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與法治有矛盾嗎?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文介紹到賢人治國的德治。然則,什麼叫做德治?
德治,就是德化禮治。孔子是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是禮下於庶人的治道,即以德化禮治來教化人民,激發人民的羞恥心而自覺革除腐敗的思想。這是從根本處出發。但,教化之功百年始有成,故在實際的政治中,會有遙遙無期之感。而法家人物在現實事功上,為了迫切的要求之下,一定會選擇「殺無道」之政令刑施的治道,而不願走向「焉用殺」之德化禮治的治道。
其實,儒家並非與法家對反,德化禮治與政令刑施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儒在理想層發言,法在實際層發言;儒是本,法是末。儒是法的指導原則,本立而道生。若果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法的普遍性與認受性則成疑。故此,孟子也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離婁上】也就是說:只有善心不足以為政;若只有法令,也不能讓人民生發出自覺心啊!
再者,法制縱使周密詳備,亦難保掛萬漏一。故只有法制而無賢君,或奉行不得其人,則施行失宜,甚或歪屈適用,其結果亦足以致亂。相反的,有賢君,即使法制不完善,亦可由賢君釋法、修法、立法,以補法制的不足。所以,賢人政治對法治不但不相牴觸,實在是相需相成的。
由此得知,若謂儒家反對刑政,反對法治,這並不是很恰當的了解。
然則,怎樣正確地理解儒家所講的「德治」呢?
法治 + 憑良心 = 德治
司法要憑良心
立法要憑良心
執法要憑良心
總括而言,為政要憑良心。
(寫於2022年1月22日)
下一講:三明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 有人會問: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於天下的孔子啦。 (寫於2020年12月9日)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 古人說:禮者,理也。 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什麼叫做「精神文明」呢? 對國家而言,「精神文明」就是指思想開放、人權普及、社會平和、公德遍及、文藝倡廣、政治清明。 有人會問:這可能嗎? 先賣個關子,這兒給大家講講孔子晚年歸魯後的一段故事: 話說孔子歸魯後,魯哀公自然就要見見已聞名於天下的孔子啦。 (寫於2020年12月9日)
    問題出在哪裡呢? 大陸一般人民是不講「良知」、不講「氣節」、不講「真相」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良知,而是一講良知,大家都很尷尬,也沒有那種理直氣壯的底氣,更不會「殉道」;而只有爭面子、爭意氣,更有豪言壯語謂:「只要有美元,天下還有什麼事辦不成的呀?」 古人說:禮者,理也。 孔子不是說了嗎?他說:
    為什麼說「禮,對個人來講,就是自覺心」呢? 大家讀過孟子的論四端。文中提到「辭讓之心,禮之端也」,「辭讓」,就是合理地推辭謙讓,那是禮的坦誠真切的流露,不是偽裝造假,不是行禮如儀,更不是故意推讓,以顯風度。人之所以辭讓,就是自覺心,自覺別人在行動上的需要,若不禮讓,於心不忍,這就是禮的萌發開端。
    孔子之所以哂子路,是由於子路「其言不讓」。孔子對子路微微冷笑,實在是當機點化子路好勇急進的心態,那不是辦大事之材啊!其後,子路出仕衛國,就是死在「其言不讓」啊!為政者,有時候是要懂得退讓的呀,這就是孔子所講的「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的道理(關於這個觀點,在第31講會再另文分享)。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原出自老子。 所謂「不敢為天下先」,是以不敢、不敢,才去「敢」。什麼意思呢?當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抉擇時,首先得在不敢、不敢的過程,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事後,怎樣做才是合理,然後才去「敢」!這是《易經》的思維。 諸位,昔日孔子哂子路「不讓」,不讓就是爭呀! 謹此共勉!
    今天給大家講講「不敢為天下先」… 浚:老師,身為一個領導、一個主管,不是要身先士卒嗎?為什麼不敢為天下先呢? 夫子莞爾而曰:有些事情,是不必強出頭的呀!(莞,國音wǎn,粵音皖,捋鬍而笑) 修:我會並秉持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幟:凡事依法辦事,該先則先,該緩則緩。 為師的忠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裡仁第四)。 如果一個士人有志於仁道,卻以吃得差穿得差為恥,這種人不可與他探討仁道。惡,粗劣。  孔子看不起這種人,不願花時間和這種人交談。認為這種人雖然有士的身份,看上去也有為仁的志向,但卻是不合格的,只是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