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自由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存在心理動力學的四大終極關懷(optimal concern),分別是死亡丶孤獨丶自由丶無意義。在一次藝術治療課程的研習中,藝術治療師吳明富提到:其中,自由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文化中最難以解釋。像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這樣的狀態是完全自由的嗎?在存在主義的角度看來,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喜歡」是你的慾望,而你被慾望牽著走,所以你並不自由。當你可以察覺自己的慾望,可以選擇是否行動,那才是自由。自由,是有限制下的自由。
存在主義是19世紀歐陸哲學的精華,核心思想在於探尋:人存存到底有什有什麼意義。從齊克果(Kierkegaard)開始,他駁斥黑格爾(Hegel)對於人類理性的強調,著作中蘊含著對生命中的焦慮與不確定性的探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受其老師胡塞爾(Edmund Husserl)發展的現象學影響,建立出存在主義哲學系統。他的著作《存有與時間》(Sein unt Zeit),主要分析人的存有,他反對西方哲學過度強調人的理性,轉而也強調情感在人的存在中之地位。大家熟知的尼采丶沙特丶卡夫卡丶卡謬丶波娃丶梅洛龐蒂,都是受存在主義影響的哲學家丶作家。
若人能本真的瞭解他自己,則在他的存在中,他會發現這個存在不是別人的,而是我自己的。因此,我要承擔和負起自己的存在,這是說,我要正視和關心我自己。對於我自己的每一個抉擇,我不能讓別人來決定,而是由我反省當時的情況,作出一個明智的抉擇。(陳榮華等,2006)
確實,我想到在蒙特梭利教育哲學中,「自由」是最基本的原則,卻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概念。諸如:
孩子在蒙特梭利的教室中可以自由地走動,那真的有在學習嗎?
孩子好像太自由了,不用寫作業也不用考試?
孩子還太小了,沒有辦法自主學習吧?如果沒有人規定進度的話,孩子能學到足夠的知識嗎?
大人害怕孩子自由,那其實是源於我們自身的焦慮,我們焦慮於孩子自己做決定丶為自己負責,我們害怕孩子犯錯丶失誤,害怕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控下。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否定了孩子做為一個「人」的存在,我們並不把孩子視為一個真真實實存在的人!如果不把一個人視為「人」,這是對一個人極度不尊重,不是嗎?
但要真正尊重一個人,由其是對小孩這樣奇妙又複雜的生物體,對於我而言,也是在臨床中不斷摸索丶自我懷疑丶跳脫既有模式,才有辦法辨識出自己習以為常的價值體系,而關於實踐,又是一段艱辛過程了⋯⋯
我自己有一次失敗的經驗,主要是因為和家長對於「自由」有著不同的理念
那是一個無口語表達丶智力受限的小學一年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斷重複的自我刺激行為,比如總是停在某個位置,為了看某一盞燈丶總是翻出某一本書的某一頁,不斷觸摸丶總是尋求聲光玩具,想不停地按,若是被中斷這些行為,則會以敲打自己的頭部加上哭喊,用強烈地情緒去表示,且任何動作只要無法達成需求(比如穿鞋子時鞋子沒穿好丶外套拉鍊沒拉好),也都會引起情緒反應。因此,家人為了不讓他出現這樣的情緒起伏,時常替他把這些日常大小事都做好,每次下課第一句話,也是詢問:今天情緒還好嗎?有沒有打頭?
然而,只關注在安撫情緒,卻也是對孩子能力增進的一種限制,沒有機會利用這些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去嘗試、去練習,從實際經驗中,讓內在達到真正的安定
The more you do for me, the more you steal from me.(Maria Montessori)
確實孩子是有智力上的限制丶有口語機制上的障礙,可是難道因為如此,就不能學習?就不能發展出溝通模式?就不能獨立自主嗎?由於我持續在學習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讓我有機會用另外一種角度看見這個孩子的需求,而不只是單純解讀為情緒行為問題丶自我刺激反應。我開始仔細反思,並在一言一行中落實對孩子的尊重,給予學習的自由。
照顧植物
後來大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也才終於看到這個孩子的變化:
不再對外界的刺激過度反應,更願意去探索環境,因而自我刺激大大地減少。
自主行動增加,比如幫忙收拾教室丶關電燈丶拔掉電風扇插頭⋯⋯等。
在指令引導下,主動嘗試去做我和他一起練習過的活動。

結語:

為什麼要給孩子自由?孩子需要自由嗎?
從存在主義的觀點來看,抑或用蒙特梭利的教育哲學觀來看
重視孩子的自由,就是尊重「人 」身而為人的存在意義。

後記:

這孩子的家人確實也反應他的理解和執行正確度有所提升,但,這卻也是我和這孩子相處的最後一個月。
也許是看到了孩子的進步,家長提出要入班觀察。其實我很歡迎家長和我一起合作,一起討論,也就一口答應了。到了當天,感覺到孩子對於教室和平常不一樣,多了好多人,就開始有一些情緒反應,也數度走向教室的門口(表示想要離開),再來,因為家長在身旁,似乎回到家裡的互動模式,遇到任何困難,就會出現激烈情緒,而使家長為了安撫而主動幫孩子完成。
雖然這時我鼓勵家長不要害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也提到平時親子互動能調整互動模式,但家長似很在意孩子為何不能趕快發展出口語?要怎麼用繪本引導口語?為什麼孩子在課程中無法情緒穏定的好好安坐?歷經了這些提問,我知道我還需要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才有機會讓孩子現階段的需求能被滿足,能自由地讓孩子探索並學習,在錯誤中修正,在挫折的情緒中,學習面對自己。
但很遺憾的是家長下週選擇停課,不再來了。(下篇待續,下週六晚間18:00)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0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跟大地借一席空間 借著他 過生活」 林湘苹說:這其實像是「借過」的概念,友善對待土地,房子輕輕放下就好。林湘苹是雨耕聯合設計的其中一位創辦人,也是當天講者之一,在講座最後與大家分享了她和雨耕團隊的理念。
當工作激情迸發出來,人往往如有神助,可以不斷湧現靈感,展現才華,使人體驗到隱藏的工作本能的正確效能。而正是這種激流一般對於工作的熱愛,才使人類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使人類的文明不斷地延續下去。(Maria Montessori)
蒙式教育要培養的是自主的精神,使人能成為自己的主人。自由與紀律的精神,是邁向幸福之路的第一步。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近期Youtube 上有不少創作者去詮釋尼采,也引起大眾重新對尼采的關注,我自己則是透過音樂又再度重新連結,重新翻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馬勒(Gustav Mahler )在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安排女低音吟詠查拉圖斯特拉的永恆之歌⋯⋯為什麼馬勒要將尼釆的文字放入音樂?馬勒讀到了什麼⋯⋯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長的一部,全曲約100分鐘。你能維持注意力100分鐘,聆聽完這首曲子嗎?(當然,我相信馬勒的音樂一定可以讓人類維持這樣的注意力時間的) 如果可以,來聽我說說這首曲子吧 !這是一首關於馬勒的世界觀,關於「愛」的交響曲⋯⋯
「跟大地借一席空間 借著他 過生活」 林湘苹說:這其實像是「借過」的概念,友善對待土地,房子輕輕放下就好。林湘苹是雨耕聯合設計的其中一位創辦人,也是當天講者之一,在講座最後與大家分享了她和雨耕團隊的理念。
當工作激情迸發出來,人往往如有神助,可以不斷湧現靈感,展現才華,使人體驗到隱藏的工作本能的正確效能。而正是這種激流一般對於工作的熱愛,才使人類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使人類的文明不斷地延續下去。(Maria Montessori)
蒙式教育要培養的是自主的精神,使人能成為自己的主人。自由與紀律的精神,是邁向幸福之路的第一步。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反思這幾天在家防疫時,是如何調適壓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安
近期Youtube 上有不少創作者去詮釋尼采,也引起大眾重新對尼采的關注,我自己則是透過音樂又再度重新連結,重新翻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馬勒(Gustav Mahler )在他的第三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安排女低音吟詠查拉圖斯特拉的永恆之歌⋯⋯為什麼馬勒要將尼釆的文字放入音樂?馬勒讀到了什麼⋯⋯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長的一部,全曲約100分鐘。你能維持注意力100分鐘,聆聽完這首曲子嗎?(當然,我相信馬勒的音樂一定可以讓人類維持這樣的注意力時間的) 如果可以,來聽我說說這首曲子吧 !這是一首關於馬勒的世界觀,關於「愛」的交響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如果一名孩童或學習者擁有特定的目標,譬如他在公園看見天上飄舞的風箏,自己也想做一個。那麼,關於手工藝的知識、幾何測量的知識、空氣中動力的知識就都成了對他而言具有直接意義的知識。他能夠像查字典一樣,從各個領域的知識裡面獲取那些對其當前實用目的有益的知識塊,用這些知識塊來打造出他這次想要成就的事情。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一   如果不給兒童提供幫助,如果忽視他的環境,那他的精神生命將會處於持續的危險之中。 小心得:要給孩子提供能夠操作教具,練習專注、獨立、秩序,及協調的環境,這樣他就會往正常化前進,否則不僅是浪費生命,還會造成負面性格的養成。
  「怎麼剛回家就癱在那?快去做該做的事。」、「你練完琴完了嗎?」、 「都幾點了?你怎麼還不去睡覺?」父母的提醒聲持續不斷,被催促著去寫作業、練琴、洗澡、睡覺,一直到躺上床關上燈提醒的聲音才漸漸消失,接著,同樣的場景隔天再一次出現。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為何自律能帶來自由? 〈自由的兩種概念〉這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如果一名孩童或學習者擁有特定的目標,譬如他在公園看見天上飄舞的風箏,自己也想做一個。那麼,關於手工藝的知識、幾何測量的知識、空氣中動力的知識就都成了對他而言具有直接意義的知識。他能夠像查字典一樣,從各個領域的知識裡面獲取那些對其當前實用目的有益的知識塊,用這些知識塊來打造出他這次想要成就的事情。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一   如果不給兒童提供幫助,如果忽視他的環境,那他的精神生命將會處於持續的危險之中。 小心得:要給孩子提供能夠操作教具,練習專注、獨立、秩序,及協調的環境,這樣他就會往正常化前進,否則不僅是浪費生命,還會造成負面性格的養成。
  「怎麼剛回家就癱在那?快去做該做的事。」、「你練完琴完了嗎?」、 「都幾點了?你怎麼還不去睡覺?」父母的提醒聲持續不斷,被催促著去寫作業、練琴、洗澡、睡覺,一直到躺上床關上燈提醒的聲音才漸漸消失,接著,同樣的場景隔天再一次出現。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為何自律能帶來自由? 〈自由的兩種概念〉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