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身心重新整理之術|休息與努力一樣重要

我認為「工作能幹的人」有兩種。第一種不但工作表現很好,另一種則是雖然在工作上確實能夠拿出成果來,但卻是沉浸在高工時,長期加班,沒有自己生活的工作狀態,前者逐漸減少,而後者則是越來越多,更可能面臨到睡眠不足、長期缺乏精力等問題,身體狀況也逐漸惡化。《身體喜歡這樣工作》
「不健康的工作模式」在現在的社會逐漸成為常態,我做為職涯諮詢師,每每聽到個案在分享很多高工時且低效益產業問題,都深深認同,我們活在一個不健康的資本世界中,付出已經不能夠完全換成錢,產業的商業模式、組織的效能、法條的高標準綑綁,等等問題都體現出現在的社會結構對人是不健康的。
社會結構改革是必要的,但並非我們可以一蹴即成的,長期的習得無助,更容易讓我們沉浸在無力中,所以回到我們自身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
本文章為《身體喜歡這樣工作》的書評,我想要藉由這本書好好推廣,休息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可以怎麼休息,藉由自己的實踐以及書中內容,來帶出休息的價值。
作者為小林宏幸,做為一個日本自律神經與腸胃的醫學教授,給我們一個提示:「自律神經失調,比你想的嚴重」,我們想要成為一流的工作模式,最大的問題並非我們的能力強弱與否,而在於我們能否找到最佳的身心整理的方式,讓身體健康支撐著我們面對眼前的挑戰。
他問:大家認為想要提升自我表現,是該調整身體呢?還是調整心靈呢?
小林宏幸醫生認為:「再怎麼單獨控制身體或心靈,也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因為兩者互有關係,能大幅左右身心狀態的,就是自律神經」
從心理方面:我們容易遇到,工作內容讓我們價值匱乏、職場的人際問題、無法得到成就感、容易受到自己與他人的評價;而回到家裡,壓抑的情緒,讓我們下班後,可能會藉由大吃大喝、報復性的熬夜來弭補內心的匱乏感,高張的情緒又讓入睡困難,最後睡眠品質下降,造成精力低落,然後影響了上班的低落的表現。每天日復一日的形成惡性循環,直到我們身心壞掉,賺了很多錢,但卻無法依靠我們賺的錢讓身體重回過去的健康。
就算我們心理健康,但沒有好的生活習慣,搞壞的身體依舊會把我們拉下萬丈深淵。如果你從上面的例子,看到自己的例子,歡迎繼續看下去。

一、 身體養成這些好習慣,就能改善工作效率

很多人處於職業倦怠,容易陷入無力感的泥淖,想離職,但不知道其他選擇是否會有更好的處境,或是好的公司,自己卻沒有能力進去;或是認為工時縮短就可以解決;最後就是認為成為自由工作者、自己創業就能夠掌控一切。
以我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看清楚自己倦怠的原因是什麼,先從可以調整的生活或是心態下手,準備好後,看原公司是否真的這麼糟糕,要換工作、換產業,甚至創業都是一種選擇,只要想清楚,明白選擇背後的風險,否則我們可能依舊陷入同樣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自律神經功能是否正常,在檢查之前我們先聊聊自律神經到底是什麼呢?
自律神經遍佈全身的神經,他與感覺的知覺神經不同,特徵是人類無法意識和操控,掌管著我們的心臟、肺部、腸胃、血管、腎臟、生殖器,我們就算忘記呼吸和消化,身體也不會自動停止。(p.21)
也因為沉默,我們更容易忽略這些生命機能的重要性,或許你會困惑,既然沒辦法控制,那如何調整呢?
自律神經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神經系統組成,前者是促成身心興奮,像是車子的油門,活化時,我們的心臟就會跳動加速、呼吸急促、腸胃減少蠕動,專注力會大幅提升,如果更活化或是時間拉長,我們則會感到疲倦且焦慮。
這時候我們車子的剎車就派上用場了,副交感神經,所負責的就是休息,當我們身心平靜和放鬆時,副交感神經則會活化,心情放鬆,血液運輸減速、腸胃加速蠕動,如果更活化或是時間拉長,我們則會感到無聊且沒有活力。
而我們要保持能量,就在於我們可以藉由不同的活動去調整自律神經。
以下有個檢測表,大家可以檢視自己的狀態。
引自p29。
根據你得到A與B的結果,分為四個類型
1. 活力型:身心都在最佳狀態。以車子來說,就是剎車與油門都正常,身心控制感佳,不容易疲倦,精神穩定,血液循環好,能夠在穩定的身心做出對自己好的決定。
2. 焦慮型:容易分心,缺乏專注。煞車有點失靈,容易過度努力,屬於現代常見的狀態,生活周遭的刺激過多,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長期下來,注意力容易渙散,難以專注在工作與興趣中,容易焦慮、頭痛、食慾低落且消化不好,因為過於焦躁,使得身心難以入睡,嚴重的話,綜合以上,情緒容易暴躁,身體缺乏休息,就需要趕快看醫生。
3. 憂鬱型:全身無力,經常想睡。作者認為,可能是心理失調,不但工作提不起勁,就連自己的興趣也缺乏動力,在缺乏動力和成就感的情況,更容易自我批判,也因為缺乏活動,難以累積足夠的睡眠壓力,造成睡眠品質低落,長期下來,人生容易失去意義感,嚴重的話,建議身心科趕快看一下。
4. 無力型:全身無力,經常疲倦。屬於第二型加上第三型,沒有油門也沒有剎車,身心狀況呈現死寂,那就真的需要好好調整。
如果你現在的身心都滿糟糕的,請正視自己的身體與心理健康問題,以下提供8個大建議,希望能夠重建你的生活。

二、 好好生活:八個生活提醒

努力幾十年,回顧自己的十年,如果只回憶起,自己拼命工作的樣子,那豈不是有些悲哀嗎?所以我最大的建議就是:
好好生活,這樣工作效能也會增加,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人生只剩下工作。
以下八個建議:

(一)、生活篇:為自己而活

1. 建立自己的生活感:下班生活好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好好的探索自己的興趣,這無關有用與否,而是讓自己能夠好好的快樂充實,去把自己賺到的錢,換成能夠讓自己擁有其他領域的探索,豈不是美哉?
很多人的工作並非自己的興趣,就很容易感到厭倦,如果喜歡的事情沒辦法在工作上實現,至少我們可以在下班好好為自己生活。
2. 好好呼吸、好好活動:當我們在焦慮的情緒時,可以提醒自己深深的呼吸,藉由調整身體,久坐者可以起來活動,伸展身子,簡單的運動讓血液循環重新活絡,當身體久未訓練,也需要好好訓練,讓身體的肌肉不要快速流失。(重訓的重要)
3. 好好地、慢慢地吃飯:吃飯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好好的消化與不容易脹氣,就需要專注地享受食物,慢慢地吃飯。對我而言,吃飯也是很重要的放鬆時間,工作後的美食刺激,讓我的心情會很快活人生若是少了美食,可能都會慘澹不少,除了營養之外,也是讓副交感神經活化的方式,可以讓焦慮的心情放鬆。
4. 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現代人的失眠問題已經常態了,書中也有很多篇幅在介紹如何好好睡眠,綜合了《為什麼我們要睡眠》的內容,有四個關鍵:
  • 休假日不要熬夜跟爆睡,盡量維持跟工作日差不多的起床與入睡時間
  • 每天都要吃早餐和曬太陽
  • 入睡前八小時,避免攝取咖啡因,例如:咖啡、紅茶、奶茶、巧克力
  • 入睡前,建立睡前儀式,可以把煩躁的事情寫下來,學會放下,讓心情放鬆,避免報復性熬夜。

(二)工作篇:「拒絕瞎忙,就是自救關鍵」

5. 斷捨離,工作才能順利:如果你下班後,只剩下疲倦的身軀,而無法好好的生活,那我們應該重新檢視上述的內容,你的能量跑去哪裡,是否長期超出你的極限了?
i. 就算工作再多,都請告訴自己,你不是只工作一天,工作是不會永遠做完的。就算老闆再趕,你都得明白自己的極限,如果是兩個人的工作,老闆卻壓在你身上,也沒有升薪水,你得好好地為自己的健康好好拒絕這樣的事情。
ii. 拒絕瞎忙,就是請優化沒有效益的工作流程,像是明明可以複製貼上的內容,你卻一個一個打,然後事後說,「我好認真」,或是公司一直在用很笨的方式在做事情。請告訴自己,優化工作流程是很重要的,並試著學習新技能以及向上反應。
6. 斷捨離,生活才能順利:定時整理工作的桌面環境,以及家裡的環境,簡單的整理自己的工作環境,讓自己的工作環境留白很重要,當你煩心時,掃掃地、刷刷廁所,丟掉垃圾,也是一種身心整理。
7. 有點子就好好寫下來,避免用力記憶:我們需要遺忘以及輸出,才能好好的思考,我們的腦袋的短期記憶是有極限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記錄成文字或是把知識內化成長期記憶,就是認知,就不需要一直花精力記憶了,要有效的學習,就是專注思考,而非專注記憶。

(三)覺察篇:活在當下

可以試問自己是否一直都在抱怨,卻無法解決問題?一直遺憾著過去選錯科系,做錯決定,一直焦慮未來沒辦法賺到足夠的錢買車買房,長期活在無力感,越覺得自己非常厭世。我懂,這裡推薦個非常好用的觀念:「活在當下,找到可以為自己做的改變」。
當我們長期活在無力感時,我們就會越被自己的心態左右自己的未來,越焦慮、越憂鬱,都會讓自律神經不再活化,讓你的身體逐漸失去活力,正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正遺憾過去和焦慮未來,世上沒有早知道,我們不可能改變過去,我們的恐懼的事情也可能不會發生,當我們把意識和精力都花費在不可能前進的地方,就現實來說,我們是不可能改變些什麼的。
今天看到我的文章後,試著把所有焦慮和憂鬱都寫下來,暫存在紙上,然後我們關注現在,去做一些能讓你快樂的事情,可能是好好放鬆,睡一場好覺、不帶罪惡感的好好娛樂,然後回過頭關注自己擁有的以及努力的,好好的為自己的小成功慶祝,讓自己強壯後,再來面對挑戰。

三、結語:休息與努力一樣重要

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就連機器都會壞掉,人當然也會壞掉。而在這個高節奏向前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為自己的生活留白,讓自己的身體好好的休息。
好好生活絕對與好好工作一樣重要,共勉之。

如果你覺得文字太多,那可以來聽聽我用說的
推薦資料
1. 小林弘幸。2020。《身體喜歡這樣工作》
2. 沃克。2019。《為什麼我們要睡覺》
3. 蔡宇哲與吳家碩的Podcast〈睡眠先生的活力學
如果你有生活、職業與人際上的困擾,歡迎點入報名。【人生設計諮詢服務】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也歡迎來粉專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重新找到自己的原力。
昆陽 Peace 2021.11.2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