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一個國家的
大戰略是如何利用手段推進和實現國家利益的
戰略,包括戰爭中主要和次要
戰場的選擇、各軍種之間的資源分配、武器製造的一般類型以及與結盟哪些國際聯盟,往往是與
外交政策重疊,其發展可能跨越多年甚至幾代人。
總體來說,
美國霸權對中國
大戰略是執行美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
杜如松2021年出版了在美暢銷的《
長期博弈:中國取代美國秩序的大戰略》中所說的,因為中國的相對規模已大於美國,美國就不應該對中國進行「美元對美元」、「船艦對船艦」,或「貸款對貸」的
對稱競爭,而應該對中國進行
非對稱競爭(Asymmetric competition)─即所謂的
不對稱鈍化(Asymmetric blunting),也就是以較低成本的小規模針對特定範圍之騷擾與阻礙,遂行破壞中國已建立的世界秩序。
而第4條中歐班列南部通道是將於2023開工興建的
中吉烏鐵路─全長約523公里,在大陸境內,從新疆的「喀什」向西出境,長213公里,吉爾吉斯境內的「薩雷塔什」,長260公里,烏茲別克境內的「安集延」,長50公里,如下圖。
中吉烏鐵路建成後將是從大陸運輸貨物到歐洲和中東的最短路線,貨運路程縮短900公里,時間節省7至8天,而以往該中歐班列主要走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再轉向歐洲。(見
什麼是中吉烏鐵路?建成後,對中吉烏3國和全世界有什麼好處?)
俄羅斯認為
中吉烏鐵路將會增強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使中亞國家更加依賴中國市場而疏遠俄羅斯,而這對俄羅斯及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有負面影響,所以阻擋了20餘年。但當下
俄烏戰爭,中亞五國沒有一個支持俄羅斯,吉爾吉斯總統扎帕羅夫與普京磋商後,2022/5/30日宣布將於2023開工興建
中吉烏鐵路,中國為了保護陸上
一帶一路項目的安全,降低
中國對歐洲「16+1」戰略的安全風險,中國的西線通道需要複線,而不能是單線,這是戰略性平衡的需要,也是戰略的客觀需要,此時恢復修建西進的複線通道,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見
一周世界輿論聚焦:中國「中歐班列」將開闢複線通道)據報導:「〔中吉烏〕三方將積極合作、共同努力支持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在吉爾吉斯斯坦開展可行性研究,全部工作的完成期限(包括評估時間)不晚於2023年6月1日。」(見
每周時事分析:中國外交更加獨立自主)
如今,中亞將有兩個獨立外交機制,一個是以俄羅斯為中心的平台,包括歐亞經濟聯盟、集體安全組織,以及獨聯體;另一個則是「中國+中亞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它雖然剛剛成立,但它有中國這個強大的經濟體作為後盾,而且中方自身有主動的動力,也會給中亞帶來不錯的商業和地緣政治回報,因為按照任何標準,中國都是大買家,同時鐵路交通的建設,也會進一步將中亞和中國、歐洲緊密聯繫在一起,從而讓中亞走出前蘇聯的範圍,走進更加廣闊的地緣政治空間。
俄烏戰爭導致普京已經無力經營中亞,這給了中國實現自己中亞目標的難得機遇。中俄關係起碼目前並非「上不封頂」。(見
一周世界輿論聚焦:中俄關係與西方傳言不符,及
中亞外交好戲登場)
中歐班列是橫貫亞歐大陸、溝通兩大洋的運輸大動脈,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2021年底,中國已與147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
一帶一路合作方案,已在24個國家參與建設了82個工業園區。中國與歐盟進出口總值達8281.1億美元,年增長27.5%,是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見
中歐班列年行1.5萬列 占雙邊貿易8%)
中歐班列及
一帶一路的輝煌成就召示了美、英
海權戰略的急速沒落,
地緣戰略天秤已向中國這個歐亞
陸權大國傾斜。這是美國數十年
地緣戰略的
海權圍堵,所始料未及的。
中國國家元首習近平於2022/9/14日出席
上海合作組織烏茲別克斯坦峰會,但
上海合作組織的團結因為俄國入侵烏克蘭而重創,如:「由於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原因,使得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中的兩大力量出現了無言的分裂,這就是中亞五國與俄羅斯的分裂。因為烏克蘭和中亞五國一樣,都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與俄羅斯比都是小國。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出兵,不可能不使中亞五國產生連帶的不安全感受,也正因為如此,中亞五國沒有一個國家支持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行為,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甚至公開、直接地稱俄羅斯為「侵略」;同時,中亞五國與俄羅斯密切的經濟關聯,使得俄羅斯因戰爭遭受的西方經濟制裁也必然波及中亞國家。在這個背景下,
上海合作組織的團結實際上已經遭到重創。」(見
每周時事分析:中國外交更加獨立自主)
美國所謂的「
戰略模糊」
大戰略,說穿了就是嘴巴上支持「一個中國」政策,並重申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等承諾。但實際上,美國
台獨問題打的是整個太平洋的
大戰略。
布熱津斯基寫到:「如果美國的衰落同時對美日間的戰略聯系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大陸可能會加緊對臺灣施壓,以訴諸武力威脅臺灣,從而實現美國早在1972年接受的“一個中國”的政治現狀。這個方面的威脅如果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就可能會引發日韓兩國對美國現有承諾的可靠性的信心危機。」(
《戰略遠見》86頁)
本質上,美國仍然是延用對付
港獨的「
道德戰」
大戰略,但臺灣不若香港,不在中國統治之內,使用的手段有所不同,,
布熱津斯基寫到:「更加咄咄逼人的中國民族主義可能抬頭,所付出的代價是中國的國際利益受損。中國若是採取民族主義,妄自尊大,炫耀其崛起的實力,就會無意之中促成一個強大的區域聯盟與之抗衡。」(
《戰略遠見》79頁)所以,1995年的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武力威懾行為正是美國所樂見的。但此後,中國的「上兵伐謀」的
大戰略也隨著美國升級到「中國
大戰略AI版」。展現高超的
戰略定力,已不太可能被美挑釁唆使,發動台海戰爭、重蹈
俄烏戰爭陷入戰爭泥沼的覆轍。
面對美國精心謀劃的「恐中牌」
大戰略,中國也吸取了的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的教訓,不讓極端
民族主義發酵與不被
民粹主義的
鷹派綁架,儘量減少「文攻武嚇」,審慎應對。例如,2022/5/26日,美國務卿
布林肯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
本屆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方針》演說,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作為,不支持台灣獨立,期盼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隨後,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亦步亦趨的宣稱「不尋求台灣正式獨立」。中國則除了譴責
布林肯「挺台遏華」,以宣示「一個中國」的台灣主權,也樂得依照
布林肯所說:「包含台灣在內的各種議題,美國依然致力於與北京一邊激烈競爭,一邊密集外交。」的繼續與美國
競爭與外交,以免陷入
俄烏戰爭式的「武統」戰爭泥沼。畢竟,臺灣的問題並不急,雖然與美國的口水戰仍然必要,但以口水換取自身崛起的寶貴時間才是明智之舉。(見
台獨是假 經濟才是國安之鑰)
美前總統川普向來對俄羅斯較友善,他日前大力反對拜登送至國會的近400億美元援烏方案,在國會竟然受到民主、共和兩黨議員一面倒的支持援烏。《
彭博社》報導,一位參與訂立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人士指出,
俄烏戰爭促使拜登政府大幅修改其國家
大戰略,將重心從亞洲和中國向歐洲轉移。(見
美國國安戰略重心 從亞洲轉向歐洲)
4)美國國會眾議長裴洛西訪台大戰略:
英國《金融時報》2022/8/5日報導,美國國會眾議長
裴洛西在美國航母與軍機的護送下,於2022/8/2日晚間抵達台灣,旋風訪問後於2022/8/3日17時53分左右搭機離島。這是數十年來美國官員對台灣的最高級別訪問,在她訪台行前,中國就曾多次警告並強烈譴責舉是「嚴重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將對美中關係產生「嚴重影響」。中國2022/8/3日上午宣布了一系列針對多項台灣農漁產品的進口禁令;實施了一些自然資源的出口管制,並對個別「台獨」分子關聯機構進行了懲戒。並宣佈2022/8/3─7日在台灣島周圍的6片海域開始了系列實彈的
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演習(按:又增加了一片及延長一天)。然後,2020/8/3日
G7集團外長和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發表聲明稱,中國對
裴洛西訪台的反應會升高緊張,造成地區不穩。對此中國外長王毅於2020/8/4日堅決駁斥此
G7集團外長發表的涉台聲明。
美國《
外交》雜誌2022/8/22日的文章報導:「自2010年以來,中國軍費開支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中國國防開支從未超過GDP的1.9%。與之對應,2020年美國的國防開支占GDP的3.7%。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軍費開支一直相當於美國的約三分之一。然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專注於獲得
非對稱能力,並將其軍事重心放在亞洲之內,它目前已建成了一支可以在“台海衝突”中擊敗美國的軍隊。」,
及「近期,一些中國評論員回擊美國關於“中國見頂”的言論,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讓美國媒體和學術界的悲觀預測落空”。目前,沒有一篇權威的中國軍事著作認為,因為所謂“〔統一〕
機會之窗正在關閉”,中國需要現在就統一。而解放軍一旦準備就緒,將迅速採取行動施行統一,但這麼做的原因並非鑒於“〔統一〕
機會之窗將喪失”。」(見
中國的實力並未見頂——為什麼北京等得起,及
「統一時間窗口」壓力大? 美專家:中國實力未見頂,等得起)
美國經濟學家
薩克斯教授直言:「世界正處於核災難的邊緣,原因在西方政治領導人認為西方是高尚的,而俄羅斯和中國是邪惡的。西方如此幼稚的說法是危險的。這是企圖操縱輿論,而不是處理非常真實和緊迫的外交。」,及「當美國眾議院議長
裴洛西不顧中國警告不顧一切飛抵台灣時,沒有一個
G7集團外長批評
裴洛西的挑釁,而
G7集團的部長們卻一起嚴厲批評中國對
裴洛西此行的“反應過度”。 」(見
西方關於俄羅斯和中國的虛假敘述)
結論:
美中全球大棋局博弈已升級到「
大戰略AI版」,而達到兵不刃血的「上兵伐謀」的高級境界,中國的戰略定力─即不讓極端
民族主義發酵與不被
民粹主義的
鷹派綁架─已不太可能被美國挑釁成功,重蹈
俄烏戰爭的覆轍,發動台海戰爭。美國經濟在衰落,中國經濟在崛起,時間站在中國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