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工作帶小孩 ✿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森林聊遇∞ with mori 聊一聊,遇見你,也遇見自己。
我依稀記得,兒童發展應該是在二、三歲左右是最愛說「不要」的年紀。
不要不要不要,什麼都不要⋯⋯
比較常看到大家這樣寫WFH (work from home) with kids,雖然我並沒有碰到這樣的情形,但因為與父母同住的關係,疫情以來,奇妙的事情也不少。
舉凡,從去年開始的口罩預購、振興券發放,母親的數位學習能力不錯,父親的話⋯⋯遇到操作上的問題,就會看到他一直重複同樣的操作模式,然後持續得到否定的答案。有時候試著教他幾次、有時候代他操作,有時候就⋯⋯let it go,下次有機會再繼續教。
今年五月中疫情升級以來,逐漸變成到哪裡都要填寫、登記實聯制,提供個人聯絡方式,手機發送簡訊其實習慣了就很快。
我:「實聯制掃碼會了嗎?」(上次已經在家練習了幾遍)
父:「不會。」
母:「QR code 掃碼器不是有幫你下載在桌面嗎?有在用嗎?」
父:「沒有。我自己有帶筆,用寫的。」
我:「要再來練習一下嗎?」
父:「不要。」
我依稀記得,兒童發展應該是在二、三歲左右是最愛說「不要」的年紀。
不要不要不要,什麼都不要⋯⋯
∞森林聊遇∞ with mori
聊一聊,遇見你,也遇見自己。
喜歡按個like✿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147內容數
蔬食行旅,可以是「蔬」同時也是「書」,記錄圖書館&附近蔬食選擇,親友聚餐多是葷食,自己一人出門在外的時候會吃方便素,簡單執行為主,大原則是沒有肉。不定期更新資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ori.huahu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本就是比較接近液態、清爽型的乳液,一按下去,變得更加透明了,像極了原味的燕麥奶,還不是咖啡大師(拉花用)比較濃稠的版本,是清淡稀薄的那種。 打開來看,愈上方愈濃稠,呈乳霜狀;愈下方也就是吸嘴一開始吸上來的地方,變成了原味燕麥奶的樣子。 燕麥奶適合夏天,乳霜就留給冬天使用。
對於支持與關心「道謝」,對珍視的價值「道愛」,對有所虧欠的人事物「道歉」,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向事件「道別」,這是我對於「四道」在事件上的詮釋。 外部壓力來自於之前事件的業力引爆,但是對於內部、自己本身、當事人而言,如果沒有完整地說謝謝、說對不起,事情就不會有真正過去的一天。
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在習氣中流轉,在舊的煩惱中不斷地製造新的煩惱,如同滾雪球一般;之所以快樂,因為在痛苦中有了新的看見,日常軌道裡發現新的契機。 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每個節點都是曾經掉落,然後奮力向上的痕跡。
關懷身邊的人是善良, 但先把自己照顧好了,又何嘗不是。 每個人都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身體健康、心裡安穩,這樣的人也不會輕易地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我們彼此獨立、卻也緊緊相連, 世界因為有你/妳,所以好好的。
走著走著⋯⋯ 以為繞了路 卻不經意看見了花 人生有時候也是這樣
後來,我就不太想再出國了,島內走走晃晃挺開心的,覺得已滿足。 再後來,疫情爆發,哪裡都去不了。 如果問我還想去哪裡?義大利的美食很吸引人,西藏的風土民情也令人嚮往。 但就隨緣吧⋯⋯
原本就是比較接近液態、清爽型的乳液,一按下去,變得更加透明了,像極了原味的燕麥奶,還不是咖啡大師(拉花用)比較濃稠的版本,是清淡稀薄的那種。 打開來看,愈上方愈濃稠,呈乳霜狀;愈下方也就是吸嘴一開始吸上來的地方,變成了原味燕麥奶的樣子。 燕麥奶適合夏天,乳霜就留給冬天使用。
對於支持與關心「道謝」,對珍視的價值「道愛」,對有所虧欠的人事物「道歉」,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地向事件「道別」,這是我對於「四道」在事件上的詮釋。 外部壓力來自於之前事件的業力引爆,但是對於內部、自己本身、當事人而言,如果沒有完整地說謝謝、說對不起,事情就不會有真正過去的一天。
之所以痛苦,是因為在習氣中流轉,在舊的煩惱中不斷地製造新的煩惱,如同滾雪球一般;之所以快樂,因為在痛苦中有了新的看見,日常軌道裡發現新的契機。 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每個節點都是曾經掉落,然後奮力向上的痕跡。
關懷身邊的人是善良, 但先把自己照顧好了,又何嘗不是。 每個人都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身體健康、心裡安穩,這樣的人也不會輕易地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我們彼此獨立、卻也緊緊相連, 世界因為有你/妳,所以好好的。
走著走著⋯⋯ 以為繞了路 卻不經意看見了花 人生有時候也是這樣
後來,我就不太想再出國了,島內走走晃晃挺開心的,覺得已滿足。 再後來,疫情爆發,哪裡都去不了。 如果問我還想去哪裡?義大利的美食很吸引人,西藏的風土民情也令人嚮往。 但就隨緣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我們家兩個小朋友是沒上過學校課後班,和安親班的,可能從嬰兒襁褓時期,就是為娘的我親力親為,不假手他人照顧,所以,一路陪伴,也沒想過可以把學校課業這塊外包。 然後,拜網路之賜,與其他全職照顧者交流,才發現原來就算是全職媽媽,也不乏把孩子送給他人顧功課的例子。而會把孩子往外送的說法,我聽過以下幾種
一篇女兒童年的睡前聊天小品。與5歲女兒的對話。
Thumbnail
標題這段話,是延續上篇,日程表的文章沸沸揚揚那幾日,德州媽媽提到的概念。 哥哥快3歲的時候,疫情爆發, 沒多久,弟弟出生,在家的時間變多, 書櫃上的書很快的已經看過好幾輪、拼圖已經反覆拼過好幾次, 我們沒多久就開始有黔驢技窮的感覺。 我火速訂了小康軒學習雜誌給哥哥聽,也帶著他一起翻閱雜
Thumbnail
家長經常提問:孩子在家都不願意做家事,為什麼在團體裡就願意? 關鍵是:孩子在做家事中感受到了什麼?
因為職業的關係,外出時總是會對於父母和孩子如何互動,特別留意。 有次看到一位爸爸帶著目測約兩歲的孩子走到戶外,爸爸拿起手機幫孩子拍照紀錄後,接著就埋頭於手機中,不再理會孩子。 孩子指著大樹,回頭呼喊爸爸,爸爸對孩子點頭示意後,又繼續回到他的手機世界裡,剩下愣愣站著的孩子一人。
Thumbnail
把寶寶送到托兒所是非不得已的選擇,如果不是因為考慮到收入問題,我也願意在家當全職母親一直到孩子滿3歲──那個平行空間的我,一定會有抓狂的時候,不過還是願意全心投入,真的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是呀!看著小孩一點一滴的成長是件有趣的事...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現在的父母,就是我們這個年紀的,甚至比我們年輕的,我很難理解他們對小孩的教養方式,也許我們兩個都不是父母所以不懂。。。我每天在店裡見到那些年輕媽媽對小孩一直哄一直哄,就著“不能對小孩say no”的宗旨教育小孩, 最後就像你說的,培養出一個動不動就鬧情緒的人。。。當然啦,我媽以前動不動就發癲鬧人也是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我們家兩個小朋友是沒上過學校課後班,和安親班的,可能從嬰兒襁褓時期,就是為娘的我親力親為,不假手他人照顧,所以,一路陪伴,也沒想過可以把學校課業這塊外包。 然後,拜網路之賜,與其他全職照顧者交流,才發現原來就算是全職媽媽,也不乏把孩子送給他人顧功課的例子。而會把孩子往外送的說法,我聽過以下幾種
一篇女兒童年的睡前聊天小品。與5歲女兒的對話。
Thumbnail
標題這段話,是延續上篇,日程表的文章沸沸揚揚那幾日,德州媽媽提到的概念。 哥哥快3歲的時候,疫情爆發, 沒多久,弟弟出生,在家的時間變多, 書櫃上的書很快的已經看過好幾輪、拼圖已經反覆拼過好幾次, 我們沒多久就開始有黔驢技窮的感覺。 我火速訂了小康軒學習雜誌給哥哥聽,也帶著他一起翻閱雜
Thumbnail
家長經常提問:孩子在家都不願意做家事,為什麼在團體裡就願意? 關鍵是:孩子在做家事中感受到了什麼?
因為職業的關係,外出時總是會對於父母和孩子如何互動,特別留意。 有次看到一位爸爸帶著目測約兩歲的孩子走到戶外,爸爸拿起手機幫孩子拍照紀錄後,接著就埋頭於手機中,不再理會孩子。 孩子指著大樹,回頭呼喊爸爸,爸爸對孩子點頭示意後,又繼續回到他的手機世界裡,剩下愣愣站著的孩子一人。
Thumbnail
把寶寶送到托兒所是非不得已的選擇,如果不是因為考慮到收入問題,我也願意在家當全職母親一直到孩子滿3歲──那個平行空間的我,一定會有抓狂的時候,不過還是願意全心投入,真的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是呀!看著小孩一點一滴的成長是件有趣的事...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在孩子進入公幼小班之後,我們每週開始有兩天,是有回家作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