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在面對生命中,關係的困境時,她總會對自己說: 「真的是我的錯嗎?」、「為什麼我總是焦慮、易怒、不安?」。
看起來她跳進一段又一段的關係,但其實都只是在一個關係裡,即「她跟自己的關係」,不知從何時開始,她開始困難理解、親近自己,必須跟他人(們)述說生命,透過述說與他人回應,來再次感受到被理解或親近自己。但每一次,都無法真正填滿她那匱乏的被理解。
看起來她是真實地表達自己,但其實在她的話語裡,選擇了一個看似安全,卻容易遭來危險的方式。
從她述說的故事裡,我們得以窺見一絲線索,渴望被理解的線索,難以親近自我的線索。
在情感失能家庭中長大的她,經歷童年情感忽視、責備與暴力,外表看似堅強的她,實則欠缺自信、自我價值低落、難以消化自身情緒,因此會想要被需要、被認同,容易依賴與討好,這些都使得她可能被貌似理解的話語或感覺操控。
在渴望被理解的底下是,害怕被拒絕、批評、被拋棄,過度敏銳於這樣的不安與焦慮,使她較困難相信有人願意真正地愛她,所以即使是再穩定的關係,都可能無法真正安心。又或者,即使她掏空了所有的生命故事,但對她來說,仍可能不是穩定關係。
當想拒絕時,卻會因帶著佈滿傷痕的被理解需求,而讓自己未積極拒絕,習慣性的微拒絕模式,總是會讓對方一而再地,透過看似理解或建議的語言(意謂著她可能容易相信別人的話語),侵略地爬向那從未結痂的心與身體。但總是在對方未看見每個結痂的傷口時,雙方早已遍體麟傷。又或者當她發現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被理解需求時,就會想再尋找他人來滿足這樣的需求。
因為沒有能力給自己安全感,所以缺乏消化情緒、自我滿足的能力,她的情緒部分或完全依賴他人或需要他人為其情緒承擔。如果有人理解她,她就會感到快樂,但如果被他人忽視或拒絕,就會陷入痛苦。當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為了避免痛苦,她學會的解決方法,就是獲得他人認同、他人陪伴與理解,來消化內在巨大的張力,當沒有被理解或愛,她就會感到空虛。她無力滋養自己或是滋養自己是為了對方,再透過對方的回應,來滿足被理解、被看見的需求。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也讓她逐漸長出優勢特質,如擅於對話、觀察他人需求。她能讓對話不出現拒絕的情況,總是能讓對方走進她的對話空間裡,這在工作上幫助她很多。
她是良善的,她對別人的犯錯,亦非常寬容,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容易原諒他人。
減少被拒絕的機會,良善的自己,也許能夠讓自己避免再度經驗兒時情感忽視的創傷。
渴望被理解的創造性與危險
在一段關係裡,我們總是習慣將注意力放在最明顯的問題而忽視了其他可能性。
看見憤怒,急於緩和情緒。看見情緒低落,急於給予正向。看見一個人的行為,而急於給予評價。
看見什麼,而給予什麼,是我們習慣的觀察方式。但我們忘記了看見與給予之間的距離,如舞台上表演者與席地而坐觀眾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樣的距離,讓我們得以看見對方更多、看見全貌,這樣的距離,可以乘載許多對話,讓對話有更多空間得以流動,也能更理解彼此。
因為渴望被理解,讓她學會創造說話的距離與空間,讓聽她說話的人,能自由地甚至陷入在這空間裡。對她來說,她是無意識地創造這樣的溝通距離與空間,不刻意矯作,但這也為她帶來了危險。
有了這樣的距離,觀眾得以理解表演者的內在狀態,漸漸地觀眾的內在越來越靠近表演者,甚至進入表演者的內在世界。但觀眾不知道的是,永遠僅能理解表演者內在世界的一角,而非全部。表演者也僅是表演她某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又或者是她能用肢體(語言)說出的世界,她忘了還有她不願承認的、壓抑的內在世界未被她說出,她會輕描淡寫或下意識地遺忘她的陰暗面,以避免對方逃跑。
雖然她的渴望被理解,為她創造了這樣的距離,但始終未覺察,這樣的距離會隨著一次又一次地述說,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被拉近了,觀眾從內在來到行動,最後上了台,表演者才想著這是我要的嗎? 但往往已來不及。
甚至雙方可能出現拯救者情結。以為自己可以憑著愛來感化對方,又或者對方想拯救自己過去在關係上的傷,但最後雙方可能都傷得體無完膚,甚至若對方有虐待傾向,則可能會成為對方的獵物。
因此,對她來說,每一段看表演的觀眾下台後,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讓她不勝其擾,使得她陷入自我責備、懷疑或是憤怒,再次進到渴望被理解的匱乏感。
給渴望被理解的建議
你的價值來自關係中的獨立自主
不是拒絕所有關係,獨身一人,才能練習獨立性。很多的傷痛療癒仍須回到關係中,所以你仍可保有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裡持續保有獨立性、個體性,讓自己時而依賴對方,時而獨立。因為當持續依賴,才能建立安全依附的親密關係,才能穩定朝向獨立,建立自我的安全依附感受。一個人固然不害怕被拋棄,但若能在關係中仍能不害怕被拋棄,才是真正跨越恐懼。
你的過去會變成別人傷害你的工具
剛剛提到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因為她非常渴望被理解,所以當有人表現得很愛自己或能夠理解自己時,就容易陷進關係裡,殊不知,這可能是一段毒性的拯救者情結關係。
因此,評估關係的重要性、情感價值與其代價,而不是再用感覺或害怕被拒絕、遺棄來評估這段關係是否適合進入或繼續。如果代價太高就要離開,或者找信任的人討論。
在關係中,也許沒有純粹的加害與受害者,只有需要被理解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