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反動的修辭》—現實在兩極光譜之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書歸納出的反動修辭(reactive rhetoric)分別是:

悖謬論:改革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希冀的是財富更平均的分配,但卻適得其反得出不良後果;無效論:社會的發展有如自然定律,任何改變的企圖註定失敗;危害論:改革或許是可欲的,但會摧毀原先的良好傳統。

Hirschman以民權、政治權、社會權作為權利發展的三個階段為背景:

民權是於十八世紀時追求個人自由如言論、思想、宗教、正當法律程序等,以自然法原理與美國、法國的革命為基,較為近似所謂的第一代基本權,也就是對於國家干涉自由的消極防禦面向以及柏林所述的消極自由;

政治權獲得民權後,在政治社會的實踐權利,投票權的擴大也就是為十九世紀的主軸,也可稱作公民權;

二十世紀後,公民權的範圍擴大至包括社會與經濟領域,使得最低限度的社會福利被提倡,例如健康、教育、交通等,以此等生活條件的確保為民權與公民權的前提。

而這些也就是當代「基本權(foundamentatl rights)」同質的權利。


權利的獲得多是經過代價所換得,德修維茲在《你的權利從哪裡來?》書中也提及因二戰納粹屠殺猶太之故,使得德國基本法第1條才明文訂定人性尊嚴。然而在每種革新之中,必然出現的是反動的論述,二者的對應:action / reaction 是來自於牛頓的第三運動定律,且反動經常是隱藏在進步的背後,以進步為衣卻訴諸著相反的行動。在時序上常以危害、悖謬到無效的論述為順序出現,然而其間並無優劣而只因批判論據不同而有別。

危害論可以海耶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批判為例,亦即社會主義的權力其中將導致個人的自由被剝奪。危害論的適用範圍較侷限為特定歷史環境,先前改革成果的存在才有得以共憶的情境,因印象仍舊鮮明之故,對於現狀安定的希求將使得人民懼怕改革所可能帶來對原先成果的毀壞。

悖謬論則是在不安感升高的社會環境中萌生,例如柏克對於法國大革命的反省,其並非否認人能對社會產生撼動,卻是指涉人的行動所將產生非意圖性的後果。例如追尋自由卻導致奴役、追尋民主卻導致專制、追求分配正義卻使得財富更加兩極,就像是伊底帕斯,為了預防某種不利後果卻反過頭來促成了這件悲劇。然而被謬論相對於其所批判的進步論述而言,卻相同地表顯出社會的可預測性,兩者之間的差異只在於基於不同觀點作出了不同的預測。但誰對誰錯呢?

無效論述雖表面上看似弱化的悖謬論,但對世界的觀點卻全然不同。無效論對世界的看法是消極的,認為世界是人的行動無法改變的,深層結構是已如其所是地存在,所有的改革無論多麼振奮全都是表面功夫。例如托克維爾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看法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出了大革命所獲得的成果實際上不過是舊有制度的產物,這對於進步改革者所造成的重創正在於提出了這樣一個挫折的問題:那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流血流汗?

三種反動論述可如此表達:「如果...就會」(危害論);「原本...卻...」(悖謬論);「即便...也...」(無效論)。然而修辭本身是不帶有是反動或進步的政治立場,故而如此修辭也能被進步派所用,例如如果我們進行改革,社會將會比現在更加美好、改革不會導致完全相反的荒謬結果,反而是成功推進了社會、改革並不會是徒勞,因為人的意志與依此而生的行動能夠改變整個社會。

事實上,法律的訂立與修正也是每次革命的成果,無論是在死刑上是否廢除的議題,反動論述所出現的:「監獄大爆滿」、「以為矯治完成卻回到社會再殺人」、「即便廢除死刑對於社會也沒有改變」等等,或者是在同志婚姻上出現的:「如果通過就會人獸交」、「原本只是想通過同志婚姻,卻變成多元成家」、「即便通過同志婚姻,同志仍然深受歧視」等等。

但是在後者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反動的論述在經驗資料上是被否證的,然而卻不代表我們可以不以論據的方式去回應、面對這些詰難。尤其,修辭的中立使得反動與進步是光譜的兩端,現實卻總在光譜之間,甚至修辭也會結合成不同種類而呈現各式各樣的難題。我們能做的是保有思考與溝通的餘地,知道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在極端之間,架起溝通的平台,去面對反動的修辭,如此才能使改革雖然溫和卻是有效,也讓一個理想的社會圖像更加貼近地面,不再是空中樓閣。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28 二十世紀初韋伯的兩場演講被整理成文字,分別是以「學術」與「政治」為不同主題,而這也映襯到這場《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中的內容:「政治不屬於課堂...不過就講師方面而言,政治肯定也不是屬於他們的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64  「所謂的攝影,就是人生」,荒木經惟這麼說。在這本關於攝影的書中,他多次闡述他的理念,基本上可以用前述這句話代表,因為對他而言,攝影就是活著,而在攝影中他也一直探討著生與死的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34 「一七五七年三月二日,達米安( Damiens )因謀刺國王被判處「在巴黎教堂大門前公開認罪」,他將「乘坐囚車,身穿襯衫,手持兩磅重的蠟炬」,「被送到格列夫廣場( the place de Gr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37 這是許多人口中的哲學經典,但或許就像《槍砲、病菌與鋼鐵》一般,沒幾個人真正讀過,而只是把這本書名如同海德格的存在主義一般掛在嘴邊當作書袋的內容物,以便隨時掉落。 這本書以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473 這是本精彩的書,精彩地粉飾與成功獲得好評,並把敗行合理化、美化後,獲得讚賞的偽傳記。 《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說的是克里斯多福·麥坎德斯(Chris McCandl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27 若我們探討著存在主義看到沙特說我們被拋擲進這個世界,面臨這種荒謬我們不得不的自由時,或許可以感到人的能動性。但是這些少年的世界與我們有所不同,我們沒辦法在這裡看到任何的希望,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28 二十世紀初韋伯的兩場演講被整理成文字,分別是以「學術」與「政治」為不同主題,而這也映襯到這場《以學術為志業》的演講中的內容:「政治不屬於課堂...不過就講師方面而言,政治肯定也不是屬於他們的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64  「所謂的攝影,就是人生」,荒木經惟這麼說。在這本關於攝影的書中,他多次闡述他的理念,基本上可以用前述這句話代表,因為對他而言,攝影就是活著,而在攝影中他也一直探討著生與死的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534 「一七五七年三月二日,達米安( Damiens )因謀刺國王被判處「在巴黎教堂大門前公開認罪」,他將「乘坐囚車,身穿襯衫,手持兩磅重的蠟炬」,「被送到格列夫廣場( the place de Gr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37 這是許多人口中的哲學經典,但或許就像《槍砲、病菌與鋼鐵》一般,沒幾個人真正讀過,而只是把這本書名如同海德格的存在主義一般掛在嘴邊當作書袋的內容物,以便隨時掉落。 這本書以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473 這是本精彩的書,精彩地粉飾與成功獲得好評,並把敗行合理化、美化後,獲得讚賞的偽傳記。 《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說的是克里斯多福·麥坎德斯(Chris McCandl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27 若我們探討著存在主義看到沙特說我們被拋擲進這個世界,面臨這種荒謬我們不得不的自由時,或許可以感到人的能動性。但是這些少年的世界與我們有所不同,我們沒辦法在這裡看到任何的希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法西斯暴力的出現以及對法西斯暴力的反思向我們揭露了左派思想中現存的兩重危險性:由於「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思維方式,歷史中的各種不正義都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對於法西斯式的暴力或各種在國家制度內的荒唐行為感到驚愕,但這種驚愕卻因為「歷史自動進步的進程」與必然勝利的信仰而未能轉化為一種知識與哲學的開端。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最近國會又爆發肢體衝突,雖然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邏輯可以說,所謂靈活的道德底線表現在言行中,過去民進黨在席次弱勢當下往往是用暴力手段癱瘓議事,而且振振有詞地告訴國人自己在「維護民主」,而當民進黨變成相對多數時,利用席次優勢蠻橫行事時,政敵如法炮製當下,民進黨開始指責別人不民主,如果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法西斯暴力的出現以及對法西斯暴力的反思向我們揭露了左派思想中現存的兩重危險性:由於「階級鬥爭的歷史」的思維方式,歷史中的各種不正義都成為了一種常態。人們對於法西斯式的暴力或各種在國家制度內的荒唐行為感到驚愕,但這種驚愕卻因為「歷史自動進步的進程」與必然勝利的信仰而未能轉化為一種知識與哲學的開端。
Thumbnail
現代人大多是自由的,然而自由的人並不總是能輕易發展出自己的想法。 看似自由實則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成為單向度的人。 最近看馬庫色《單向度的人》、以及心理學「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都提到了辯證法這個偶爾出現、總是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東西,今天來聊聊它。
继之前的兩次思考,继续思考。 《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为非理性的社會權力穿上了一层理性的外衣,所以要對其大加批判。 因爲社會權力是從現實中形成的,來源於物質利益的鬥爭,其本質就是非理性的。 我想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皇帝”制度。自從劉邦當上天子的那一
最近國會又爆發肢體衝突,雖然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邏輯可以說,所謂靈活的道德底線表現在言行中,過去民進黨在席次弱勢當下往往是用暴力手段癱瘓議事,而且振振有詞地告訴國人自己在「維護民主」,而當民進黨變成相對多數時,利用席次優勢蠻橫行事時,政敵如法炮製當下,民進黨開始指責別人不民主,如果
Thumbnail
『自由的界限,應當是他人的自由開始之處。』~ 約翰·斯圖亞特·米爾 米爾是在其的名著《自由論》(On Liberty, 1859)一書中詳細闡述了“害人原則(Harm Principle)”。其核心思想是,個人的自由只有在其行為對他人造成實質性害處時才可受到社會的限制。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左翼政黨在西方發生政治重組,進步主義者的論點缺乏證據與邏輯的支持,大大影響到他們在辯論中的勝率。美國的進步主義採取與歐洲不同的策略,通過意識形態綁架控制了學術界,失去中立性加速社會共識的瓦解。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