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十三 【一切法唯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
—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十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前已明一心理事無礙。今約周遍含容觀中,事事無礙者。如法界觀序云。使觀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然後一多無礙。大小相含。則能施為隱顯。神用不測矣。乃至欲使學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既明。自見無盡之義。

此周遍含容觀。亦具十門

一,理如事門

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此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為事。是故菩薩。雖復看事。即事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
釋云。由此真理全為事故。如事顯現。如事差別。大小一多。變易無量。又此真理。即與一切千差萬別之事。俱時歷然顯現。如耳目所對之境。亦如芥瓶。亦如真金。為佛菩薩比丘,及六道眾生形像之時。與諸像一時顯現,無分毫之隱。亦無分毫不像。
今理性亦爾。無分毫隱。亦無分毫不事。不同真空。但觀理奪事門中,唯是空理現也。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者。以事虛無體,而不壞相。所以觀眾生,見諸佛。觀生死,見涅槃。以全理之事。恒常顯現。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鑄十法界像。一一像全體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二,事如理門

謂諸事法與理非異故。事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
釋云。一一事,皆如理普遍廣大。如理徹於三世。如理常住本然。例一切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六道眾生,一一皆爾。乃至一塵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無不圓足。

三,事含理事門

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為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等諸法,既不離法界故。俱在一塵中現。如一塵,一切法亦爾。此理事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釋云。一中一者。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餘三句,一一例知。

四,通局無礙門

謂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五,廣狹無礙門

謂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

謂此一塵望於一切。由普遍即是廣容故。遍在一切中時。即復還攝一切諸法,全住自中。又由廣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塵。還復遍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是故此塵。自遍他時。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思之。

七,攝入無礙門

謂彼一切望於一法,以入他即是攝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彼全一還復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思之。
又由攝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時。還令一切恒在一內,同時無礙。思之。
釋云。此上無礙,猶如鏡燈。即十鏡互入。如九鏡入彼一鏡中時。即攝彼一鏡還入九鏡之內。同時交互。故云無礙。

八,交涉無礙門

謂一望於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謂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一入一。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
釋云。一攝一。一入一者。如東鏡攝彼西鏡,入我東鏡中時。即我東鏡,入彼西鏡中去。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者。圓滿常如此句。但以言不頓彰。故假前三。句句皆圓滿。

九,相在無礙門

謂一切望一。亦有攝有入。亦有四句。謂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釋云。此與前四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時攝入。今則欲入彼時。必別攝餘法,帶之將入彼中。發起重重無盡之勢。
攝一入一者。如東鏡能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之中。即東鏡為能攝,能入,南鏡為所攝。西鏡為所入也。此則釋迦世尊。攝文殊菩薩,入普賢中也。
攝一切入一者。如東鏡攝餘八鏡。帶之將入南鏡之中時。東鏡為能攝能入。八鏡為所攝。南鏡為所入。則一佛攝一切眾生。帶之同入一眾生中也。
攝一入一切者。如東鏡能攝南鏡。帶之將入餘八鏡中。
攝一切入一切者。如東鏡攝九鏡。帶之將入九鏡之中時。東一鏡為能攝能入。九鏡為所攝,亦即便為所入也。
此句正明諸法。互相涉入。一時圓滿,重重無盡也。今現見鏡燈。但入一燈當中之時。則鏡鏡中各有多多之燈,無前後也。則知諸佛菩薩。六道眾生。不有則已。有即一剎那中,便徹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凡聖中也。

十,普融無礙門

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準前思之。令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令現在前。是以前九門。文不頓顯故。此攝令同一剎那。既總別同時。則重重無盡也。
又華嚴演義云。夫能所相入。心境包含。總具四義。能成無礙。一,稱性義。二,不壞相義。三,不即義。四,不離義。由稱性故不離。由不壞相故不即。又如諸剎入毛孔皆有稱性,及不壞相義。今毛上取稱性義。故知法性之無外。剎上取不壞相義。故不遍稱性之毛。以一毛稱性故,能含廣剎。以廣剎不壞相故。能入一毛。
又內外緣起。非即非離。亦有二義。一,約內外共為緣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離故,故得相入。二,約內外緣起。與真法性。不即不離。此復二義。一,由內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不離法性。故毛能廣包。剎能遍入。二者,毛約不離法性,如理而包。剎約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
此事事無礙觀。如群臣對王。各各全得王力。猶諸子對父。一一全得為父。又如百僧同住一寺。各各全得受用,而寺不分。若空中大小之華,一一遍納無際虛空,而華不壞。則十方一切眾生。全是佛體。而無分劑。以不知故。甘稱眇劣。稟如來之智德,反墮愚盲。具廣大之威神,而跧小器。
所以志公云。法性量同太虛。眾生發心自小。如上無礙。但是一心。如海涌千波。鏡含萬像。非一非異。周遍圓融。互奪互成。不存不泯。遂得塵含法界。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廷促同時等事現前。此乃華嚴一部法界緣起自在法門。如在掌中,爛然可見。
又非獨華嚴之典。乃至一代時教難思之妙旨。十方諸佛無作之神通。觀音祕密之悲門。文殊法界之智海。一時顯現,洞鑒無疑矣。若非智照深達自心。又焉能悟此希奇之事。
如先德云。證佛地者。為塵空無我無性是也。乃至稱理而言。非智所知。如空中鳥飛之時跡。不可求依止跡處也。然空中之跡。既無體相可得。然跡非無。此跡尋之逾廣。要依鳥飛。方詮跡之深廣。當知佛地。要因心相,而得證佛地之深廣。然證入此地。不可住於寂滅。一切諸佛。法不應爾。當示教利喜。學佛方便。學佛智慧。
夫佛智慧者,即一切種智。所以般若經中,以種智為佛。則無種不知。無種不見。斯乃以無知知一切知。以無見見一切見
如華嚴離世間品,十種無下劣心中云。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諸佛。一切佛法。一切眾生。一切國土。一切世間。一切三世。一切虛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語言施設界。一切寂滅涅槃界。如是一切種種諸法。我當以一念相應慧。悉知悉覺。悉見悉證。悉修悉斷。然於其中,無分別。離分別。無種種。無差別。無功德。無境界。非有非無。非一非二。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無相智,知一切相。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以無異智,知一切異。以無差別智,知一切差別。以無世間智,知一切世間。以無世智,知一切世。以無眾生智,知一切眾生。以無執著智,知一切執著。以無住處智,知一切住處。以無雜染智,知一切雜染。以無盡智,知一切盡。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示現身。以離言音智,示不可說言音。以一自性智,入於無自性。以一境界智,現種種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說,而現大自在言說。證一切智地。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於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是為第十無下劣心。
如上微細剖析理事根源。方見全佛之眾生,惺惺不昧。全眾生之佛,歷歷無疑。悟本而似達家鄉。得用而如親手足。云何迷真抱幻。捨實憑虛。辜負己靈。沈埋家寶。高推上聖。自鄙下凡。都為但誦空文。未窮實義。唯記即心是佛之語,親省何年。只學萬法唯識之言,誰當現證。既乖教觀。

又闕明師。雖稱紹隆。但成自誑。宗鏡委細。正為斯人。使了其義而識其心。披其文而見其法。感諸聖苦口。愧先賢用心。覽卷方知。終不虛謬。如高拂雲霧。豁覩青天。似深入龍宮。親逢至寶。始悟從來未諦。學處麁浮。可驗時中,全無力量。未到實地,莫言其深。未至劬勞,莫言其苦。唯當見性。可以息言。
且諸聖所以垂言教者。普為生盲凡夫,令不著生死。眇目二乘,令不住涅槃。夜視小菩薩,令捨於權乘。羅縠別菩薩,令不執教道。此為未知有自心。即具如是廣大神德,無邊妙用者。分明開示。令各各自知十方諸佛,莫不承我威光。一切異生,莫不賴我恩力。勸生忻慕。進道弘修。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然後以定慧力,內外莊嚴。發起本妙覺心。真如相用。似磨古鏡。如瑩神珠。光徹十方。影透法界。無令一小含識,不承此光。猶如善財,一生可辦。
又如龍女,親獻靈山,如來印可。故云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是知纔悟此法。因果同時。成道度生。不出一剎那之際。
如法華經信解品云。疾走往捉。又譬喻品云。其疾如風。豈滯多生,抂修功行。有如是速疾念念相應之力。而不肯承當。故諸聖驚嗟。廣為開演。布八教網。備三乘車。大小俱收。權實並載。提携誘引。密赴機宜。或見或聞。而前而後。悉令入此一乘金剛寶藏。以為究竟。
如方便品中,引十方三世諸佛。皆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則不可迷諸佛方便門。執其知解。領成現之語,起法我之心。
如般若經中,佛言。我於一切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身真金色。是以但於人法二執俱亡。一道常光自現。還同釋迦。親證金色之身。所以諸佛教門,皆為顯宗破執。依前住著。反益迷心。如熱金丸。執則燒手。令甘露聖教。出苦良緣。若遇斯人。有損無益。
如方便品偈云。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故知若不習定學慧。且不知隨宜之說,妄認為真。不可徇文,以為悟道。
直如善財登閣。龍女獻珠。當此之時。自然親見。應須剋己辦事。曉夜忘疲。若問程而不行。家鄉轉遠。似見寶而不取,還受貧窮。
所以古德頌云。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細難尋。可中,尋到無尋處。方信凡心是佛心。故知即於一念生死心中。能信有諸佛不思議事。甚為難得。
如大涅槃經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念頃。悉能得量一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 理唯一道。事乃萬差。云何但了一心。無邊佛事悉皆圓滿。
: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無邊。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無跡。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說多,此法未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無而不無。一多相依。互為本末。通有四義
相成義。則一多俱立。以互相持,有力俱存也。
相害義。形奪兩亡。以相依故,各無性也。
互存義。以此持彼,不壞彼而在此。彼持此亦爾。經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互泯義。以此持彼,彼相盡而唯此。以彼持此。此相盡而唯彼。經云。知一即多多即一。又由彼此相成。資攝無礙。
是故得有大小即入。一多相容。遠近互持。主伴融攝。致使塵塵現而無盡,等帝網以參差。故得事事顯而無窮,若定光而隱映。又一多無礙之義。古德以喻顯示。如數十錢法。此有二體。一,異體。二,同體。就異體中有二。一,相即。二,相入。
又以諸緣。起法有二義空有義。此即自體。有力無力義。此望力用。由初義故約相即。由後義故得相入。
初空有義中。由自若有時他必無。故他即自。何以故。由他無性,以自作故。二由自若空時他必有。故自即他故。何以故。由自無性,用他作故。以空有無二體故。所以常相即。若不爾者。緣起不成。有自性等過。
二力用中。自有全力,所以能攝他。他全無力故,所以能入自。不據自體故。非相即。力用交徹故,成相入。十數為譬者,復有二門。一,異體門。二,同體門。就異體門中復有二。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經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此約相說。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經頌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義味寂滅悉平等。遠離一異顛倒相。是名菩薩不退住。此約理說。
: 既其各各無性。那得成其一多耶。
: 此由法界實德,緣起力用,普賢境界相應。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減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如似一即十緣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如柱若非舍。爾時則無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是舍,故有舍復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復成十也。
: 若一即十,此乃無有一。若十即一,此乃無有十。那言一之與十。復言以即故得成耶。
: 一即非一者。是情謂一。今所謂緣成一。緣成一者,非是情謂一。故經頌云。一亦不為一。為破諸數故。淺智著諸法。見一以為一。
: 前明一中多,多中一者。即一中有十。十中有一。此明一即十,有何別耶。
: 前明一中十者,離一無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離一無有十。而十即是一。緣成故也。
二同體門者,還如前門相似。還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今就此門中說者,前異體門言一中十者。以望後九,故名一中十。此門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
: 若一中即有九者。此與前異體門中一即十,有何別耶。
: 此中言有九者。有於自體九,而一不是九。若前異體說者。一即是彼異體十。而十不離一。

: 一中既自有九者。應非緣成義。
: 若非緣成。豈得有九耶。

: 一體云何得有九。
: 若無九即無一。次明同體門中一即十者。還言一者緣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爾。一即二三亦然。
: 此中言自體一即十者。與前同體一中十,有何別耶。
: 前明自體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此為異。
: 此明一體即十,為攝法盡不。
: 隨智差別故。亦盡亦不盡。何者。如一若攝十,即不為盡。若具說即無盡也。
: 為攝自門無盡。為攝餘門亦無盡耶。
: 一無盡,餘亦無盡。若餘不盡,一亦不盡。若一成,一切即成。若一不成,一切即不成。是故此攝法。即無盡復無盡。成一之義也。於三四義,猶若虛空,即是盡。更不攝餘,故名無盡。故知亦攝盡不盡也。
: 既言一即能攝者。為只攝一中十。亦得攝他處十。
: 攝他十亦有盡不盡義。何以故。離他無自故,一攝他處即無盡。而成一之義。他處十義如虛空,故有盡。
經云。菩薩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此宗鏡錄。是一乘別教。不思議門。圓融無盡之宗。不同三乘教中所說。如上一多無礙之義。不可以意解情思,作限量之見。唯淨智眼,以六相十玄該之,方盡其旨耳。則知融攝無邊。包含匪外。
如法華神力品云。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又經云。慈悲為佛眼。正念為佛頭。妙音為佛耳。香林為佛鼻。甘露為佛口。四辯為佛舌。六度為佛身。四攝為佛手。平等為佛指。戒定為佛足。種智為佛心
金光明經疏云。法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見。唯應度者,示令得見。此即無身之身。無相之相。一切智為頭。第一義諦髻。八萬四千法門髮。大悲眼。中道白毫。無漏鼻。十八空舌。四十不共齒。弘誓肩。三三昧腰。如來藏腹。權實智手。定慧足。如此等相。莊嚴法性身佛也。
牛頭初祖云。諸佛於此得菩提者。此是心處得菩提。色處轉法輪。眼處入涅槃。若爾者,身中究竟解脫。法身常在。淨土具足。更少何物。復更何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此宗鏡中,所有智行主伴,皆同一際。纔有信者,悉同法流。但如一圓鏡之中,無別分析。
如華嚴論云。此經法門。總是十方諸佛。同行共行。更無新故。如大王路。發跡登之者即是。無奈不行之何。一念隨善根少分見性。智慧現前。總是不離佛正覺根本智故。不離普賢行故。如普賢一念中少分善心,總是向法流者。
故經云。聞如來名號。及所說法門。聞而不信。猶能畢竟至於金剛智地。何況信修者也。
又云。此華嚴經中,解行法門。修學悟入。必能成就十住法門。住佛種性。生一來家。為佛真子。不同權教初地菩薩。以誓願成佛。此華嚴經。直論實證位,不論誓願。為此教門。總一時一際,一法界,無異念,前後情絕。凡聖一性。不論情繫。應以無念無作法界照之可見。若立情見,不可信也。設生信者,玄信佛語故,非是自見。若自見者,情絕想亡。心與理合。智與境冥。方知萬境。性相通收。若不如斯。心常彼此。是非競作。垢淨何休。若也。稱性情亡。法界重玄之門自達。一多純雜。自在含容。總別之門。圓融自在。於利生之法。善達諸根。隨所堪能。悉皆成益。敬承親近者,皆能拔之。所以稱性故,凡行一事,悉遍法界。若隨事作,則有分限。
如摩訶般若經云。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瓔珞,粖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 : 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
答曰 : 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薩以一食大心,悉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不以遠近為礙。是故諸佛,皆見皆受。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則知一毫空性,法界無差。一微塵中,具十方分。是以法華會上。十方佛國,通為一土。分身共座,同證一乘。
亦如華嚴教明,此土說法。十剎咸然。仰先聖之同歸。令後學之堅信。遇斯教者,莫大良緣。如秉大炬以燭幽關,炳然見性。似駕迅航而渡深濟。倏爾登真。故云一句染神,必當成佛。一字經耳,七世不沈。所利唯人。所約唯己。百福殊相。同入無生。萬善異流。俱會平等。
今宗鏡中,亦復如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一切諸法中。唯以等觀入。若執方便,廣辯諸乘。則失佛本懷。違於大旨。
如法王經云。若定根機。為小乘人說小乘法。為闡提人說闡提法。是斷佛性。是滅佛身。是說法人。當歷百千萬劫。墮諸地獄。何以故。眾生之性,即是法性。從本已來,無有增減。云何於中,分別藥病。如是解者,即一切法,無非佛法矣。
: 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
: 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
如學人問忠國師 : 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殺害還是佛法不。
: 一切施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淨穢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無分別,蘭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圓任器。所以文殊執劍於瞿曇。鴦掘持刀於釋氏。豈非佛事乎。若心外見法,而生分別。直饒廣作勝妙之事,亦非究竟。
: 心性本淨。寂照無遺。何假智光而為鑒達。
: 心是正因。雖然了照。以客塵煩惱所遮。若無智慧了因,而不能顯。古德云。智照心原,即是了因。

如空與日。略有十義。以辯難思。

謂日與空,非即非離。
非住非不住
如日善作破暗良緣,顯空之要。
雖復滅暗顯空,空無損益。
理實無損。事以推之,暗蔽永除。性乃無增。空界所含,萬像皆現。
而此虛空,性雖清淨。若無日光,則有暗起。
非以虛空空故。自能除暗。暗若除者,必假日光。
日若無空,無光無照。空若無日,暗不自除。
然此暗性,無來無去,日之體相。亦不生不滅。
但有日照空,則乾坤洞曉。以智慧日,照心性空,亦復如是。
釋曰。
智與心,非即非離。云何非即。以智是能照。心是所照。能所異故。云何非離,智是心之用。用不離體故。
非住非不住。云何非住,智性離故。云何非不住,與心相應故。
智能破客塵,顯了心性。
智雖去塵現性,而心本無隱顯。
心雖本空。要盡客塵,方能普現法界。
心雖清淨。若無智光。則為客塵所蔽。
非心自空,不染客塵。塵若除者,要因智光。
智無心不照。心無智不明。
客塵雖盡,本無來去。智雖起照。亦無生滅。
但得智光。則心性湛然寂照。法界洞朗。究竟清淨。
故知萬法無修,策修而至無修。本性雖空,亦由修空而顯空。
今宗鏡所錄。深有所以。只為眾生無智不修,而墮愚闇。不照心性。枉陷輪迴。若不得宗鏡之智光。何由顯於心寶。且眾生無漏智性,本自具足。以客塵所蔽,似鏡昏塵。但能知鏡本明。塵即慚盡。客塵盡處。真性朗然。
如大涅槃經云。如大村外,有娑羅林。中有一樹先林而生。足一百年。是時林主。灌之以水。隨時修治。其樹陳朽。皮膚枝葉。悉皆脫落。唯真實在。如來亦爾。所有陳故。悉已除盡。唯有一切真實法在。
所以一鉢和尚歌云。萬代金輪聖王子。只者真如靈覺是。菩提樹下度眾生。度盡眾生出生死。不生死。真丈夫。無形無相大毘盧。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
《宗鏡錄》 卷十三完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若心內定一法是有,即墮常。若心外執法是無,即沈斷。俱成見網。不入圓宗。」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大涅槃明淨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 — 天台頂尊者《涅槃疏》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當現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滅。無得無依。」— 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大般若經》云
「大乘之法,緣生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七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若心內定一法是有,即墮常。若心外執法是無,即沈斷。俱成見網。不入圓宗。」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大涅槃明淨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 — 天台頂尊者《涅槃疏》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當現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滅。無得無依。」— 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陽焰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空。」— 《大般若經》云
「大乘之法,緣生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七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後秦時期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典,全文約三千六百字,經中紀錄月淨光德天子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對話,說明菩薩道主要「以大悲為本,為一切眾生」。 原典│大正藏第14冊No. 464 全1卷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Thumbnail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原文,細體字為白話)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聖人的智慧光明無量,分辨清楚,通達大道,沒有不通的地方。他們的智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導讀:【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來現前,諸法如義,如其本然真如法性,法性無生,凝然常住空寂,於是清淨心中,離一切相,即生滅而無生滅,心無生滅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什麼叫做「共」與「不共」?很多的神通、很多的神變,外道跟佛法都是共通有的,你有天眼,外道有天眼;你有天耳,外道有天耳;你有宿命通,外道有宿命通。但佛陀的「漏盡通」,斷盡一切的煩惱,涅槃寂靜的境界,這就是不共的、獨步的,超絕、超勝於外道,最究竟的所在,這才是佛陀最殊勝的地方。 文殊菩薩為眾生演說,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