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作者叫做曾彥菁,Amazing是她的英文名字。我不知道是不是當你在特別注意某件事情時,就特別會吸引到那件事情,抑或是特別注意到那些名字那些事物,無巧不巧地出現在生活當中。
就在我在搜尋關鍵字「憂鬱」,而偶然聽到了海苔熊的podcast〈海苔熊的心理話〉,EP257的來賓就是曾彥菁Amazing,我那本書都還沒看完,就先聽見了作者親口在我耳邊說話,有種很難以言喻的感覺。好像原本應該很遠的美好事物,出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那樣自然到讓人有點幻滅,這樣形容很負面,曾彥菁的聲音是好聽的,和海苔熊的對談也是精彩的,應該是Amazing又出了新的書,正在宣傳新書所以上了海苔熊的podcast吧。
曾彥菁喜歡寫字,她自詡為文字工作者,我之前曾經就在網路上看過她寫的文章〈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還不知道那是曾彥菁,只知道內容讓人有點共鳴,就轉錄給家人和朋友觀看。家人和朋友閱讀後給的回饋還是不那麼贊同,沒有正式職業,作者是因為有許多人的支持,所以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當然不是說她不努力,從書中就可以看到她有多努力,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和勇氣。喔,她用的詞不是勇氣,她用的詞是渴望。
她寫出了許多我蠻有共鳴的文字,我曾經也很喜歡寫字,我曾經也有作家夢,我曾經也有寫作魂,然而漸漸地竟然發現自己的文字乏善可陳,不但自己發現缺乏靈感,更被朋友也發現,寫字並沒有讓我變得比較開心。所以我的朋友也用了「乏善可陳」這個詞來形容我。我不確定這四個字是在形容我還是形容我的文字。但那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寫作能力和寫作熱情的確因著某些健康因素而漸漸退化,好似一瞬間從前的文思泉湧被老天爺收了回去。是嗎?雖然我的稿子上過報章雜誌,但是我最近翻出從前的日記,天啊,連我自己閱讀起來都覺得無聊。這種東西,會有人想看嗎?
所以曾彥菁的人生故事可能是我可以參考卻不能複製的吧?我認為她的賣點在於她的態度。也是我最缺乏的東西吧。她總是能在逆境或負面的困境中寫出帶著鼓勵安慰人心的溫暖卻又發人深省的文字,而那些文字被編輯吧用粗體表現出來,劃了重點,要讓每個字每一句都寫到能夠安慰你,打動你。
我還沒有讀完那本《有一種工作,叫生活》副標題是〈離職後我學到的23件事〉,但類似這樣的文字工作者的人生似乎是我嚮往而達不到的境界,我之前會拿起果子離的《我喜歡這樣的生活》也是被作者的文字工作者生活所吸引,所以想閱讀那一本書。
達不到的,看看就好吧。以曾彥菁的語詞來說,或許就是我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或生活「不夠渴望」吧?也不是不夠渴望,而是沒有希望的笑了。
除了被評乏善可陳之外,我的感恩日記也被家人看出來有些是硬寫的,好像是為了感恩而感恩,不是真的感恩,這不是繞口令,這是一件比悲傷更悲傷的真實。我有一篇〈也許我想當的不是作家〉的文章並未發表在任何平台上,但光看題目就知道內容是不斷的自我質疑,或者說自我懷疑,我是怎麼會想要當作家的呢?當我在狀況最不好的時候,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一本書也不想讀,反倒是寧願去走路散步。
回到曾彥菁Amazing,等一下我來搜尋一下她的新書好了。從小到大,我寫最多的是日記,而日記是不在乎讀者的。曾彥菁在書中提到,要知道為什麼而寫?為自己而寫,為讀者而寫。我為什麼寫?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寫日記的習慣和學生時期得過獎,領過稿費的甜頭,讓我誤以為自己喜歡寫作吧?
我只是不擅長與人相處而已。或許可以這麼說吧?
不記得是在哪一本書上看到,通常寫作者會寫作是因為有想要對世界訴說的事。有的時候,我真的沒甚麼事,只是不開心,讓我很困擾。邱妙津似乎也寫過關於不開心這種事情是像天氣一樣,你對它是無可奈何的,我曾經在圖書館抄寫著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因為她寫出了那個年紀還輕輕的我,想訴說卻沒有語言的語言。
可是邱妙津最後是自殺死的,跟三毛一樣。曾彥菁和果子離跟她們不一樣的地方應該在於,他們對自己的態度比較正面,寫出來的文字也有點勵志想鼓勵自己和讀者,這也是能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和賣點。
他們都在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成功謀生,挺令人羨慕的。
我不開心的時候,傷腦筋的是,甚麼事都不想做呢。
因此,有一種工作,叫生活。而有的時候,生活罷工,我們也只能暫時先留下生命而已,先有生命後有生活,當然也可以倒過來詮釋,先有生活後有生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父母的一個玩笑。
沒有好的生活,不如不要命。這樣子似乎太激進了對不對。希望在看完曾彥菁的書之後,我也可以多少改變了一點,成長了一點,沾染她的正向一點,這樣,也如了她寫作的願望,也對自己身心靈有所幫助。
雖然我覺得,就算看完曾彥菁的書,我還是我,就算把聖經讀得滾瓜爛熟仍然會想自殺的結果。
不交代清楚好像會被誤會,寫日記就沒有這種困擾,有一種東西叫做不自殺聲明?我簽過了。請讀者放心。
如果你真的關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