫩葉做成的,原本失落的心情才又轉為雀躍!以下就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麵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比珠。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杜甫〈槐葉冷淘〉
(譯文)
採摘高大槐樹上的嫩葉送到廚房,去附近的集市買來新上市的麵粉,把槐葉搗碎,讓它的汁液和渣滓與麵粉調和在一起做成麵條,再下到沸騰的湯鍋裡煮熟。想要再多吃一點,卻一下子就被吃光了。
冷淘鮮嫩的綠色使筷子生光,兼有香飯和蘆筍的清香。嚼在口中比雪還要清涼,真是痛快啊,請人品嘗不啻以珠相贈!
我願意騎上千里馬,把這道槐葉冷淘送到皇宮的御膳廚房。這一路雖然山高路遠,擔心會有所耽誤;然而我向君主進獻美食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有所改變。或許我進獻的美食就像芹菜和水草一樣微不足道,卻有著我的一片忠心與誠意。
萬里之外的君王此時也許正在避暑的涼殿,手邊晶瑩的玉壺也盛放著寒冰。然而君王納涼到了傍晚,這道槐葉冷淘正是他在這個時節最需要的一款消暑美食。
這麼一道「槐葉冷淘」被大詩人如此珍視,禁不住要為它寫了一首詩,津津樂道它的作法與色香味,甚至希望不辭千里、透過千里馬也要送給君王品嘗的消暑美食,怎能不讓人心動,進而食指大動呢?正好家裡有種國槐,在這暮春時節正是發嫩葉的時期,忍不住要採摘來做麵了。以下就復刻這道古料理的做法:
槐葉冷淘 食譜
材料:高筋麵粉200克、新鮮嫩槐葉50克、水150克、鹽2克。
作法:
1.先將槐葉清洗乾淨,加入150克的水用調理機打碎。
2.再濾除殘渣,取85克的槐葉汁。
3.將麵粉加入鹽,分次加入槐葉汁攪拌均勻,
4.以揉搓方式揉成光滑不沾手的狀態,麵團蓋上保鮮膜,室溫靜置30分鐘醒麵。
5.取出麵團,桿成均勻薄片。
6.灑上麵粉內摺成3摺,用刀切成所需寬度的細絲。
7.再撒些麵粉,將麵條抖開防止沾黏即可。
8.燒滾水,下鍋煮麵。
9.麵熟後放入冰開水中冰鎭一下,再淋上醬料即可。
槐葉冷淘 醬汁作法
出處:清代《調鼎集》
作法:雞汁(蒸雞所滴的汁)150克、花椒末3克、薑泥25克、烏醋20克、清醬油15克,將以上材料混勻即可。
杜詩原詩有「汁滓宛相俱」,意思是將槐葉的汁與渣都和入麵粉裡揉麵,但實際操作發現:加入槐葉渣很容易造成麵條斷裂,後世《山家清供.槐葉淘》則有「研細濾清」之句,即濾除渣滓,只取槐葉汁和麵,此處採南宋《山家清供》的作法。
此外,杜甫時代的冷淘麵到底是甚麼型態呢?有人從「勸君投此珠」的詩句認為是將麵糰揪成小粒的麵疙瘩;也有人認為既然要用筷子吃,自然是做成條狀,正如劉禹錫詩:「引箸舉湯餅,祝詞天麒麟。」(〈 送張盥赴舉詩〉 ) 這首詩是在寫劉禹錫送一位年輕的朋友去考舉子,回想起當年那孩子出生時,自己在湯餅宴現場,夾起一筷子麵條,祝福孩子長大像麒麟一樣卓爾不群。似乎都言之成理,但與後世清楚說明「薄桿縷切」,甚至名為「翠縷冷淘」畢竟還是不同的,在文獻資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此處姑採南宋《事林廣記》的作法。
此外,在杜甫詩中也沒有提到醬汁與配料,或許正如《事林廣記》所提「隨意合汁澆供」,喜歡甚麼醬料就加甚麼醬料吧!後世關於冷淘的花樣與醬汁、配菜的作法可說不斷出新、花樣越來越多,有的會加蘑菇滷、芝麻醬,像黃庭堅就喜歡在槐葉冷淘上加上豬肉鹵(《侯鯖錄》)。
關於涼麵配菜方面,有的會加筍乾、雞絲、有的還會加魚凍或熟蝦肉,陸游則喜歡加上豬腿肉,所謂的「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槐芽即是槐葉冷淘,豚肩即是豬腿)。可見古人在吃冷淘上的講究!
但為了品嘗到真實槐葉的清香,不讓槐葉冷淘淹沒在諸多醬料與配菜裡,我們調了一個相對簡易的醬,這是參考清代飲食著作《調鼎集》的作法,清雅而不失滋味!上回清明假期邀請老師、師丈與好姊妹韻婷來我們園子裡遊園賞春,在我們做的諸多應景料理當中,這一道復刻古人食的小清新——槐葉冷淘,沒想到竟是最受歡迎的!
槐葉冷淘自從有了大詩人杜甫親自做詩的加持,之後則成了文人菜的經典。每到清明時節,歷來佳詠不絕如縷,除了被黃庭堅列舉為世上三種最美味的食物之一;蘇東坡在〈二月十九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一詩,他在枇杷熟、桑椹落的時節,吃到了用槐芽做成的槐葉冷淘,令這位大美食家發出:「此生有味在三餘」的感嘆;陸游在〈春日雜題〉讚嘆:「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 明代徐渭〈春興〉則有:「柳色未黃寒食過,槐芽初綠冷淘香。」
那麼槐葉到底有甚麼特殊的魅力,竟能讓歷來的文人雅士如此著迷?
原來槐樹是中國古代宮廷必植的樹木,又稱為「宮槐」,據說周代的朝廷要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座其下。天子面見群臣時,三公要面向三槐而立,群臣則立於左右九棘,後世用來比喻為三公九卿。因此在周代時興種槐樹,槐樹即有國家棟樑的比喻。到了唐代,長安及道路兩旁盛植槐樹,槐樹則被稱為「官槐」,是官道的行道樹。這麼一來,槐樹隱隱然就被賦予了象徵權力與地位的政治含義。就像唐代的傳奇小說〈南科太守傳〉,將故事設定在一棵大槐樹下,有所謂的大槐安國,以之作為士子們最渴望大展長才的廟堂隱喻,這絕非一件偶然的事!
此外,在醫書中的記載槐葉能「泄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醫林纂要》)。《日華子本草》也記載:槐葉能「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藏蟲及熱,治皮膚風,並腸風瀉血,赤白痢。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及疔腫。」這麼豐富的藥用價值,因此槐葉也被稱為「金藥材」。這對因為失意挫折所帶來心傷的士子們,吃吃槐葉做的冷淘清熱降火,治療過度苦悶的心疾,想來是再好不過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