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你知道自己的應對姿態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知道自己的應對姿態嗎?在他人眼中,你是甚麼樣子呢?
我想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
在他人眼中,你是甚麼樣子
還記得大學時期,我是念大眾傳播系,系上不時要拍攝影片交作業。有次我們要拍攝一部小短劇,為了配合劇情、時間、光線,常常是深夜拍攝隔天又得早起,同學們自導自演,拍攝角度不好,台詞背錯,演技不純熟,NG幾十次可是家常便飯。大夥們沒經驗,拍得沒日沒夜不說,落落長的影片,找畫面後製剪輯更是辛苦。
有一回借了剪接室,準備7、8個小時的剪輯抗戰,就在看畫面看到眼花,疲憊不堪之際,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用沒NG的畫面時,畫面裡的主角講完台詞,結束了,便很自然地看向鏡頭。
哎呀~~~轉頭太快,沒有停頓的時間,讓我可以剪接下一個畫面。
就當這個念頭升起的同時,畫面裡傳出我的聲音:「你幹嘛轉頭?你這樣我後製沒有辦法剪耶!你講完要停在那裏幾秒鐘啊!」只見畫面裡的主角聽了一楞,看著鏡頭後面的我,一臉尷尬。
這短暫的幾秒鐘,讓我非常震驚!原來我對人說話是這種語氣!冷漠無情又充滿指責與不耐。這種說話態度真令人討厭!
當下感覺有人從後腦狠狠的巴了我一下,那個畫面,那個聲音,清楚地烙印在我腦海裡。從此之後,我就開始有意識地調整自己說話的語氣跟態度,說話之前,停一下,想一下,再好好的說話。
我猜想,我大學之前的同學應該都蠻討厭我的吧?!怎麼有人說話這麼不客氣!
想想自己算蠻幸運的,可以藉由這樣意外錄下對話的機會,檢視調整自己,讓自己能夠有所改變。
在職場上,也看過不少人,講話咄咄逼人,或者頤指氣使,這時候我就會想起大學的這件事。
很多人的應對是依照慣性,無意識的直接表達,他並不知道別人聽了是什麼感覺。也不知道自己在他人眼裡看起來是甚麼樣子。大部分的時候,他真的不是故意的。
面對這樣的人,我總是能體諒跟理解,但也希望他們可以像我一樣,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應對姿態,是自己喜歡的嗎?
上課學習後,發現透過有意識的深呼吸、練習停頓、自我覺察,也能有機會看見自己的狀態。
還有另一種方式。現在智慧型手機功能強大,既能拍照也能錄音錄影,或許可以請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在某些你未知情(最自然)的情況下,幫你錄下你說話的語氣跟狀態。這樣就能知道你在他人眼中是甚麼樣子了。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幾個月前,左肩頸痠痛,猜想也許是落枕,過幾天就好,不以為意。去看了中醫,狀況時好時壞,沒想到這痠痛,竟反覆糾纏了一個多月,等驚覺手臂持續疼痛,就醫復健科,從醫生口中說出,「沾黏性關節囊炎」,熟悉的名詞出現,喔~不~可怕的夢靨又來了! 預防更勝於治療。支持修法。
你常常書看過即忘,在腦袋完全不留痕跡?明明花很多時間在念書,考試的時候,腦筋卻一片空白?或是聽演講躍躍欲試,聽完卻沒記得半點知識?還是參加專案會議講一堆,要執行已經忘光光?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怎麼樣可以記憶深刻,學習得有效率,事半功倍,是每個人都想要知道的。 《不敗學習力》這裡買
你常覺得我這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愛,那是愛嗎?或者明明是愛對方,說出口的話卻總是傷人?又或者總是委曲求全,卻沒有人在意你的付出?
某天晚上在整理書桌,準備稍後的線上會議時,突然發現我桌上的收納層架不見了,疑惑之餘,還發現原本放在收納架裡的東西,被亂七八糟的塞在旁邊的文件裡。
那天有個重要會議,前一晚竟輾轉難眠。 一方面是左手肩膀疼痛,加上貼藥布過敏,紅腫發癢,怎麼睡都不安穩,一翻身就醒。另一方面是腦袋轉個不停,一直想著會議該怎麼進行,還可以怎麼做比較好,自己能力好像不夠,平日怎麼不多努力點...巴拉巴拉,一堆念頭跑出來,占據我的思緒,無法平靜。
出發當天早上10點,打電話訂小琉球的「小蝌蚪捲餅」。朋友交代一定要吃吃看,很好吃。但老闆很囂張,一律電話預訂。 我們10:30左右到東港碼頭,船班大約一小時一班,有時會加開班次,到小琉球船程20分鐘,所以到碼頭再買票就好。
幾個月前,左肩頸痠痛,猜想也許是落枕,過幾天就好,不以為意。去看了中醫,狀況時好時壞,沒想到這痠痛,竟反覆糾纏了一個多月,等驚覺手臂持續疼痛,就醫復健科,從醫生口中說出,「沾黏性關節囊炎」,熟悉的名詞出現,喔~不~可怕的夢靨又來了! 預防更勝於治療。支持修法。
你常常書看過即忘,在腦袋完全不留痕跡?明明花很多時間在念書,考試的時候,腦筋卻一片空白?或是聽演講躍躍欲試,聽完卻沒記得半點知識?還是參加專案會議講一堆,要執行已經忘光光?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怎麼樣可以記憶深刻,學習得有效率,事半功倍,是每個人都想要知道的。 《不敗學習力》這裡買
你常覺得我這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如果對方感受不到愛,那是愛嗎?或者明明是愛對方,說出口的話卻總是傷人?又或者總是委曲求全,卻沒有人在意你的付出?
某天晚上在整理書桌,準備稍後的線上會議時,突然發現我桌上的收納層架不見了,疑惑之餘,還發現原本放在收納架裡的東西,被亂七八糟的塞在旁邊的文件裡。
那天有個重要會議,前一晚竟輾轉難眠。 一方面是左手肩膀疼痛,加上貼藥布過敏,紅腫發癢,怎麼睡都不安穩,一翻身就醒。另一方面是腦袋轉個不停,一直想著會議該怎麼進行,還可以怎麼做比較好,自己能力好像不夠,平日怎麼不多努力點...巴拉巴拉,一堆念頭跑出來,占據我的思緒,無法平靜。
出發當天早上10點,打電話訂小琉球的「小蝌蚪捲餅」。朋友交代一定要吃吃看,很好吃。但老闆很囂張,一律電話預訂。 我們10:30左右到東港碼頭,船班大約一小時一班,有時會加開班次,到小琉球船程20分鐘,所以到碼頭再買票就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我無法確定的說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是否善良、是否善於傾聽、是否穩重、是否溫柔;能給予人什麼、不能給予什麼,做得到的事算多還少;有哪些特質、哪些優點和缺點,然後那又代表什麼--這些我全都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究竟在人群中的定位是什麼,這使我慌亂。 太久不和人交流的結果,就是使自己的面貌日漸模糊。自我
課前我便如實寫下自己生命中討厭的、批判的、看不順眼的... 我彙整出某種態度是我寫下做多次的感受,當然...也會不斷的冒出某些人做為代表,我整理下來有兩個人頻頻出現在我的作答當中...
Thumbnail
一個朋友問我:「我練習跟某人說話,但是對方只傳貼圖給我,這樣正常嗎?」 這一瞬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都是這樣跟別人提問? 我在與人溝通時,有沒有講清楚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與具體內容? 若是我沒有把事情說清楚,是想要隱瞞什麼?亦或是我無法面對什麼? 我能否讓自己光明磊落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而不是
Thumbnail
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會讓我很想感嘆怎麼我們的個性可以差這麼多,講話的方式跟我就像是平行時空的人,唯一能溝通的點就是我們都會講中文。 不知道自己是發生甚麼事,可以在熱情奔放的同儕之間變得像一個悶騷的老頭子(?),跟其他人的講話風格、穿著都不一樣。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因為相較於身邊同學,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我覺得我真的是一個很靠預感在活著的人。所以說當感覺不對的時候就要趕快跑了。但我每次都沒有學到教訓。所有違背直覺的堅持,往後所受到的不如意,都是直覺對你的懲罰。我是這麼相信著的,但還是學不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對於內向者而言,每個社交場合都會引申出一連串艱難抉擇的試煉。 想說出口,怕說錯話;沒有說出口,卻又會後悔。 而更多時候的窘態是:掙扎多番後終於說了,但又因過份緊張而說得不夠準確,或有所遺漏,終究還是不能把心底所想如願傳達。 於是你會想:很簡單呀,不社交那就行了! 然後你又妒忌
Thumbnail
你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正面較多還是負面居多呢? 你對自己說的話, 會變成你潛意識認為的既定事實, 比如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發生任何事情, 都會以自己不夠好的角度, 去看你周遭的人他們對你的評價。 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覺得你不夠好, 是你大腦的習慣是把人們對你的行為, 過度放大成你不夠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我無法確定的說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是否善良、是否善於傾聽、是否穩重、是否溫柔;能給予人什麼、不能給予什麼,做得到的事算多還少;有哪些特質、哪些優點和缺點,然後那又代表什麼--這些我全都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究竟在人群中的定位是什麼,這使我慌亂。 太久不和人交流的結果,就是使自己的面貌日漸模糊。自我
課前我便如實寫下自己生命中討厭的、批判的、看不順眼的... 我彙整出某種態度是我寫下做多次的感受,當然...也會不斷的冒出某些人做為代表,我整理下來有兩個人頻頻出現在我的作答當中...
Thumbnail
一個朋友問我:「我練習跟某人說話,但是對方只傳貼圖給我,這樣正常嗎?」 這一瞬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都是這樣跟別人提問? 我在與人溝通時,有沒有講清楚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與具體內容? 若是我沒有把事情說清楚,是想要隱瞞什麼?亦或是我無法面對什麼? 我能否讓自己光明磊落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而不是
Thumbnail
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會讓我很想感嘆怎麼我們的個性可以差這麼多,講話的方式跟我就像是平行時空的人,唯一能溝通的點就是我們都會講中文。 不知道自己是發生甚麼事,可以在熱情奔放的同儕之間變得像一個悶騷的老頭子(?),跟其他人的講話風格、穿著都不一樣。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因為相較於身邊同學,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我覺得我真的是一個很靠預感在活著的人。所以說當感覺不對的時候就要趕快跑了。但我每次都沒有學到教訓。所有違背直覺的堅持,往後所受到的不如意,都是直覺對你的懲罰。我是這麼相信著的,但還是學不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對於內向者而言,每個社交場合都會引申出一連串艱難抉擇的試煉。 想說出口,怕說錯話;沒有說出口,卻又會後悔。 而更多時候的窘態是:掙扎多番後終於說了,但又因過份緊張而說得不夠準確,或有所遺漏,終究還是不能把心底所想如願傳達。 於是你會想:很簡單呀,不社交那就行了! 然後你又妒忌
Thumbnail
你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正面較多還是負面居多呢? 你對自己說的話, 會變成你潛意識認為的既定事實, 比如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你發生任何事情, 都會以自己不夠好的角度, 去看你周遭的人他們對你的評價。 但事實上他們沒有覺得你不夠好, 是你大腦的習慣是把人們對你的行為, 過度放大成你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