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把「策略」兩個字掛在嘴上?
我是。特別是在協助客戶釐清策略、戰術與目標規劃的不同,許多時候會發現多數人所謂的策略,只是對達成目標的想像路徑,或是現階段做得到的行動,而不是針對長期目標與願景所擬定的資源分配與優勢取得。
你可能聽過一種說法:策略是決定不做哪些事。
如果從一堆選項中判斷好的選項、沒那麼好的選項,以及壞的選項,我想大部分人都可以決定不做哪些,排除掉壞的選項、部分沒那麼好的選項。
但是如果篩選後只剩下的好的選項時,你會全部接受嗎?這時候才是策略的困境:選擇不做某些好的選項。
甚至,是放棄眼下最好的選項。
「成熟,就是有能力拒絕一個好的選擇,目的是要追求其他更好的選擇。」
在《原則》中瑞.達利歐給出這樣的說法。
我時常會反思這句話的涵義。在生活與工作上,我們總會遇到看似不錯的選項,想像著它能帶來哪些機會、價值與獲益,也會思考著這會產生哪些風險、損失與影響。只不過當機會與效益超乎預期時,我們會淡化或低估風險與影響,造成決策上的盲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知識與決策方法,卻還是會做不好決定、還是會犯下錯誤。因為要避免經驗陷阱和邏輯偏誤是需要實踐的累積來養成習慣,不是知道就好、更不是上過幾堂課就能做到的。
充其量知道了那麼一回事,但還不是自己的行為模式。
...
只有當你誠實地面對自己是誰,才能可能學會停止渴求得到一切。
完全的坦承,會讓你獲得心靈上的平靜,讓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會為了獲得想要的生活,做出必要的行動。
就如同很多人聽過的黃金圈法則。我們應該從內到外的,先釐清目的,再找到實現目的的做法、以及具體來說應該做些什麼。
如何知道自己沒想清楚這些事?
有一個指標可以作為參考:看到別人的成果,如果你會感到忌妒的話。
通常這表示你在對自己說謊,沒有誠實面對自己想要什麼;也可能你知道自己內心渴望的,但是缺乏達成目標的紀律。
比起前者,富有野心卻又極度懶散的人更危險。
他們會將格局放得很大,也想得到一些了不起的東西,但卻不願意付出努力去賺取這些東西。於是開始走偏、走歪了,一旦獲得短期成果,更是說服自己這麼做是對了。
...
在《步步為贏》中提到保持一致性,是活出自己的關鍵,同時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 你的願景要和你想成為的人是一致的
- 你的選擇要和你的願景是一致的
- 你的努力程度要和願景的大小是一致的
- 你的行為要和你的價值觀與原則是一致的
我們可以看著別人,但別忘了付出對等的時間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誠實地面對自己,即使眼下沒有具體的成果,也會讓你每一步都感到踏實。
心不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氣。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