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問題製造者(三)

  當我寫〈問題製造者〉時,我想的是人之間的連結問題,或是我這「幾乎」多年以來與人互動上的情形所思考的彙整。我對於人,一直以來都抱持著沒有性別,沒有宗教,沒有偏見,甚至沒有黨派,主觀性的思考去深入剖析這樣的觀點是否真正「合理」。當然,我是錯的,也或者我是對的。行為合理在所難免,只是我們是否太過行為合理,太過主觀,太過沒有真正想過「問題」製造出來的合理,是問題的本身,也或是合理上的本身——所給予的意義?
  所以才有三享生活的出現。而所謂的三享,大概就是那些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好好的,像是體驗主義的生活觀感一樣,每天都很快樂,充滿希望,彷彿正能量才是主要的生活日誌,充滿向上的生活,讓人生充滿朝氣,看看他們的臉書,到處都是去哪裡好吃的,好玩的,甚至只有正向分享文,樂觀的希望是生活的寫照,如果真的充滿正向,問問你自己,當然是愛自己去甚於愛別人多「很多」。
  既然如此,當你要求別人要愛自己多一點時,反而你去想想,那麼在與你連結過程中,你一定會想,這對我有什麼意義好處?而當人付出,對你攀談,了解你時,而你的愛自己往往會指向你自己,把別人的付出視為某種應該與值得的一切,卻沒有想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連結,這也是我常常在與人互動時,所不了解的這點。我不斷提升自己,但是到頭來,這不是性別男女的問題,而是每一個人在連結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會指向自己的連結特點,好讓自己的連結——尤其是斷層之間的漣漪給放大,造成了人之間的連結雖然很容易,卻也容易脆弱化,讓人不懂得去珍惜。
  社會看似強而有力的連結,其實是分散的。因為我們向來有某種團結式主義,但主義是因為社會的共識而聚集,但這種共識是多數人的攀上希望而有的目標,卻不是人之間而有力的真正目標,而造成連結有力的證據,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連結過程中,沒有想到這個,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第三層的連結雖然快速,卻也只是表面上的靜止。
  要達到第三層之下的連結,其實人都知道連結不能做做表面工夫,不過卻是很難不會發生,在第三層與第二層之間,或許我們真正可以思考這連結的這點去剖析,不過你向來生活很忙,事情安排得滿滿的,要你好好思考人之間的連結顯然來說不太可能,你不大可能看你的聯絡人名單,然後思考這個人對我,我對這個人的互動與連結是怎麼回事,如果你有一百人以上的名單,加上群組,你怎麼有空明白呢?
  有一千個好友,其實沒意義,因為很微弱,這樣的微弱幾乎可以說不要認識也罷,而這種弱連結——就算你是為了認識而認識,你也沒有真正思考連接的關係圖,與你之間的對等關係——並且又放回你的身上,而不是兩個人身上,而就造成了連結是往你這邊分化,而不是對方,看看你與對方的名單,要怎麼樣才能讓你回到人之間連結範疇中呢?
  你還是在過你的三享生活,不是嗎?與我連結過的女性,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行程,而這樣的行程幾乎不是早已經安排好,就是要把生活安排得好而去讓生活安排得好,所謂的偽意義,是讓生活去產生意義出來之後,只是把事情合理化到你可以接受的範疇身上,好讓生活的意義可以寫出來,而造成全方面的泛意義,因此,真正有意義與否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在把意義的這個範疇已經全面泛化,而不自知到底為什麼要去泛化這個論點。
  就像精神疾病的論點,我們或許真的沒有病,因為沒有發作,但不代表我們有多麽正常。或者疾病的這個論點是被醫生說出一個意義出來,卻沒有想過疾病的背後的論點,就像你不會深入了解一個病人的生活,你只是對症下藥,卻沒有想過環境與心理,還有生理是影響疾病與情緒的真正重點(這也是我幾乎不聽醫生的話)。
  我很難相信醫生,是因為現代的醫生沒有真正了解病人的全面生活,我也很難相信現代人的連結竟然沒有辦法去深入了解全面性,只是為自己去合理那個迫切的重點,我也很忙碌,還如此被動,因為我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了解我自己多,去甚於了解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談一場戀愛,對我而言「竟然」是如此困難,因為人的連結太過「被動」與「主動」,被動的是連結做得不確實,主動的是了解一半,只是跟你點到為止。因此,拋開性別,不免又回到性別身上,我得迫做回男性的身份角色,女性不由自主地愛自己,讓性別根本又是性別的基本位置,難以分不出不是性別的特殊地位。
  看著色情的背後,看著性別的背後,看著人之間的背後,巧妙地看出人之間製造出來的問題,還真的是個問題(problem)。而如果真的不是個問題,你應該會去問我們之間怎麼了?看來,不是這回事,我不是說過,我想的很簡單,我真的以為人連結向來應該就是你來我往,我答你應對這樣的互動問題,而回到尊重、包容與了解身上,我們不是尊重、包容與了解,而尊重與認識的領域,只有尊重到了基本盤,了解到了表面——也就是認識的階段,要了解一個人,不是包容本身,而是去思考本身,以及我們與我們之間的本身。不過人連結向來很大,我也說過,斷層連結出現後,你只會思考你「自己」的連結,而非真正有的範疇,這就造成了連結的後退一直更顯擴大,很難連接徹底。
  有時候,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畢竟,我的直覺告訴我,人連結不是向來一搭一唱,你丟球我接球這樣的安排嗎?但社會連結不是這樣,你有兄弟姐妹與家人,他們了解你的第二層,而你的第三層是做給外人看的,包括我,也包括陌生人,因此,第三層與第二層連結的效力,向來就不會那麼大,真正如此強烈,要你放開你的第二層,每一個人都會想,這對我值得這樣做,有得到什麼好處利益嗎?
  連接不順,只是回到自己的生活球場與那些不認識的人互尬球技而已,做個有生存能力的運動員罷了!你當然不會想到這個本身,你會在乎與你結帳的店員的生活嗎?你會在乎你對面的鄰居全面的生活嗎?你當然不會。因此,我不會要你去思考這些第三層的人心,但是最起碼可以做到一點:人連結是一種全方位的思考,而不是回到你本身的身上,而是這些連結過程的每一個人身上的共處連結是怎麼回事。
  問題是來自自己,你製造出來的這些問題,你只是當成「問題」,而不是問題(question),所以才會發生問題出來的問題衍生出更多的問題!負面太過強烈,正面太有意義,畢竟正面是很有價值的!人生就是要充滿正向的意義會比負面來得更加放大許多,靈性書籍或許真的有什麼,但那不是終極奧義,因為生命不是靠著每天有希望,就真的有希望,樂觀不能當米吃,實際作為也不行,而是思考意義的正向的反向價值,與生活的真正此刻,我們的意義是否還在具體實現化與合理化,而你又當成座右銘,一直實現?
  你當然會具體把這些合理化,並且把它們視為生命的指導方針,只因為它們真正有效,不過信者恆信,所以相信的人「自然」更容易去把意義視為最佳的流程合理,而不會加以反駁,即使有證據在眼前。
  我一直期望社會能夠更好,不過問題製造出來的效力實在太過龐大,太過有影響效果,就像我常常看到這社會樣子,在疫情當道的現在,連結其實比以往來得更加有力,而且也更為快速,但就像個體主義發酵的效果一樣,每一個人都期望了解自己比以往多很多,以至於了解時常無法真正對等,而造成這種斜槓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當然期望社會能夠理性公平,感性溫馨,讓情感連結能夠溫和持續下去,而不是忽冷忽熱,但說真的,連結也因為太過有效力有張力,以至於連結是表面,是一種溫和的補償效應,在我們「做人」之間的工夫是一種第三層的人情,也就造成是人情才有人情的情感效力,卻不是有力的真正思考。如果「做人」真正是這樣,要不要真正反過來思考「為什麼」真正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就像精神疾病的論點,我們或許真的沒有病,因為沒有發作,但不代表我們有多麽正常。
  人連結是不是靠著禮多人不怪,情意重甚於禮物的份量,好讓我們思考連結是那麼不具真正有效力,而是表面上的泛意義,而才有意義的真正思考化?而如果你真的思考意義的重要,相信不是為了意義才有意義的特殊性,而讓意義變得有看頭,畢竟,我們向來不是這樣生活,那麼習慣的,而是意義是讓生活的全方位,有一個真正的生活重心,好讓意義有一個真正的所在,但無謂的泛意義或是偽意義的存在,你就是想要讓意義更加具象化,而把意義更加去如此。
  人就是問題的製造者,而是自造者的存在。如果這些不是問題,但也會變成問題,而變得不是問題(problem)。因為在問題轉換中,從 question 到 problem,無疑就是把問題思考變得不像是一個問題所在。宗教就是如此,或是政治。政治上的偏見,把這樣的問題更加針鋒相對,左派與右派,或是極端與反極端的存在,是民主變得動盪的原因,反民主的原因是因為個體讓整個人心開始動搖,開始讓民主變得更加想要向上而聚集,但是遇到某些連結,卻又而分開,也就是說連結是在表面可以更加往下凝固,而僅指於這一層的攀上連結而已,下層的社會連結,或是人心連結,卻沒有辦法更加有力地連結更加思考與穩固,畢竟,第二層是不可能更加廣面,但第二層與第三層之間,卻也顯得有些分開,甚至還有些空洞。
  連接得好不好,第三層當然重要,但僅看到攀上的連結再去影響這一層,個體之間卻難以真正在兩層連結產生更加的思考,好讓我們問題看起來都不是問題,而是答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