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人觀點】從有限零和到無限賽局,高效工作者駕馭自我的五個「切換」思維

更新於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這些年,追求高效率、強調高效能的課程與書籍還真不少。
除了專業技能的提升還不夠,許多人更在時間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另一方面,也從心理學與腦科學領域,掌握習慣養成與專注力的管理;以及從神經科學領域,學習壓力與情緒管理。
看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要成為高效工作者,還真累!
但掌握了這些知識與技巧,就能輕鬆過好日子嗎?那倒未必。因為,我們又發現了多元思維的重要性,唯有掌握更多元的思維框架與模型,才能在思維上抄捷徑、在職場競爭中勝出。
於是我們持續地學習、刻意的練習,希望能學以致用、做更好的自己。
聽起來很美好,對吧?
我也曾經這麼認為,努力地提升自己、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與思維,甚至轉化為系統化的做法,寫出了三本書分享模組化簡報、高效產出的優勢模型,以及視覺化法則。
也因為這樣,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檢視與探討高效工作者的議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些共識。比如說,知道專注、學習,以及適度的壓力下,對個人成長是有幫助的;也曾聽過成長思維、無限賽局與好好休息的重要性。大多數高效工作者也都會給出這樣的建議:藉由大量閱讀與刻意練習,來提高思考的維度,用不同的視角來找到問題本質,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這些觀點都很棒!也都很實用。
但我們也發現,許多高效工作者為了完成工作上的任務與挑戰,卯足了全力才能維持別人眼中的高效,搞得自己好累。怎麼會這樣?明明能力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很好,應該過得更輕鬆才對。
那些能駕馭自我的高效工作者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我試著去分析、歸納,這些高效工作者與其他人的做法有何不同?同時也翻閱過去寫下的學習筆記、閱讀心得,希望從中找到答案或線索。意外發現,這些線索其實在許多書中都有揭露,不少高效工作者也會在分享中不經意地提到。
只不過我們更關注的是那些技巧、方法與經驗談,而不是藏在細節中的線索。那麼我發現的線索是什麼呢?姑且就稱作「切換」思維吧!
為什麼那些高效工作者能更從容地駕馭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我認為有五個「切換」思維至關重要,這些年來也從中獲益良多。這五個切換思維包括:
  • 切換「聚焦」與「散焦」的節奏,讓專注力維持在最佳狀態
  • 切換「壓力」與「休息」的步調,避免過度倦怠壓垮了自己
  • 切換「學習」與「成長」的狀態,讓自己真正的成長
  • 切換「鷹眼」與「蟲眼」的視點,洞察問題的本質
  • 切換「有限」與「無限」的思維,別讓規則限制了你的想像
透過彈性切換、而非選項的二擇一,讓工作效率與效能都能保持在最佳狀態。
最佳狀態,並不表示要像個機器人似的,將引擎與產能開到最大;而是恰好相反地讓自己像個人一樣,在身心與壓力都處於健康的狀態下,從容地面對各種挑戰、發揮最佳效能。
對應到這五個切換思維,關鍵在於「切換」的時機與方式。
我會在內容中提及參考引用的書單,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閱讀,以了解更多的細節與實踐方式。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
...

▌切換「聚焦」與「散焦」的節奏,讓專注力維持在最佳狀態


專注力的重要性,我想不用多說。
但你清楚如何保持專注力?如何讓專注力發揮最大的作用嗎?如果你以為,持續保持專注就是答案的話,我想你可能誤解了專注力的本質。
在《胡思亂想的爆發力》這本書中,把專注力比喻作手電筒,而聚焦、散焦是兩種不同的光束。
聚焦可以讓人看清前方的路,是一道窄又近的光束;而散焦就像是一道寬而遠的光束,可以讓人掌握周遭的景象。我們需要這兩種光束適時地切換使用,來保持大腦的持續運作。
這裡的關鍵不只是切換,還包括適時,也就是個人的節奏感。
如果能讓我們的大腦在聚焦與散焦之間有節奏地切換,就能使專注力維持在最好的狀態、避免倦怠的累積,進而提升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的效率與效能。
這個概念在許多書中都可以看到。
比方說,在《極度專注力》與《專注力協定》這兩本輸中談論了如何管理專注力空間,還有《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與《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中則是強調在專注與放鬆之間切換的重要性。
高效工作者,不能只懂得聚焦而已,這樣很快就會陷入過度倦怠、無法持久。必須學會如何在聚焦與散焦之間切換,以及切換的節奏;這麼一來,對於壓力、風險的應對,以及對生活的理解都會帶來重大的改變。
找到節奏不容易,要維持節奏更不簡單。
因為習慣、不確定性與過度聚焦,都會破壞我們的節奏,讓我們的大腦傾向於維持現狀,直到產生偏差或能量耗盡。
要修正這種狀況的最好辦法,就是刻意散焦,讓自己學會有意識地放鬆,但不是放縱。起身走動、出門散散步都是不錯的做法,安排一些休閒活動與聚會也能達到放鬆的作用。
聚焦與散焦之間切換節奏的概念,同樣可以運用在創新思維與學習上。
最佳的狀態,並不是全神貫注,而是八成的聚焦、兩成的散焦,讓自己處於一種專注卻又能創意思考的狀態。
第一個切換思維,就是懂得切換「聚焦」與「散焦」的節奏,讓專注力維持在最佳狀態。
...

▌切換「壓力」與「休息」的步調,避免過度倦怠壓垮了自己


高效工作者與你我的差別,除了工作方法之外,更在於懂得有效管理「過勞倦怠」感。
過勞倦怠,常常出現在竭盡所能發揮自我的人身上。
比起優秀的人,我們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樣一件任務,也因此更容易產生過勞倦怠感,進而影響我們的表現與持續性。
可是,優秀的人同樣會產生過勞倦怠感,只不過他們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這也是為何高效工作者可以保持巔峰表現,又能展現一派輕鬆的關鍵。
他們是如何應對過勞倦怠感呢?在《一流的人如何保持輕鬆》這本書中提供了四種方法:
一、休個長假讓自己徹底休息
二、找到超脫自我的使命感
三、透過回饋與分享
四、在壓力和休息之間輪流切換
休個長假徹底放鬆很有效,但我們未必能有這種選項,像我這樣的工作狂,更不可能完全放下工作去休假。找到超脫自我的使命感,聽起來對某些人來說又太遙遠,不知從何著手。相較於前兩種方法,顯然後兩種方法更貼近我們這種一般人能做到的。
行為科學中提供了一種管理倦怠的替代方法,當你感到過勞倦怠時,不需要抽離當前的工作,只是需要換另一種方式更貼近工作。亞當.格蘭特在《給予》這本書中稱這為「回饋有好報」的做法,找機會回饋你投身的領域,比如說當導師指導後進,或是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一些誠摯的建議。
回饋與分享的焦點在於幫助他人,進而啟動大腦的獎勵和愉悅中心,這不僅可以讓你感覺良好,也可以幫你把正向情緒與初衷重新連結起來,從而消除過勞倦怠的感覺。但要注意的是,所回饋的內容與從事的領域必須密切相關,否則反而會造成壓力;而且付出是沒有期待任何回報的。
如果你不擅長或習慣回饋與分享,還可以試試第四種方法。
回歸到自身「壓力」與「休息」的步調切換。高效工作者都知道自己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度的,並且會認真看待那個極限。比方說,以 50~90 分鐘的密集工作為一個單位,兩次密集工作之間會穿插短暫的 7~20 分鐘休息。
這個切換的時間分配因人而異,你可以實驗找出自己的步調,也可以參考《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中關於番茄鐘這個工具的使用。或者,先看看我的這一篇文章
在壓力與休息之間輪流切換,能讓人維持巔峰表現所需要的體力、心力和熱情,避免被壓力與過度倦怠感壓垮了自己。如果我們還想要更進一步的持續精進與成長,關鍵就在於找出自己的壓力臨界點,然後逼近臨界點,在那之前安排短暫的休息,讓自己更加耐壓。
具體的作法,我會在下一個切換思維中提到。
...

▌切換「學習」與「成長」的狀態,讓自己真正的成長


如何讓自己在意的事情做得更好?
多數人在生活中都希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無論是在職場、家庭、學校或其它領域。但我們也意識到,總是無法在最在意的事情上做得更好,無論我們多努力,這種瓶頸總是一再出現。
愛德華多.布萊斯尼歐在TED上的一場演講《如何讓自己在意的事情做得更好?》中提到「努力工作卻沒有進度,是因為我們花費太多時間在執行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有意識地在這兩種狀態中切換:學習狀態和執行狀態。
在學習狀態下,我們的技能可以進步。我們透過設計過的活動來提升技能,專注在尚未掌握的事情,這也意味著我們一定會有「失誤」,但也一定能從中學到東西。但在執行狀態下,目的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所以會專注在已經掌握的技能,並把失誤減到最小。
當我們的心態從「嘗試犯錯中來學習」轉變為「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時,也就是由「學習狀態」切換到「執行狀態」。
很多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有所提高的原因就在於:花費太多時間在執行狀態。這樣會阻礙我們的成長,更諷刺的是,長時間下來也會影響我們的表現。
為什麼會這樣?為何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在執行狀態?
  • 隨著經驗增加,我們覺得自己夠好了,就不會再花時間學習。
  • 害怕犯錯的高風險環境,讓我們選擇停留在執行狀態。
多數人在某一個領域工作數年後,表現就會到達停滯期,因爲覺得自己夠好了、對工作已經駕輕就熟了,就不會再花時間學習。只關注在如何完成工作和執行業務上的思維,不利於提高技能。
相對地,那些一直處在學習狀態的人們,就會持續地成長。
此外,我們也可能因為經不起在職場中犯錯,所以花很多時間在執行狀態中。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處在不必要的高風險環境中,而且是自己製造出來的。比方說學校,是一個被認定為純粹學習的地方;但是學生大都被灌輸著一種觀念:別人會因為他們犯錯、或表現不好而輕視他們,甚至因此失去進入好學校的機會;於是總是繃緊神經,不願為學習冒必要的風險。
要讓自己有所成長,就必須懂得切換「學習」與「執行」的狀態。但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多花點時間在學習狀態呢?
  • 首先,是「成長心態」的養成,相信並理解自己是可以進步的。
  • 其次,要在具體的技巧上做改進,設定一個「目標」並投入時間和努力。
  • 再來,必須知道「如何」提升?做「什麽」來提升?不是反覆同樣的練習,而是循序漸進提高難度的練習。
  • 最後,保持在「低風險」狀態,即使發生了失誤,也不至於影響太大。
如果你看過《心流》這本書,應該會明白上面所說的,其實就是在心流區內練習。所謂的心流區,就是需要的技能水準與挑戰水準,都比自己能負荷的再高出一點點的區域。
在這個甜蜜點以下的區域,會讓我們進入執行狀態。而甜蜜點以上的區域,則會讓我們切換到學習狀態;但要想獲得真正的成長,就必須刻意在「心流區」中練習
在這個「恰到好處的壓力點」區域中刻意練習,能讓我們進入心流狀態,發揮更好的表現、同時也能獲得實質的成長。如果覺得游刃有餘,下次就再挑選難一點點的挑戰,慢慢將「恰到好處的壓力點」區域不斷向右上方推移,就是高效工作者持續精進、突破極限的秘訣。
反過來說,在這張圖中你也可以注意到,許多人為了提升自己,強迫自己投入在挑戰度過高的任務上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自己的技能度不足,就會陷入到「焦慮」區域中。若是挑戰度過低,可能又會感覺到「無感」或「無聊」而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懂得在「學習」與「執行」狀態之間適時切換,既能獲得真正的成長,也能產出實質的成果。
...

▌切換「鷹眼」與「蟲眼」的視點,洞察問題的本質


你有沒有想過,學習了很多問題解決的方法與技巧,為什麼還是無法好好地解決問題?
答案可能就在你的思考習慣與行為模式中,落入了某些思維陷阱而不自知,找不到問題的本質,也阻礙了問題被有效地解決。而懂得掌握問題本質的人,往往能省時省力的解決各種問題;甚至只要想通了,問題也不再是問題。
能否快速找出問題的本質、提出見解,關鍵就在於洞察力,也就是掌握鷹眼、蟲眼與魚眼的視點切換,這在許多日系的問題解決工具書中都常看到。
  • 鷹眼:自高處俯瞰整體的宏觀視野
  • 蟲眼:在地面掌握細節的微觀視角
  • 魚眼:從水中判斷流向的趨勢視線
高效工作者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在短時間內,找出問題的本質,並且提出改善與解決的對策。能不能用「鷹眼」從上空俯瞰、掌握全貌,找出最重要的問題?能不能以「蟲眼」觀察細節,察覺到容易被遺漏的關鍵線索或重點?
而鷹眼與蟲眼的視角交換,其實就是一種升維、降維的思考,也就是跳脫框架,藉由改變層級、時間、視角、位置、邊界與結構的方式,重新思考問題與解決之道。你可以想像自己站在一座大樓的頂端,看見的景色會是怎麼樣的?而同樣的景色,當你往下走到中間的樓層時,映入眼簾的又是什麼樣的?如果走到一樓外面,雖然看到的景色十分有限,但你又注意到哪些細節呢?
透過鷹眼與蟲眼的視點切換,我們就能進行宏觀與微觀的轉換,洞察問題的本質。在面對不同階層的對象進行表達時,同樣可以藉由視點切換來說明對方想要看到的資訊,使溝通更為順暢。
...

▌切換「有限」與「無限」的思維,別讓規則限制了你的想像


在賽門.西奈克的《無限賽局》書皮上有著這麼一段話(請拆掉書封就能看到)
「我們無法選擇賽局,也不能決定規則;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迎戰。讓我們一起學習以無限思維迎戰人生賽局。」
我認為本質上就是:別讓規則限制了你的想像。
西奈克認為,所有的領導者都應該培養無限思維,讓自己的領導方式更有韌性去面對不確定性,這與《反脆弱》中的概念其實是相呼應的: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我們無法選擇賽局是有限、還是無限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加入賽局?加入後要以有限思維、還是無限思維來面對這個賽局?
如果以有限思維去面對無限賽局,會造成三個問題:
  1. 損害信任、減少合作。短視近利的人,自然不認為有合作的必要。
  2. 強化短期思維。重視急迫性大於重要性,告訴自己做的都是當務之急。
  3. 製造高效行動力的假象。永遠都在訂目標、做計劃,總是在準備中,看似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但往前看不遠未來、往回看不到累積。
所以有限賽局就不好?倒也不完全是。
事實上,我在前面說過,我們未必能選擇有限或無限賽局。
但我們可以培養無限賽局的思維,重點不在於輸贏,而是找到核心價值,有持續玩下去的本錢,直到你不想玩。如果把這個概念套用到職場工作者上,就是運用「敏捷」觀點,將長期的遠大願景化整為零,拆解為多個中短期的明確目標,持續產出與推進。這些中短期的明確目標,可以說是有限賽局,但是建構在遠大願景的無限賽局下。
要在工作領域上避開競爭、進行無限賽局的有效方式,就是自成一格。對職場工作者來說,專注在問題解決上,而不僅僅是同儕或資源上的競爭;對自雇者來說,同樣專注在問題解決上,同時思考著每一步對應商業模式中的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能發揮什麼樣的成效與綜效?
避開了直接競爭,只需要思考如何回應市場的需求、創造價值;原本可能的競爭對手,也因此成為了有機會合作的對象。
以有限資源去創造無限可能。
...

▌結語:找到自己的切換選項與節奏


做為巴菲特的商業合夥人,查理.蒙格認為一個人必須在腦中存有各種思維框架,而這些框架必須與我們的經驗直接或間接相關,藉由廣泛運用不同領域的多元思考框架,透過交互運用所產生的綜效來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查理.蒙格的多元思維觀點,被許多人所引用。
這裡所提到的五個切換思維,也可以說是多元思維模型下的產物;換句話說,也不僅止於五個,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中,還有著各種實用的切換思維。
比起蒐集更多的切換思維,我想找到合適的、當下需要的更為重要。
以我自己為例,過去強調學習與成長、鷹眼與蟲眼的切換,而現在更注重壓力與休息、聚焦與散焦的切換,這與年紀增長、工作型態的轉換有關。
舉例來說,前陣子我看了《壓力是進化你大腦的武器》這本書,是一本關於神經科學如何管理與運用壓力的書。書中提到,短吸長吐的呼吸切換,能有效緩解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吸氣的時候通常是由交感神經掌握主導權,而吐氣的時候則是由副交感神經掌握主導權。維持一定的節奏,吸氣的時候短一點,吐氣的時候長一點,就能活化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有節奏的動作,同時也能促進分泌血清素,這是能幫助我們紓解壓力的一種化學物質。
感到憤怒或承受極大壓力時,不妨好好專心呼吸一分鐘左右,心情就會平靜許多。輕輕吸氣、長長吐氣,保持順暢的呼吸就好。
像這樣實用的切換思維,只要多留意,我想你可以發現更多!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五個步驟培養數感,建立你的數據敏銳度。​面對生活與工作中的數據,多花點心思想一想,有時也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面對問題,總是苦惱於不知從何著手、或是找不到有效對策嗎?學習了很多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論,卻還是不知道怎麼應用?或許,你該學習用問題分析的「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商業場景的問題都會有解的。
明明懂的知識、會的技能也不比人少,為什麼就不能像某些人一樣,在職涯上發光發熱?是自己學得不夠多、還是真的機遇不如別人?其實,有可能只是你的努力與學習用在無效的路徑上。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用一張圖、三個問題,幫助你檢視自我的學習與成長,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想分享的是卡爾.紐波特更早之前的一本著作,大約在十年前出版的,簡中版譯作《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個很直白的書名。裡頭提到的三個觀點,對專業工作者來說相當關鍵。
常收到一些年輕朋友的詢問,可能是職場工作者、想成為講師或自雇者的人,也有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當你對工作職涯、個人生活或學習成長感到焦慮時,這六項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與提醒。
如果你也自認為簡報能力不錯,很會作簡報(presentation),但總是得不到肯定或好的結果。或許問題出在簡報(Present)沒做好,其中有三個關鍵,不容易被注意到卻又深深影響著簡報成敗。
五個步驟培養數感,建立你的數據敏銳度。​面對生活與工作中的數據,多花點心思想一想,有時也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面對問題,總是苦惱於不知從何著手、或是找不到有效對策嗎?學習了很多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論,卻還是不知道怎麼應用?或許,你該學習用問題分析的「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商業場景的問題都會有解的。
明明懂的知識、會的技能也不比人少,為什麼就不能像某些人一樣,在職涯上發光發熱?是自己學得不夠多、還是真的機遇不如別人?其實,有可能只是你的努力與學習用在無效的路徑上。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用一張圖、三個問題,幫助你檢視自我的學習與成長,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想分享的是卡爾.紐波特更早之前的一本著作,大約在十年前出版的,簡中版譯作《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個很直白的書名。裡頭提到的三個觀點,對專業工作者來說相當關鍵。
常收到一些年輕朋友的詢問,可能是職場工作者、想成為講師或自雇者的人,也有即將步入社會的新鮮人。​​當你對工作職涯、個人生活或學習成長感到焦慮時,這六項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與提醒。
如果你也自認為簡報能力不錯,很會作簡報(presentation),但總是得不到肯定或好的結果。或許問題出在簡報(Present)沒做好,其中有三個關鍵,不容易被注意到卻又深深影響著簡報成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賽道狂人》講述的是美國福特公司在著名的賽車比賽「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勝過傳統義大利賽車大廠法拉利的歷史事件;想當然耳,它是一部帶有美國民族主義色彩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兩國在賽車這件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
Thumbnail
我們都自認自己討論他人是理性客觀的。事實上,都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去猜想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的客觀。 而既然是主觀猜想的,那跟八卦造謠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八卦別人愛八卦這件事而已。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算是在有意義的討論價值觀,而非沒營養的八卦呢?
Thumbnail
要進入茶職業市場,除了製茶、焙茶這類需要器材設備訓練的專業人才,同學們不妨以泡茶、品茶、侍茶、司茶的角度切入。先在業界累積技能與經驗,最終要經營個人IP,才是長遠之計。
Thumbnail
在問什麼是「愛」之前,要知道維繫關係的並不只是愛。 看完《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這部電影,最大的心得就是維持自身的價值非常重要,才能確保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得到一席之地。 在感情關係裡面也是,過度以愛為名的需索,無能或無力給予,到最後只會讓對方耗盡致使關係終結。
Thumbnail
承繼了第一集由珊卓・布拉克主演的《蒙上你的眼》,《蒙上你的眼:逃出巴賽隆納》將場景搬到西班牙,在擴張世界觀的同時,也更深刻地談論外星力量來到地球後,激發出人類社會、心理的黑暗面。
Thumbnail
在企業發展階段,持續不變的議題除了如何更精進目前商業模型以及找出第二事業線方面的商業策略議題外,另外就是組織佈建與人才養成的議題了,當然資金流也是重點。 近期聽到由講師界天后級 敏敏老師主持的《職場輕鬆學》
Thumbnail
去年表弟剛進入職場,聊天過程中讓我有機會回想當初,思考我可能會告訴過去的自己什麼,藉以跟他分享並提供一點鼓勵。 第一個提醒是很殘酷的老生常談,職場真的不是學校; 第二個提醒是不用太害怕犯錯; 第三個提醒是臉皮真的要厚一點; 如果有人能夠借鑒我的經驗被鼓勵到,那就太好了, 祝福所有的新鮮人。
Thumbnail
新創公司在草創時期,便設置專業的HR甚至是人資部門,就能專注在核心事業的發展。因為專業人資能夠: • 建立基礎的人資管理政策與流程 • 妥善保存員工紀錄作為後續應用 • 促進團隊不斷成長 • 確保組織內部規範符合法令 • 改善員工的身心健康 • 建立多元包容的職場環境 • 為企業未來的發展超前部署
Thumbnail
・實體辦公室的辦公能更夠獲得不可取代的人與人的交流體驗。 ・隨機的,是沒有目的性的「茶水間交流」,才有製造在工作的美好回憶的機會,或至少是滿足了人跟人之間的社交需求感。 ・我們要如何去平衡建立在線上與線下的職場人際關係是往後的重要課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賽道狂人》講述的是美國福特公司在著名的賽車比賽「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勝過傳統義大利賽車大廠法拉利的歷史事件;想當然耳,它是一部帶有美國民族主義色彩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兩國在賽車這件事情上,截然不同的思考邏輯。
Thumbnail
我們都自認自己討論他人是理性客觀的。事實上,都只是在用自己的主觀,去猜想我們根本無法知道的客觀。 而既然是主觀猜想的,那跟八卦造謠又有什麼差別?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只是在八卦別人愛八卦這件事而已。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算是在有意義的討論價值觀,而非沒營養的八卦呢?
Thumbnail
要進入茶職業市場,除了製茶、焙茶這類需要器材設備訓練的專業人才,同學們不妨以泡茶、品茶、侍茶、司茶的角度切入。先在業界累積技能與經驗,最終要經營個人IP,才是長遠之計。
Thumbnail
在問什麼是「愛」之前,要知道維繫關係的並不只是愛。 看完《瘋狂富作用》(Triangle of Sadness)這部電影,最大的心得就是維持自身的價值非常重要,才能確保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得到一席之地。 在感情關係裡面也是,過度以愛為名的需索,無能或無力給予,到最後只會讓對方耗盡致使關係終結。
Thumbnail
承繼了第一集由珊卓・布拉克主演的《蒙上你的眼》,《蒙上你的眼:逃出巴賽隆納》將場景搬到西班牙,在擴張世界觀的同時,也更深刻地談論外星力量來到地球後,激發出人類社會、心理的黑暗面。
Thumbnail
在企業發展階段,持續不變的議題除了如何更精進目前商業模型以及找出第二事業線方面的商業策略議題外,另外就是組織佈建與人才養成的議題了,當然資金流也是重點。 近期聽到由講師界天后級 敏敏老師主持的《職場輕鬆學》
Thumbnail
去年表弟剛進入職場,聊天過程中讓我有機會回想當初,思考我可能會告訴過去的自己什麼,藉以跟他分享並提供一點鼓勵。 第一個提醒是很殘酷的老生常談,職場真的不是學校; 第二個提醒是不用太害怕犯錯; 第三個提醒是臉皮真的要厚一點; 如果有人能夠借鑒我的經驗被鼓勵到,那就太好了, 祝福所有的新鮮人。
Thumbnail
新創公司在草創時期,便設置專業的HR甚至是人資部門,就能專注在核心事業的發展。因為專業人資能夠: • 建立基礎的人資管理政策與流程 • 妥善保存員工紀錄作為後續應用 • 促進團隊不斷成長 • 確保組織內部規範符合法令 • 改善員工的身心健康 • 建立多元包容的職場環境 • 為企業未來的發展超前部署
Thumbnail
・實體辦公室的辦公能更夠獲得不可取代的人與人的交流體驗。 ・隨機的,是沒有目的性的「茶水間交流」,才有製造在工作的美好回憶的機會,或至少是滿足了人跟人之間的社交需求感。 ・我們要如何去平衡建立在線上與線下的職場人際關係是往後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