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會胖的人都死了 -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 讀後心得 - 上

吃多少卡 - 消耗多少卡 = 增加體重 ?

你是否也曾經跟我一樣,覺得體重這個的東西是單純的加減法,輸入 - 輸出 = 體重增減。不過,實際上身體在能量代謝上並不是這麼簡單,真正能控制我們體重的東西,是一條叫做體重設定點的線,想要控制體重,節食或多運動其實並沒有很大的成效,降低自己的體重設定點,才是最簡單暴力的減重方法。
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帶我們了解體重設定點,這個設定點的機制與如何運作,書中也簡介了能量代謝學,說明人類由演化、環境、歷史等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現在人的身材。還有講解如何控制這個體重設定點來改善過度肥胖的問題,與討論節食到底有沒有用。。
這本書的作者是Dr Andrew Jenkinson,專長領域為減肥與飲食調控,執行減肥手術超過十五年以上的經歷。

能量學 身體如何控制體重

負回饋機制
書中提到,鑑於明尼蘇達州飢餓實驗與佛蒙特監獄盛宴的實驗(暴食對體重的影響),身體存在一種負回饋機制。拿水份攝取來當例子的話,過度攝取水份會讓人不想喝水(降低攝入)與增加排尿(增加排出),而水份不足的話會感到口喝(增加攝入)與降低排尿(降低排出)。熱量攝取也存在著相同的機制,熱量攝取過量(吃太多)會產生飽足感(降低攝入)、食慾下降(降低攝入)、增加基礎代謝(增加排出),而反之的節食會讓人產生飢餓感、食慾上升、降低基礎代謝。

食慾、飽足感與脂肪油表
食慾是由飢餓肽(Ghrelin)來產生的,主要是由胃來產生這個激素。
飽足感是由肽YY(Peptide YY)來產生,主要是由小腸來產生這個激素,這也是吃完東西要經過大約20分鐘才會感受到飽足感的原因,要等食物到小腸時才會產生PYY。
而瘦素(Leptin)由脂肪細胞分泌,主司身體是否要累積脂肪。

那為什麼還會肥胖
主要原因有兩個,先天與後天,先天因素是天擇下的結果,後天因素則是環境關係。
人類個體間累積脂肪的能力還是有所不同,容易累積脂肪的個體間接表示他的代謝比較有效率,而這也代表具備在飢荒下存活的能力,長久下來,沒辦法累積脂肪的個體都被自然淘汱了,簡單的說,沒辦法胖的人都死了,而我們這群活下來的後代,其實都具有肥胖(累積脂肪)的能力。
環境則是人為的結果,人類自己打造了容易肥胖的環境,書裡舉了牧場牛的例子,牧場牛的飲食都是能增肥的玉米飼料,而且在環型柵欄裡讓牛隨時都能吃到食物。玉米飼料換成人類的飲食,就是近代流行的美式飲食、甜點與精製澱粉。在這個飲食方便又都是熱量炸彈的環境下,再配合天擇下的累積脂肪能力,肥胖就很合理了。

環境致胖因子

天擇是必然的,但是人類為什麼會自己打造出一個容易致胖的環境?比較一下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器官,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大腦發展遠大於其他物種,而消化器官則反之。簡單的說,人類把大部份的能量拿去發展大腦,但是能量是有限,所以必須犧牲其他器官的發展,而我們的就是犧牲消化器官,我們的腸子比別的動物短,胃也比其他動物小。這也是為什麼人類是少數能使用火來烹飪的物種,火取代了部份消化器官功能,而烹飪食物導致了後續食品加工業的發展,進而讓人類發展出純化食物、精製食品等技能,於是,糖、油、麵粉等食物慢慢出現在我們的世界。
純化食物、精製食物是科學的展示,高超的去蕪存菁技巧
1950年代,美國的心臟病發病率急速上升,科學家開始認為心臟病與飲料之間存在著關聯,飲食中兩個最大嫌疑人就是糖與脂肪,製糖業先發制人,資助脂肪有害派的科學家進行研究,糖在這場戰爭中獲勝,天然胞和脂肪被認定成對人類有害的食物,進而導致1977年的國家營養指南,建議將碳水的攝入量提高,脂肪攝入量降低。脂肪減量造成食品的風味變差,而解決方案是讓糖去代取脂肪,而植物油也取代了動物油,糖與植物油的消費量激增,導致西方人肥胖率上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