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本書的作者,從明星編劇轉讀醫學院,出來開業當新手心理師,她那時已35歲,有8歲兒子。因為交往兩年的男友無預警分手,個案又棘手,所以她同時也找了另一位心理師為自己諮商。
事後她獲得靈感,覺得該把一切記錄下來,於是雙重對照的故事環繞著主題:『無論是誰,即使是心理師,都該找人聊聊,因為我們都是在與他人的連結中才能成長』。
作者也寫出自己/心理師的內心世界,是怎麼想的,充滿情緒的,真實的掙扎。
書中有四位主要個案,各有不同議題(悲傷憤怒、死亡、親密議題),作者也展現出晤談的各種變化與彈性。
嗯,我算是資深心理師吧(工作20年以上),資歷與閱讀心得有點關連,我直接講重點好了:
#非常適合心理系所學生、新手心理師看
心理師必須以自身為工具,與個案連結,但書本通常沒有教,必須靠經驗與反思經年累月,最後才能自在地運用。作者誠實描述自己的心境,新手都是在擔憂中走過來的,讀了讓人不孤單。書裡同時也提很多理論概述,適合學習知識。
#翻譯很LOCAL
讀起來像是林謅罵在內心獨白說話,我覺得蠻順的,有許多配合本地文化的詞,像有一段「督導的意思是:不要跟個案說幹話」。其他還有:機車、白目、老娘、幹...等,很特別。
#蠻多睿智與真實的語錄
(1)你們一起在諮商室裡營造的氣場:沒有與病人共處於同一個物理空間,就感受不到這無言以喻的線索面向。
這句形容的好,我也是這樣想,要進入諮商關係,我是不接視訊及其他非面對面形式的,那只能諮詢-資訊交流,而沒有關係。
(2)人最不想面對的事,往往就是他們最需要面對的事。
(3)我們要怎麼改變?在與他人的關係裡改變。
(4)也許我們在真正放下之前,都需要懷疑、批判和質問。心理師的主要任務是回應當下。
(5)她之所以會變得像現在這樣,部分原因是不是她承擔了兩個人的哀傷?
#缺點:不是工具書,算是心理師的故事書
我認真看了1/3後,開始無法專心,興趣缺缺,於是剩下的開始速讀,這書花3小時看完。
後來發現主要是我資深,作者的心路歷程,對我而言1/3後太過於瑣碎。直白點就是太囉唆,內心戲的細節太無邊無際。變得像是看故事,而不是工具上的反思了,途中又插入各家諮商理論,感覺就會有點亂。
書腰寫著「即將改編為影集」我大概就明白了,章節的鋪陳與節奏,就是影集的劇本概念,作者之前參與過「六人行」影集編劇,如果有看過的,感覺大概就是那樣,我後面的速讀就類似快轉(本書共462頁)。
新手看倒是很建議的,全方面的概括認識這個行業真正的內心歷程。
若已經工作五年以上,我建議加看國內呂嘉惠心理師所寫的《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書寫類型一模一樣,但比較輕薄、有焦點。
結論:是好書
要引人入勝、清楚說明的心理專業書很少,這本書我還是推薦。
但建議當故事書來看會比較順一點,想想自己的人生(理論倒是以「人生語錄」的方式來理解即可)。
最後一點有趣的是,書中心理師談到,如何讓心理診所生意增加,會建議「第一次晤談」「若不滿意就免費」,藉此推動個案在零成本下來嘗試。
我應該做不到吧哈哈,「初談」通常是我最用力的時刻,知道我談個案概念化就能想像了,我不會只做收集資料、彙整主題、下次再開始的作法,所以初談我反而應該收最貴才對,之後連續談才是優惠。
我們都該找人聊聊,真的!
因為人類從不能單獨存在,在關係連結裡才有成長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14會員
220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戀愛腦內高峰會》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眾聲喧嘩比喻,表面是愛情選擇題,然而裡子是自我概念的自卑、分裂、掙扎與混戰,如何逼進自我否定,又何以在絕處逢生。我會說,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是兒童版,《戀愛腦內高峰會》是成人版的自我整合故事。
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女高中生沙優(17歲),未成年又無處可去,她提供做愛與男人交換住宿,直到他人覺得風險大於利益時,沙優就必須再流浪尋找下家。被稱為大叔的吉田(實際上26歲),在告白失敗後那晚撿到她,帶回家住,展開一連串的普通生活。
父親缺席了,或者父性心理缺席了,孩子雖然可以被母愛無限包容,但難以長大,因為沒有人催促他脫離母體,向前邁進成為大人,可能就此成為「媽寶」。梶原千遠在《拒絕長大的男人》書裡說道:『會培養出「什麼都不想做」的男性的家庭,一定是父母雙方都缺乏父性,而且是嚴重缺乏。』
男人的親密是感官、情慾與情感的混成。 ──這是《香水》要說的故事。 對於感情,通常是「男人感官、女人感覺」,男人靠上床確認親密,女人靠浪漫氣氛確認關係,其實,他們要的就是:親密關係。每個人都需要親密關係,建立連結,這是人存在的基本,然後才能獨立也好,表達依賴也行。
「真相只有一個」這是柯南常說的話,作為解謎的偵探,這句話是對的。但「人性真相不會只有一個」,分析與識破心靈詭計不是結局,而是真正關係的開始,人際之間是如此,諮商關係更應該是,心理師不能自以為是心靈偵探而沾沾自喜。電影《福爾摩斯先生》以生動、犀利、環環相扣的故事提醒了我們。
《戀愛腦內高峰會》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眾聲喧嘩比喻,表面是愛情選擇題,然而裡子是自我概念的自卑、分裂、掙扎與混戰,如何逼進自我否定,又何以在絕處逢生。我會說,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是兒童版,《戀愛腦內高峰會》是成人版的自我整合故事。
離家出走來到東京的女高中生沙優(17歲),未成年又無處可去,她提供做愛與男人交換住宿,直到他人覺得風險大於利益時,沙優就必須再流浪尋找下家。被稱為大叔的吉田(實際上26歲),在告白失敗後那晚撿到她,帶回家住,展開一連串的普通生活。
父親缺席了,或者父性心理缺席了,孩子雖然可以被母愛無限包容,但難以長大,因為沒有人催促他脫離母體,向前邁進成為大人,可能就此成為「媽寶」。梶原千遠在《拒絕長大的男人》書裡說道:『會培養出「什麼都不想做」的男性的家庭,一定是父母雙方都缺乏父性,而且是嚴重缺乏。』
男人的親密是感官、情慾與情感的混成。 ──這是《香水》要說的故事。 對於感情,通常是「男人感官、女人感覺」,男人靠上床確認親密,女人靠浪漫氣氛確認關係,其實,他們要的就是:親密關係。每個人都需要親密關係,建立連結,這是人存在的基本,然後才能獨立也好,表達依賴也行。
「真相只有一個」這是柯南常說的話,作為解謎的偵探,這句話是對的。但「人性真相不會只有一個」,分析與識破心靈詭計不是結局,而是真正關係的開始,人際之間是如此,諮商關係更應該是,心理師不能自以為是心靈偵探而沾沾自喜。電影《福爾摩斯先生》以生動、犀利、環環相扣的故事提醒了我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不只是訴說著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訴說著生命與感動。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醫生,書中分享心師與病人的互動故事,也分享自己去找心理師諮商的過程。 也許諮商成功不是永遠不會再遇到挫折或是低潮,而是從原本不斷地輪迴在低潮的狀態中,變成可以從一個低潮走過再接著下一個低潮,學習如何面對人生。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書不只是訴說著心理諮商的過程,也訴說著生命與感動。作者本身是一位心理醫生,書中分享心師與病人的互動故事,也分享自己去找心理師諮商的過程。 也許諮商成功不是永遠不會再遇到挫折或是低潮,而是從原本不斷地輪迴在低潮的狀態中,變成可以從一個低潮走過再接著下一個低潮,學習如何面對人生。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就被它的書名吸引。也因為過去一兩年來我都在持續學習與擔任生命教練(Life Coach)的工作,因此讓我格外的感興趣。 作者Lori Cottlieb是一位心理治療師。這一本書是她經歷了重大感情挫折之後自己尋找其他的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以及他身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是一本一名在芝加哥職業的心理師,她自己前往諮商、以及她所協助的四名個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也就是說,這裡面不只有她自己生活遇到問題而前往諮商、還有四名不同個案的人生故事。 我覺得相當精彩好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