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哲學諮商:PEACE療法(寧靜療法)

PEACE療法是由馬瑞諾夫博士所提出的,本篇文章會先說明PEACE療法的步驟、上課練習的心得和參考書。
PEACE療法使用者會需要多一點哲學背景和知識,但是沒有這些知識,也可以按照PEACE療法的架構,幫助自己或他人釐清情緒。

哲學諮商中的PEACE療法是什麼?

PEACE療法中的字母分別代表:
  • P - Problem 問題
  • E - Emotion 情緒
  • A - Analysis 分析
  • C - Contemplation 沉思
  • E - Equilibrium 平衡

P- Problem 辨識問題

造成本人不平靜的狀況就是一種問題,問題可能是情緒上的、感官上的、或某種感受,或因為身在困境中卻無力處理的狀況。
在諮商過程中,建議使用「提問」的方式,慢慢理解來談者對問題的認知,關於這部分,後續會在寫到一些循環提問的技巧,在課堂演練時,往往非會發現再一輪又一輪的詢問之後,原來問題並不是一開始所理解的樣貌。

E- Emotion 情緒

來談者在面對問題或困境時,是否有帶著某種情緒?來談者怎麼處理這樣的情緒?
情緒是構成人際互動重要的一環,甚至有些時候,情緒就是很直接的生理反應,比方說懼高、遇到特定衝突事件手心就冒汗等等。沒有情緒並不是一件好事(絕對不是,很可惜這個社會不太懂得欣賞情緒的價值),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並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讓在自己和外在環境中達到平衡,而不是消滅情緒
即使身在困境沒有轉圜的餘地,情緒依舊是可以改變的- 這聽起來很雞湯,但確實是這樣的,回想自己身邊的人,在經歷同樣事件時,大家的確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產生的情緒反應也會有些差異。
在課堂中老師使用了顏色、不同表情的插圖,輔助不太擅長描述自己感受的人,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

A - Analysis 分析

這裡的分析並不是哲學諮商師分析來談者,而是諮商師引導來談者自己探索問題和解決方式。
諮商師要抓到來談者陳述中的脈絡,並透過類比、反問、邏輯推演等等方式,讓來談者分析問題的本質,以及自己真實的想法。
例如:之前很熱門的議題「AA制」(曖昧對象或情侶約會時,各付各的帳單),讓有些人覺得不舒服,甚至影響到情侶間的關係,這時候可以問的是如果和朋友出去會怎麼拆帳、和家人出去呢?你通常是付費或者不付費的那方?為什麼?

C - Contemplation 沉思

這是一個消化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哲學諮商師會依照來談者的哲學性情,提供一些哲學理論作為參考,幫助來談者重整自己,發現的新的可能,但重點還是來談者自己思考和發掘。
馬瑞諾夫博士書中提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個案,有些來談者有情緒失控傾向,有些來談者則是希望找回感情關係中的確定感,也有亟欲擺脫母親掌控的女兒,針對不同的狀況,諾夫博士引援的內容非常多元:亞里斯多德、老莊、存在主義、佛教等等,他都信手捻來。
突然覺得要成為好的哲學諮商師,壓力似乎有點大。

E - Equilibrium 平衡

回歸到一開始對問題的定義,所謂問題就是一種讓人不平靜的狀態,再經歷一系列的諮商後,最終的目的就是找到一種「平衡」,不管是一般人際關係上、親密關係、職場等等,能找到自我與他人和環境的平衡點,我自己覺得這種平衡,或許就是一種自在。

課堂反思

寫下這些筆記時,突然驚覺原來要獲得「平衡」,地一步還是回歸到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經驗、知識、感官,了解自己的情緒,接下來才有分析、沈思的出發點。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類似的狀況,遇到問題時往往會伴著一些自責,覺得自己要為這個局面負責,或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才會長出一堆問題來,有時候我們會選擇忽略那種感受,或者想要找理由/證據,與「自己不夠好」的念頭抗衡(然後反而變得更惹人厭)。
但我們都是有限個個體,活在一個複雜的世界中,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能給出的應對策略,往往會受限於我們的經驗、知識、感官,在經驗、知識、感官不足以應付當前的困境時,產生困擾感是很正常的,不管是與朋友家人聊聊,或嘗試不同的諮商方式,都是刺激我們從不同面向審視問題,再經歷這些後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也會跟著成長。
這些是我在寫下這篇筆記時想到的感觸,但上課時真的還沒有想到這些!覺得有多點收穫了。
參考書:
柏拉圖萬靈丹 (Plato not Prozac), 作者:馬瑞諾夫(Lou Marinoff), 譯者:吳四明
這本書似乎沒有再刷了,我是從圖書館借的,馬瑞諾夫博士和許多現代哲學研究者一樣,對於中世紀的基督宗教不太懷有好感,但書中的案例分享還是很精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